而后温以缇又同温以柔提起太子,东宫如今乱得像一锅粥。太子被册立都好几年了,可除了顶着个名号,哪点看着像个储君?论才能,也没比其他王爷强到哪儿去。
这太子之位,本应是国之根本,可他却未能服众。
太子一党的势力虽说日益壮大,但那些真正手握重权的,哪个不是人精?都在那儿隔岸观火,等着瞧风向呢,哪会轻易就投靠他。
温以缇又说起太子竟想用小灵儿来挟持自己的事,简直荒唐至极!”
温以柔听到这儿,不禁柳眉倒竖,“好歹是一国太子,竟做出如此下作之事,同一个女子算计到这般田地。若这大庆江山日后交到他手上,还不知会成什么样子!
温以缇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姐姐,你没瞧见他看你的那个眼神,我当时恨不得立刻把他眼珠子挖出来!”
温以柔看着妹妹,眼中满是疼爱,轻轻摇了摇头,“那还是算了,别脏了你的手。这种人,自有他的报应。”
温以缇嘴角上扬,露出一丝冷笑,“姐姐你放心,这太子,我必定想个法子给他点教训,让他以后再也不敢觊觎你!”
温以柔拍了拍温以提的手,轻声说道:“不用太为我担心,咱们东平伯爵府,好歹是世袭勋爵,太子想对我们动手,也得掂量掂量。回头我和你姐夫好好商议商议。”
温以缇点了点头,又话锋一转,说起了东宫内的太子妃。
多好的一个姑娘家,虽说如今贵为太子妃,可谁都看得出来,太子根本不把她放在心上,还有下面那两个侧妃,尤其是顾琦,那野心都快写在脸上了,众人皆知,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想取而代之,太子妃能不担忧吗?
太子妃不仅要时刻警惕那些心怀不轨的妾室寻衅生事,还得操持东宫上下繁杂的事务。偏偏她出身不够显贵,难以威慑众人、树立足够的威望。
底下的人见她根基不深,便也没将她的管束放在眼里,行事愈发肆意。
而太子呢,面对这乱糟糟的局面,既没有明确表态约束妾室,也未给予太子妃有力支持。
温以柔听到顾琦的名字,神色微微一变,看向温以缇。
温以缇明白姐姐的意思,解释道:“姐姐,我和她之间的交情,那都是过去的事了。那时候我们还小,如今大家都已成人,她也为人母了,早就没什么瓜葛了。之前她倒是想找我叙旧,可我还能不知道她那点心思?我压根就没理会她。
温以柔这才放下心来,点了点头,“你不理她是对的。如今这东宫,就是个大泥潭,谁沾上谁脱不了身。”
温以缇又想起了什么,脸上露出一丝思索的神情,“对了,姐姐,还有那个边莹莹…”
接着,她把边莹莹的事情详细地跟温以柔讲了一遍。
温以柔听完,挑了挑眉,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此人你得好好把握住,说不定将来会是个关键人物 ,能在这复杂的局势中为我们所用。”
之后,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家中近况上。
如今家里兄弟中,只有温英安和温英文娶妻生子,两位媳妇都是大户,教养出色,那些小门小户妇人身上常见的毛病,在她们身上全然不见。
至少,她们不会为了些许蝇头小利,就整日在心底暗自算计,也不会将那些腌臜心思摆到明面上来。
平日里,无论是操持家中琐事,还是与家中上下相处,皆是一派温和有礼的模样。
虽说大家族中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但她们二人总能巧妙化解,将矛盾消弭于无形。
所以,至少从表面上看去,和家中上下相处得极为融洽,也不会有什么龃龉,从未闹出什么让人难堪的事儿
说起出嫁的姐妹们,三妹妹温以容总算是如愿以偿,嫁进了好人家。
她如今和丈夫琴瑟和鸣,膝下一双儿女,日子过得顺风顺水,没什么波折。
那杨家如今在城里也是有头有脸的,家底殷实,家风也好,温以容在那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温以缇听后,心中暗忖,当初小刘氏母女和祖父闹得那么大一场,看来还真是努力有了回报。
提及五妹妹温以含,温以柔的神色变得有些凝重。她嫁去顾家之后,日子可就没那么舒坦了。
每次回门省亲,她都打扮得珠翠玲珑、光鲜亮丽,眼里透着一股高傲劲儿,可实则,那浓重脂粉之下,藏着的疲惫之色却怎么也掩盖不住。
同在勋爵之家,温以柔总能听到些风声。听说那顾家六郎,一开始对温以含还算情意绵绵,可成婚还不到一年,就收了好几个通房丫鬟。
虽说都还没抬为妾室,可这事儿,搁谁身上能不糟心?
温以含哪里受得了这个,便和他大吵大闹起来。谁能想到,在一次激烈的争执中,她四个月的胎儿就这么没了。
自那以后,温以含的身子怕是落下了病根,到现在肚子都没动静。
可那顾六郎,反倒变本加厉,直接又纳了三个妾室,把后院搅得乌烟瘴气。
顾六郎身为勋爵子弟,倒也并非胸无点墨、目不识丁之辈。
然而,那些寻常勋爵子弟身上的毛病,在他这儿可谓是一应俱全。
仗着家族的权势与地位,平日里他游手好闲、玩世不恭,行事作风颇为轻浮。好在顾家的长辈们还算清醒,对他管教甚严,在家族的威严压制下,他才没有做出什么诸如杀人放火之类的荒唐事,勉强维持着勋爵子弟表面的体面。
如今,顾家的好几位男儿郎都奔赴战场,像顾六郎这种骨子里带着几分怯懦的,家里人便没有按着头让他习武。
权衡之下,顾六郎选择了从文这条路,不过都是有个名头罢了。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顾六郎也仅仅考得了个莫等秀才的功名。
至于这个秀才功名究竟是如何得来的,主考官或许是想卖吴兴侯府一个人情,对顾六郎多有偏袒,亦或是是顾家人暗中上下打点,才让他顺利过关。还是说顾六郎真的凭自己的本事考中了,这就不得而知了。
甚至是再往上参加乡试、会试,他便没了下文,怎么也考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