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途中,阅兵仪式中的万余军士除三千擅骑射的精锐外,其他人员均带着赏赐回家了。
另外逾万名越地健儿随郦商指挥前往渭水以南区域,充当劳动力为即将到达的家属构建房屋。
依秦国法令,家中男子过两人不分家者,需加倍缴纳赋税。
由此建成的新居将成为规模超万的大型聚居地。
鉴于该地陵园埋藏着陛下祖母夏太后的遗骸,所以此处被命名为夏陵县。
此外,考虑到地方长官可能因语言不同导致沟通难题,任命的人选便是随郦商迁徙的一位别部司马担任县长官。
其它官职则由负责首都管理的王贺安排调派。
嗯,待双人使用的大型锯发明好之后,正好用夏陵周围的木材测试一番。陛下看着泥沙滚滚的渭水,心中算定此时恰适合行动,将桑苗移植过去,并教授越女学习蚕丝培育之术。
然而当他的眼光扫向身旁这位戴甲佩环手刀静立守卫己身的蒙齐时,好心境顷刻消散无踪。
田姬提到,先前嬴君有意将自己的妹妹嫁给这个面色深邃之人。只不过当时双方年龄皆幼,加之一直处于边塞驻防的缘故,此事才未果。
最近这两日,蒙齐亦暗中暗示,似他对嬴小姐颇有好感之情。
只是这个家伙年长嬴小姐数岁啊,真是有点怪味,这是个喜好少女养成游戏的人设吗?
这使扶苏满心不悦,侧眼轻视一下那个表情深沉者,说道:“蒙齐呀,俗言志高远男子不应局限于一处。”
“你是觉得应去南海建功还是辽东建立名声呢?又或者闽中也不错哦。”
蒙齐略显困扰的样子,抱拳鞠礼道:“陛下,臣发誓这一生唯有一妻云阳姑娘,绝不纳妾!”
呵,男人的话不可尽信!即使天上有神也不一定能知晓真实想法,朕可乃真命之子……陛下细细审视蒙齐一阵,随后带着胁迫意味地陈述:“这就是你的选择,朕记下来了。”
“等嬴君成年十六岁之后,朕再来定夺你二人的婚姻大事吧。”
他原本想着要等到对方十八岁时再说的,然而考虑到现状遂降至十六岁。
此言令蒙齐大受喜悦,下跪叩谢道:“臣感谢陛下!”
陛下冷冷一笑,“先不必急于高兴。朕还有前提要求。一旦达不成,婚事自然
汾水畔,一位名唤张明的老人在两位身材高大的随从扶持下,缓步朝太子赵恒走去。
曾为敌国谋士却为秦国水利立下不朽功勋的张明,如今已是一位被黄土覆盖至胸口的老者。
昔日挺拔的身躯略显佝偻,浓密乌黑的发丝变得稀疏苍白,枯槁的脸颊仿若严冬中的老梅树干,深深的皱纹交错盘结。
赵恒转首望去,心中一声长叹,但愿他能迷途知返,保全善终。
随后赵恒的目光穿透张明,投向军队护卫下的左丞相、太尉座驾,嘴角浮现出复杂意味的表情。
庸懦之人!朕已经将京城拱手让给你们,可你们居然依旧无所作为……赵恒微微摇头,对其的戒备更加强烈了。
这些人静候时机,期待着他的失误,进而一击制胜,决不给予反攻的机会!
如同蓄势待发的强弓,拉而不发才更叫人心中发冷!
赵恒收回目光,伸臂止住张明的拜礼,直接说道:“朕打算沿着汾水修凿一条运河,不知治粟大夫对此作何感想?”
张明稍加思考后问道:“未知陛下意欲如何修建?”
赵恒用脚在地上比画了几下说:“这条运河分两段:一段联结京城到雄关;另一段从西仓接回京城。”
第一段连接京邑至雄关的运渠,大致便是后代的通惠渠模样。
而通往西仓至京城的运河,则有助于把巴蜀地区的物资经过斜道运往京城附近,沿河流直送。
之所以不采用汾河航运,主要由于汾河含沙量大、水文复杂,建设渡口费用太高。
而与此同时汾河周边却是广阔的平原地带,土质细腻厚实,加上邻近高山有水源补给,建造运河并非难事,几乎就是挖一道沟便可行船。
在赵恒记忆中,即使后世的南北大运河流域,天然湖泊也会通过围堤将航道与湖泊分离,因其水域环境复杂,日后维护成本高昂。
张明长久凝视之后低声询问:“未知陛下准备耗时多少完成这两条运河呢?”
赵恒伸出两根手指:“期望两年之内筑成从京城至雄关的运河,五年内贯通西仓至京城!”
其并不是后来的武帝那般急功近利。
参照该时期生产力水平,所以即使未来驾车往返只需一天路程的距离,在他计划里则需要用七年时间去完工。
犹其先行施工的是京城至雄关这一方向,则旨在以防天下形势突变失控之时,能够便于调兵遣粮以应对挑战或再次开展统一战争!
若无战乱,则运河亦非闲置之物。
在铁路未盛行之前,即使上流运输比起旱陆仍节省颇丰。
再说一旦运河连通,两岸旱田即刻化为水灌良田,对国家和民生大有好处!
对于前往雄关方向的运河如此,至于西仓方向的目的在于便利运送巴蜀地区物资及开发西部矿藏资源。
正如先前所言,汾河因泥沙过多无法通航且陆路运费高昂。
因此赵恒过去也并未命令人去开发西仓区域矿产。
待运河完工,那些石灰矿山煤即可大力开采。
关键所在为煤矿,其不仅能运送至京城附近工业区使用还能改变西部民众取暖习惯。
自汾河为何含有巨量泥沙,起始自夏商周起人们聚集于流域之上,造成植被毁损水土流失日益加剧致使河水混浊。
其核心因素便是对燃料的需求破坏了大片植物资源。
后世诸多地方重现青山绿水正由于用电气等其他能源取代木材的结果。
杜甫曾写道:渭川青泾浊何当分?
因唐朝时人口集聚泾水上源使得泾水反而变得污浊而汾水清幽。
两河清浊并非固定而是随着人为活动不断变更。
现在无法迁徙人口则只能让他们变换生计。
买块煤回家烧,穷人购置点泥土混掺煤炭粉捏制成蜂窝状同样实用。
张明粗
然而,墨云暂时没有计划马上改革度量衡系统,例如把一尺划为232个部分以确定毫米的概念,从而定义厘米与米的长度。
接下来按照这基础,使用水作为基本物质,制定千克以及其他重量单位。
这其中的最大难题则在于管理官员!
墨云还记得,在他参观未来博物馆时曾见过一些同时期出土的度量工具,可是这些工具之间的标准并不一致。
问题的根源主要出在地方上的小吏或者朝廷某些人刻意作弊!
通过制造比实际标识更大的测量工具,就可以在征收赋税时多收取民众的粮食物资。
而多征收的部分墨云觉得很难流入皇帝手中。
不过,类似这种舞弊手段在明清之后就很少出现,这可不是因为他们开始顾念民生疾苦。
实际上他们发展了更加隐蔽的盘剥方法,例如所谓的“淋尖踢斛”,“火耗归私”。
因此,墨云认为新度量衡制度不必急于在全国推广,可以缓一阵子再说。
毕竟道家常常说道,治国就好像做一道好菜,不要随意频繁搅拌食材。
大秦朝之所以能够迅速统一山东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秦保留并沿用了被征服地区原有的行政官僚体制,仅仅更换郡县长官而已。
墨云在仔细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账册之后发现,所谓的历史统一度量衡事实上只是停留在官方文件上面,实际上六国故地依旧保持原有各自的度量单位!
这一情况导致了赋税计算方面的种种问题,使得已经动荡不安的六国百姓更加不满。
例如后世文献中经常提及的“田租口赋盐铁之税二十倍于古”,“三分之二税”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存在于秦统治下原六国区域!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各地度量衡体系未能真正统一带来的影响。
墨云在翻看某县上报的资料时见到这样一个数据:咸阳北方有个名叫云阳的地方有户农民,去年所交的税收为97石6斗粮食,平均每亩田缴纳1.5石左右税款。
参照当时魏国李克的研究结果得知,一家五口平均能耕种百亩土地的话年产量刚好接近每亩1.5石的标准。
也就是说如果依据这个数字去计算,这位来自云阳县的农民基本上全年劳动没有任何剩余!
但魏国使用的度量衡标准来自周王室规定的尺寸,其田长设定为百步等于一亩地面积。
商鞅变法实施后秦国对授地规定重新调整为每人分得的土地大小变成原来两倍多一些即大约两百四十步为一亩。
再加上近年来农业技术和铁质农具普及等因素促使,秦人的耕地总面积达到了魏人两倍左右规模,即便赋税沉重也能保证温饱生活不受太大干扰。
假设用同样的税率针对旧魏国地区的农户进行征收的话就会让当地民众陷入极其严重的困境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