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观完工厂之后,众人稍作歇息,享用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随后,大家稍事休息,养精蓄锐,准备迎接接下来的行程。
稍作整顿后,一行人又纷纷登上小巧玲珑的马车,继续他们的旅程。这次的目的地是周口店的镇子,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地方。
如今的周口店,其人口规模已经不亚于一个县城。这里汇聚了形形色色的工人及其家属,形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社区。
面对如此众多的人口,张好古展现出了卓越的组织能力和规划才能。他精心安排了住宿问题,确保每个人都能有一个舒适的居所。
这些房子都是统一建造的,设计风格一致,但用途有所不同。有些房子是出售给居民居住的,而另一些则是出租给人们居住的。
所有的房子都采用了统一的模式,其中有带院子的单门独户,这种房型相对独立,适合那些喜欢安静和私人空间的人。不过,更多的是一排排整齐的两层小楼,这种房型经济实惠,适合大多数人的需求。
当然,不同类型的房子价格也有所差异。独院的房子价格相对较高,而小楼则相对便宜一些。对于那些购买房子的人来说,他们大多是先入住,然后从每月的薪资中扣除一部分作为房款。这样一来,每月的还款金额相对较少,最长的还款期限可以达到二十年。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还款方式是有条件的,绝对不能中断还款。否则,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房屋被收回。当然,也有一些人选择以租赁的方式居住,虽然租金相对较高,但灵活性更大。
总的来说,张好古在提供选择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购买还是租赁,他都考虑到了不同人的需求和经济状况,为大家提供了多样化的选项。
街道的路面不仅进行了硬化处理,而且宽度足够容纳四辆马车并行。此外,所有土地裸露的地方都进行了绿化,这使得整个镇子看起来既干净整洁又充满生机。
不一会儿,一群人就来到了镇子的中心。这里有一片宽敞的空地,空地上矗立着高大的树木,还有一些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点缀其中。树下摆放着一些长凳子,供人们休息。
张好古将这个地方称为“广场”。在空地的正对面,有一扇双扇的大门,大门旁边竖着一个长牌子,上面赫然写着“周口店市役所”。
张好古介绍说,这里就是周口店的管理场所,不过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役所。之所以被称为役所,是因为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管理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是为人民服务的场所。
在这个役所里工作的官员们,虽然肩负着管理周口店的重任,但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为当地的人民提供服务。他们致力于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解决各种问题,确保周口店的社会秩序和发展。因此,这个地方被赋予了“市役所”这样一个更贴切的名称。
市役所的旁边还有一座建筑,同样是两层楼高。这座建筑的规模也相当可观,里面还有很大的空地。仔细一看,门口挂着一块大牌子,上面赫然写着“周口店小学”。
从学校里不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那是孩子们在认真学习的声音。这所小学显然是周口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的孩子们提供了接受知识的机会。
崇祯帝并没有去关注市役所,他的注意力完全被眼前的周口店小学吸引住了。他径直走进学校,目光扫过那座小楼,只见每个房间的门上都挂着一块小木牌,上面清晰地写着“一年级甲班”、“一年级乙班”……一直到“五年级”。
这种明显的张好古风格让崇祯帝不禁会心一笑。他知道,这一定是张好古精心设计的。
张好古跟在崇祯帝身旁,适时地解释道:“陛下,这所小学共有二十个班级,每个年级有四个班,总共分为五个年级。小学的教育以识字启蒙为主,主要教授四书五经,同时也会传授一些数学、算术知识。到了高年级,学生们还需要学习简单的地理课和历史课,以及一些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
崇祯帝微微点头,表示理解。张好古接着说:“此外,每个年级都设有体育课和音乐课。这些课程虽然不进行考试,也不计入成绩,但却是学生们必须学习的内容。”
听完张好古的详细介绍,崇祯帝不禁感叹道:“致远啊,你这番作为实在是有教化之功!这是朝中所有人都无法比拟的。”他对张好古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
就在此时,徐光启转头看向张好古,面带微笑地问道:“致远啊,你们这小学学完课程以后,具体是如何安排的呢?”
张好古见老师主动向自己提问,心中不禁一喜,赶忙起身,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回禀恩师,我们小学毕业后,有多种选择。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进入更高一级的学府继续深造,或者参加朝廷举办的童子试,若能中秀才或举人,那自然是极好的,但这也是后话了。当然,也有一些学生选择直接升入工科学院,专攻某一领域的技术。就算是小学毕业后就去工作,凭借所学的知识,也足以养活自己了。”
徐光启听后,满意地点点头,接着说道:“嗯,如此甚好。致远啊,等老夫致仕之后,回到老家,你可否帮我也建一所这样的小学呢?这样一来,我也能教教那些娃娃们读书识字,岂不快哉?”
张好古连忙应道:“好的,老师,学生定当全力以赴,不负老师所托!”
然而,师徒二人的这一番对话,看似简单平常,却在不知不觉中,给张好古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因为没过多久,张好古就发现,自己竟然无法兑现对老师的这个承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