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小说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第200章 题诗

段昊初见石栏上的那首诗,忍不住赞叹道:“六桥烟柳系诗舟,墨泼苏堤春色流。若得孤山梅一枝,不羡琼林宴上游。这人写的真有意境,好一个淡泊名利、亲近自然,仿佛那副画面就在眼前。”

刘文昌微微一笑,摇了摇手中的折扇,慢慢道。

“这六桥:一名映波,一名锁澜,一名望山,一名压堤,一名东浦,一名跨虹,皆在苏堤上,沿堤植垂柳。”

段昊听了,点头称赞:“果然,能在如此风景中提笔作诗,必定是个性情高洁之人。”

林向安在一旁看两人一唱一和,便笑着说道:“两位兄台,倒是好兴致,见这美景如此,不妨各自题一首?”

刘文昌听后,笑容愈加温和,转向林向安道:“这美景怎能少了你?此情此景,不提笔写首诗,岂不辜负了良辰美景?”

段昊初也笑道:“正是。我们五人难得共游此地,不如各自题一诗,留作纪念。”

林向安微微一笑,心中已略有构思,便拈起笔来。

尽管他并非诗才出众,但眼前这如画山水,实在激起了他胸中的一番诗意。

他从摊贩处买来笔墨,找到一个空地,稍作思索,便大笔一挥,一气呵成。

“六桥烟雨一肩挑,压堤敢作擎天桥!醉把西湖砚池水,写尽江南万古潮。”

林向安放下笔,心满意足地望向四人道:“诸位,请吧!”

四人瞧着林向安的诗,纷纷笑着称赞。

“‘醉把西湖砚池水,写尽江南万古潮’,没想到你竟如此豪放!”

段昊初大笑道,便他接过笔,毫不犹豫地题下自己的诗:

“映波桥下碧粼粼,照见青衫磊落身。他日若得题雁塔,归来再扫壁上尘。”

这首诗道出一个学子的心声,雁塔题名象征进士及第的荣耀,暗含着对未来的期许。

紧接着,刘文昌拿起笔,沉思片刻,写道:

“锁澜不锁少年心,墨龙腾壁作长吟。若得禹门三尺浪,与君同跃化金鳞!”

他借用了典故,寓意着同窗共赴科场,志向如潮,气吞万里,鼓励大家同心向前。

孙文石静心思索了片刻,缓缓写下自己的诗:

“跨虹直上叩星关,摘得文光作玉鞍。莫笑狂生诗句险,要留云汉一行丹!”

他将科举比作登天摘星,尽显出读书人敢于孤勇、追求光明的志向。

最后,杨辉接过笔,眉头微皱,似在沉思,最终也写下了:

“东浦桥头月半弯,芦花瑟瑟客衣单。十年湖上题诗壁,不及家山一盏寒。”

杨辉的诗,道尽科举游子的酸楚,出门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这诗都是网上找的,我没这文采哈,大家就看着玩,毕竟科举文,还是得写点诗。】

五人互相欣赏着对方的作品,笑语盈盈。

接下来,五人各自看着自己与他人所写的诗,脸上皆带着一抹欣慰的笑意。

林向安轻轻点头,目光投向湖面上微漾的波光,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慨。

“无论是题诗抒怀,还是归心似箭,我们这些游子终究是要面对各自不同的命运,今日如此共赏美景,便也算是无憾。”

段昊初用手指轻敲着石栏,微笑道:“正是。诗词虽好,却始终不能抵过实实在在的功名与荣耀。谁不想早日披上状元冠,登上金榜题名?”

刘文昌轻笑:“是啊,寒窗苦读,就为这一朝。眼下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倒是让人忘却了无数的忧虑。一旦考试结束,这种无拘无束的时光,怕是不会再有。”

考试结果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是每个读书人必须面对的槛。

孙文石深吸了一口气:“不论如何,既然我们已在此,就该珍惜此刻。”

杨辉沉默点点头,活在当下,倒是能暂时忘记一些烦恼。

几人题了诗,并没有留下名字,之后还有辩论,没待多久,便离开了。

......

辩论在西湖边的一座古朴宅院内举行。

宅院依湖而建,四周绿树成荫,湖水波光粼粼,环境幽静宜人。

院内早已布置妥当,几张长桌整齐地排开,书卷、笔墨、香炉等物品,散发着淡淡的书香气息。

微风拂过,香气和湖水的清凉交织在一起,带着一丝安逸与宁静。

一行到达时,院内已有不少学子聚集。

大家或在低声讨论,或独自站在一旁,眺望湖面,似乎在思索即将展开的辩论。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院门在接近开场时便缓缓关闭。

走进来后,林向安淡淡地打量四周。

这座院子古朴典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

水榭与池塘相连,假山石径蜿蜒,竹影婆娑,四周的荷花随风摇曳。

透露着一股雅致与宁静,使人不禁放慢脚步。

进来后,段昊初给几人介绍今天辩论的情况。

一般辩论是由书院牵头,但今天是由这宅子的主人田老爷举办的。

田老爷是杭州有名望的商人,家里世代经营出版书局。

他不仅以德行闻名,也常年资助学子,举办各类学术活动,为家族积累人脉,提升声望。

这次,田老爷特意邀请了三位举人作为考官,举行一场针对乡试前的模拟辩论,考核学子们在四书五经方面的学识与思辨能力。

为了增加活动的规模与影响力,田老爷还特意开放了旁听席,邀请了其他学子一同参与聆听。

院子里,至少已有七八十位学子,或站或坐,神情专注,等待辩论的开始。

微风轻拂,荷花的清香扑面而来,桌上摆着一些茶点,供学子们闲暇时享用。

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斑驳的光影洒在学子们的书卷和笔端,增添了一丝静谧的美感。

田老爷站在院内的主桌前,声音沉稳而浑厚,环顾四周,温和地开口。

“感谢各位才子前来捧场,今日特意邀请三位举人老爷担任考官,望各位能各抒己见,辩论时注意礼节,公正争论,切勿过于激烈。”

话音刚落,田老爷随后环顾四周,继续道:“在此,我亦要为各位介绍三位考官的身份。三位举人皆学识渊博,名声显赫,今日能够倾听他们的见解,实乃一大幸事。”

第一位张举人,年约五十,花白长须,身穿一袭青色长袍,气度不凡,素以通经达典、学问渊博着称,尤其擅长儒家经典的讲解和历史治理之道。

第二位王举人,年约四十,容貌英俊,衣着简洁大方,亦是一位深谙礼法的学者,自幼博览群书,尤以法家学说见长。

第三位李举人,年约三十,风采儒雅,温文尔雅,通晓四书五经,尤其在道德与人性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兼具理性与人情,深得士人推崇。

“如此三位学识渊博的举人,定能为大家带来一场思想的碰撞。”

田老爷话音刚落,张举人便缓缓站起,抚摸着花白长须,目光从容,语气沉稳。

“今日得何老爷盛情邀请,实为不胜荣幸,能够担任此次辩论之考官。承蒙各位学子远道而来,乃是我辈学问的荣幸。”

张举人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座的学子,继续道:

“今日之初辩,题目是‘仁政与礼法’,此为古今治国理政之根本议题,亦常见于科举考试之中。治民之道,当以孟子仁政为本,还是荀子礼法为纲?”

微微一笑,张举人语气稍凝重,“此议题关乎治国安邦之道,也关乎各位未来的仕途之路。诸位学子,今日在此,便借此辩论,展示各自的学识与见解。望大家各抒己见,切莫偏激。”

言罢,他低头拿起毛笔,将题目写在白纸上。

两位小厮上前将纸张摊开,供在场的所有人查看辩论主题。

VIP小说推荐阅读:我对恶魔果实没有兴趣公牛传人有机会取代玉皇的三个人特种兵之王完美世界之武魂黑铁之堡三国之大汉再起军工科技流氓帝师大秦从挖地道开始明骑长生界我要做门阀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邪王宠妻:腹黑世子妃乱战异世之召唤群雄红楼琏二爷都市夜战魔法少男(库洛牌的魔法使)不科学的原始人修罗武神穿越晚清之乱世虎贲我刷视频通古代,古人都亚麻呆了大明望族抗日之痞子将军无敌皇竖子,拥兵百万!这个县令有点良心,但不多!重生窈窕庶女史上最强练气期方羽上唐小柔捡到一本三国志英雄恨之帝王雄心李辰安钟离若水花间一梦:历史名妓录三国赵云之子大唐:贬你去封地,你直接不装了大唐:开局迎娶李秀宁邪王追妻,废材小姐战天下这就是咱大明的战神?太离谱了!再生缘:我的温柔暴君(全本+出版)一天一袋大米,灾年收留千万美人长宁帝军虽然开挂我还是要稳医统江山七界武神吞噬之毒士,始皇拜我为大哥重生之鉴宝大师拿着AK47,参加夺门之变冥帝臣服,逆天狂妃夜君太子诸天之从国漫开始策行三国
VIP小说搜藏榜:阿斗权倾天下:我被皇帝偷听心声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史上最强太子爷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水浒:狗官,你还说你不会武功?体验人生角色之系统:放开一点庶门医香,邪医世子妃隋唐君子演义落榜当天,娶了个首富千金小娇妻三国最强短命鬼大唐广播站2我在大唐种土豆重生:回到1937大唐放歌盛宠“病弱”妃大唐好先生精灵:开局捡到重生伊布崇祯太子寒门书生,开局忽悠个便宜小娇妻光武风云之双鱼玉佩血药世家震惊!大婚当日,你给我送个孩子?超神特种兵王我在古代皇宫混大唐小闲王或许是美好世界1895淘金国度试练东汉后手星河霸主穿越古代当东家让我戍边极北?那朕只好南下了乱世边城一小兵世子好凶后汉英雄志护国骁骑汉末豪杰这太子妃不当也罢都市之超品战神纨绔小妖后我代阿斗立蜀汉不灭阳帝重生之我是朱厚照之子汉末之王道天下战国之平手物语血雨腥风逆天行从原始部落到清末开篇激战1860帝凰之一品弃妃
VIP小说最新小说:大舜西游记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大乾贵公子大胤商枭开局于谦典韦?这反我造定了!医冠权宦穿越古代,我靠仓库养老婆荒年神医:开局揭榜娶绝色病妻左传游记直播大明:打仗全靠后世企业赞助人在冷宫,带着三千犯妇权倾朝野陛下就是躺赢狗爱搞钱搞事三公子大漠群英传苏定方演义风雪战火哈哈哈,大明太子无敌夺我王位?那我可要称帝了!抗日:我有一艘鱼雷艇爱你老妈,玄武门见十七世纪富二代穿越大景:我靠打猎养活肺痨妻女大唐:灵魂互换,两个李承乾大明:无敌杀神,震惊朱棣汴京风云录那年那景那些人如果君主去世后加入聊天群大明:我朱允熥,请爷爷退位禅让朱雄英:爷爷,我真的不想当皇帝皇孙雄途大明朱雄英天幕:我规划了秦皇汉武的死法!1853用炮火检验真理梗王饶命穿越净事房,咱家可是有系统的男人带着武库回明末爱情江山朕都要穿越古代:我靠打猎养活美娇妻!大明:朱棣求我登基,我保老朱家长存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大宁疯王:我让未婚妻亲爹跪碎膝盖骨大禹逍遥王爷万界交易,朱家老祖们求我保大明红楼之阅尽十二钗嫂嫂借我五百两,我当个锦衣卫魂穿林冲:开局带娘子杀出东京人在古代,每天直播整活大唐太子李承乾之宿世轮回拆现代快递玩转古代人生奋斗在嘉靖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