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局的同志们今早看到报纸的时候,就已经猜想到结果了。
很快,轻工业局、省ge委会、省教育局联合对此事进行调查。
远在外地当人质的连安泰也看到了报纸,内心一边幸灾乐祸,一边暗暗佩服,还有种不能当今世之英雄的落寞。
服装行业很多人看到新闻后,禁不住回忆起青涩懵懂的时光。
年轻人嘛。
有冲劲儿。
觉得天大地大,唯我独尊,无所不能。
一定要争取那公平正义!
但现实一定会教陈清做人的。
他们就等着看这出好戏。
报道影响广泛,而对于技术学校的学生们来说,这篇报道不亚于一场地震。
学校里失去了往日的欢快,在角落处,学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激烈的讨论这场突如其来的事故。
学生干部林英杰在看到报道后,内心受到了极大冲击。
反反复复念了好几遍报纸内容,他才召集了班里的同学,站在讲台上说:
“我们当中可能有人是顶替进来的,这对那些被顶替的同学太不公平了!”
班级讨论会上,一位从偏远地区考来的学生突然站了起来,眼眶湿润:“我们村里五年才出了我这么一个考进城里技校的,如果我的位置被人顶了,我都不敢想我有多绝望。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报道后觉得丢人,可我想厂长愿意扞卫那些被顶替的学生,她的胆量和魄力,远超过我们被外人说几句!
更何况,我们被说几句就要不爱我们的学校了吗?
我们教室、老师、饮食等等,哪一样不是属于上等。
这些都是陈厂长拼搏出来的,她如今愿意扞卫没法入学的学生,我们作为学子不应该感动吗?”
学生们听着,开始反思起来,又自发宣传厂长真正目的。
希望大家都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厂长是在保护所有人。
大部分学生站在厂长陈清这边,还有人反对陈清的所作所为。
学校内部展开激烈斗争。
陈清听说了,有些欣慰。
至少现在没出社会的年轻人有血性,认可人人平等的思想,知道扞卫自己权力,挺好的。
在‘顶替事件’以恐怖的速度蔓延时,联合的三个部门也迅速进入调查状态。
他们首先向陈清要97人的名单。
陈清直接上交。
她痛快的姿态,并没有获得大家好感,大家越发烦躁这件事该如何解决。
三个部门找了一间会议室开启会议,工作组副组长气道:“她这是在将我们的军,按她的方法来,这事情就闹得更大了,97个学生,背后可能就是97个家庭,甚至牵扯到一些我们系统内的关系户,彻查下去,震动会有多大?”
“王副组长说得对!”另一位成员附和,“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影响,我的意见是,内部处理,抓几个典型,其余的……给个改正的机会,以观后效。”
“控制影响?”作为领头羊的张组长忍不住讥讽,“人民日报都登了,全国的眼睛都看着我们!现在捂盖子,还捂得住吗?我们到底是来解决问题的,还是来掩盖问题的?”
他语气斩钉截铁,“不彻查,才是最大的失职!”
桌上的人面色各异。
彻查说得简单,那里面得揪出多少条鱼,得罪多少人啊。
稍微想想,大家对陈清厌恶感就达到了顶峰!
这97个学生里面,没有一个本该入学的人出来闹事,就证明这些人不成气候,家里也没背景,在乎这群人干什么?
是。
她清高。
她厉害。
她不怕得罪人。
可她有想想调查组的困难吗?
稍有不慎,官帽不保。
王副局长点燃火柴开始抽烟,白烟弥漫,他眯着眼道:“张组长,那你想怎么管?全换成正版?”
“当然!”
张组长是从ge委会底层爬上来的,本人也并没有多正义,但他很聪明的一点是审时度势。
陈清名单已经准备好了,不彻查就代表他们包庇,那么陈清后续反抗就够他们喝一壶的!
人民日报会报道后续,假设处理方式不够好,怎么得民心。
依照他个人分析,彻查也并不会有太大阻碍。
舆论在疯狂发酵,很少人敢冒这种风险只是让孩子有一个工作名额。
如果真有人硬刚,那么只能硬碰硬了!
这是一件人们避之不及的丑事。
做好了,也能为他履历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做不好……
那就让姓王的当替罪羔羊吧。
张组长开始展开调查。
学校内部人心惶惶,因为三个部门联合发布声明,若是有学生愿意主动站出来,他们不追究责任。
可十来天过去了,站出来的人寥寥无几。
因此,九月下旬,一场别开生面的‘事实公布与处理意见征询会’在学校礼堂举行。
没有激烈的批斗,只有冷静的证据展示。
台下,坐着全体师生。
台上,工作组的张组长用平静的语调,逐一宣读已确认的顶替案例。
其中隐去了学生姓名,只陈述顶替方式和证据链。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有些人的孩子能驱赶出去,但不能真毁了他们的前途。
陈清也清楚这一点,于是默认了张组长的做法。
“案例三,报考者成绩优异,体检报告显示身高一米六五,但实际入学者身高一米七九,体检报告关键页被替换……”
“案例七,报考者与入学者笔迹经三位专家独立鉴定,相似度不足百分之十……”
“案例十五,走访其声称的毕业中学,全校并无此人就读记录……”
每念出一条,台下就响起一阵压抑的惊叹。
尚存侥幸心理的顶替者,坐在人群中,抖如筛糠,脸色惨白,汗如雨下。
最终,张组长宣布:“我们工作组根据核查结果,正式向顶替入学的同学做出了清退决定,并报轻工业局备案,希望收到通知的学生们能懂事离开。”
《人民日报》记者现场记录,再次刊发跟踪报道。
肯定了这种‘不护短、不姑息、重建公平’的做法,将其称为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诚信教育。
此等名号就是告诉所有人:陈清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