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在县里东奔西走,一刻不停的操劳,朱长春在朝堂上也没闲着。
当初在太宗驾崩之后,宗室质疑徐皇后,致使徐皇后吐血而亡这件事情,就像是一把利刃,一直悬在当初进宫逼问的那些宗室头上。
而等到先帝即位,屡行仁政之时,这些人还抱有幻想,觉得先帝仁善,必不会严惩他们。
结果还没一年呢,先帝就没了,那时候张皇后也如同徐皇后一样,言说勿需嫔妃殉葬,就没有宗室再跳出来了。
而今已是朱长春登基的第三年,也就是宣和二年,挂在宗室们头上的那把刀,终于落了下来。
而这把刀上挂着的,则是汉王的千字血书。
字字犀利,句句锱铢,通篇都是对宗室的控诉和斥责,指其上辜负皇恩,下愧对黎民,奢靡懒惰,挥霍无度,搜刮民脂民膏,乃家之败类,国之蛀虫,必须严加整治,方不负太祖之厚待。
当初这份血书被呈上后,宗室们都炸锅了,谁也没想到会是汉王这个不着调的拿他们开刀。
有些精明的宗室之人,立刻就反应过来,怪不得当今肯放他出海呢,原来是在这儿等着啊。
有眼力见的聪明之辈,当即就上折子,请求降爵,或者自查自纠,把家里的不孝子孙狠打一顿,再上疏请罪。
可也有头铁看不清形势的,死守着太祖说过要奉养宗室的诏令,说朱长春愧对先祖,是要逼死他们。
那时正值朱长春刚登基,宗室们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套说辞,来对抗朱长春的挥向宗室的大刀。
朝臣们对此的态度很是暧昧,既不想用国家的钱养着这群宗室,但又不敢撺掇着朱长春下手,谁知道会不会再出现下一个靖难呢。
可以说朱长春即位后的这两年里,除了发展民生,鼓励开荒,轻徭薄赋之外,就剩下扯皮这件事情了。
朱长春面对着满朝的大臣们,丝毫没有避讳自己的想法,“太祖制皇明祖训,为的是训诫后世子孙,勿要辜负祖业。”
“而太祖时候,宗室的成员才不过六十余人,太祖为了让子孙们过的好些,才让他们爵位世袭,且从朝廷领取俸禄。”
“可是,有些宗室自觉有了倚仗,整日里不思进取,不事生产,只想多生孩子,从朝廷领银钱,供养他们奢靡的用度。”
朱长春想到了读书时候,长安给他算过的数据,如果不加以遏制,宗室的人口增长将会到一个恐怖的地步,百年后或许会有四十余万之人。
到时候,庞大的宗室开销,就会拖垮整个国家,不如早早就开始限制他们。
朱长春也是熟读史书的,虽然不知道何为王朝周期的概念,但每个朝代的兴衰交替规律,他作为继承人也是烂熟于心的。
朱长春:“按照宗室人口增长的规律,未来将会达到一个朝廷难以供养的规模,且不说以后如何,只看眼下,去岁北平的禄米是四百万石,但是朝廷却要往外发八百五十三万石的禄米,这其中宗室的用度就有半数之多。”
他又看向户部尚书,“去年一年的财政支出大约是一千八百万两,其中用于宗藩禄粮的就有五百五十万两,占了三成之数。”
朝堂上的人,如内阁大臣们对这样的数据都已知晓,但是对于普通的官员而言,这可是第一次直观地了解到宗室支出的庞大,一时间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在这些大臣看来,宗室们有着巨大的田产,还要朝廷出资赡养,简直就是不可理喻,更别提还有宗室善于钻政策漏洞,将生孩子作为人生目标,多生多占。
但那毕竟是太祖定下的规矩,也没人敢当出头鸟来提议削减宗室俸禄,毕竟上一个提议削藩的是何下场,大家也都在看到了。
可满朝朱紫,也有舍身忘死敢于谏言之士,御史于廷益手持笏板站了出来。
于廷益:“陛下,汉室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祸,皆因宗室过盛而国用不足。今宗室岁禄已占天下税赋三成,若不加节制,恐蹈覆辙。”
“太祖时亲王府岁支米五万石,今亲王增至十万石,郡王亦翻倍。然天下田亩未增,百姓赋税已极,此竭泽而渔也!”
“去岁只河南一省,税粮四百万石,而周王府岁支禄米八十万石。民间卖儿鬻女者数众,而宗室歌舞不休,此非太祖仁政所愿见。”
“昔年唐明皇厚待诸王,然安史乱起,宗室束手。今若虚耗国库养无用之宗亲,异日边患骤起,何以御之?”
能有资格参加朝会的,都是朝廷的肱骨之臣,大部分人都历经两朝甚至三朝了,对供养宗室的政策早就不满了,如今看到有人开团,自是纷纷跟上,历数宗室的罪状,恨不得明天就去把粮食俸银都拉回来。
但也有持重的老臣,担心会引起宗室的不满,尤其还有镇边的藩王们,更要谨慎对待,主张慢慢筹划。
当时发财不想跟着长安捞鱼种树,就跑去宫里凑热闹,隔几日就会回来和长安说说都有什么新鲜事和八卦,正好围观了那次朝会。
发财不理解:“原来当上皇帝了,也还会有为难的事情哎。”
长安:“不愧是于少保,风采卓然,一片丹心。”
“而且这不是为难不为难,而是凡事都有两面性。”
“藩王镇边,这既是抵御外敌的一道屏障,也是巩固天家统治的一把利器,明末时试图力挽狂澜的人里,就有几个藩王。”
“但是,藩王的权利又是大为受限的,尤其是靖难之后,坐上帝位的人也会害怕其余的藩王效仿,所以就跟养猪一样圈养宗室,后来崇祯喊出勤王口号时,才会无人响应,实在是也没宗室有这能力了。”
“咱们从后世而来,知晓这其中的利弊,可当下的人,是无法分析透彻的,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然后不断的调整政策,哪怕我告诉朱长春这些,也改变不了其中扯皮的过程,这是制度下的弊端。”
“再说了,他也未必不懂这些,当初在文华殿学到七国之乱时,他就能说出若他为景帝,必不杀晁错这样的话,可见他是知晓历来改制风险所在的。”
发财不明觉厉,私下也嘀咕过要是他当了统界的老大,该如何如何,长安也没嘲笑它,反而很认真的同它分析,要如何才能当上统帝,首先就是要联系上统界,因为它之前询问元福身上有没有系统的邮件,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回信呢。
发财:“部门冗余,效率低下,等着吧,等我当上统帝了,我把它们都撤了!”
长安:“那你加油哦。”
于是发财又去宫里趴着了,围观学习朱长春的帝王之术,希望能早日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