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车行进通道的前方出现了一段长达八百米的严重变形区域,地质分析显示,这里曾经发生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原本相对平缓的通道地面被扭曲、抬升,形成了一系列高度差达到两到三米的不规则台阶状地形。更糟糕的是,这些的边缘极其脆弱,由于亿万年的风化侵蚀,岩石结构已经变得疏松易碎,承重能力大打折扣。
工程组再次进行了详细勘测,组长的声音在通讯中显得格外凝重:这段路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我们携带的便携式液压千斤顶和金属跳板,在每个台阶处搭建临时坡道,让车辆能够缓慢爬升。但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反复拆装设备,每个台阶至少需要半小时。整个变形区一共有三十多处台阶,预计需要十五到二十小时才能全部通过。
那就干。一真的回答简洁而坚定,轮班作业,工程组分成三个小组,每组工作两小时后强制休息一小时。其他队员负责搬运设备和警戒,我们有的是时间,但绝不能有任何人因为疲劳而出事故。
接下来的二十多个小时成为了整个远征过程中最艰苦卓绝的时刻。工程师们在陡峭的坡面上作业,每一次安装液压千斤顶都需要极其精确的定位,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整个支撑系统失效。金属跳板每块重达一百多公斤,在火星较低的重力下虽然减轻了负担,但在狭窄的作业空间里搬运依然极度困难。队员们的防护服内侧早已被汗水浸透,头盔的目镜上不断出现雾气,但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停下。
在第十八个小时时,一个意外突然发生。一位正在安装跳板的工程师脚下的岩石突然碎裂,他整个人失去平衡,向着台阶边缘滑去。在那个生死一线的瞬间,旁边的队友猛地扑过去,一把抓住了他的安全绳索,两个人同时摔倒在坡面上。
安全绳承受住了巨大的拉力,将两人牢牢固定在岩壁上。医疗组迅速赶到,检查后发现那位工程师的左臂轻度扭伤,队友的膝盖有些挫伤,所幸都不严重。经过简单处理后,那位工程师坚持要继续工作,被一真强制命令休息。
在全体队员不分昼夜的努力下,第二十二个小时,最后一辆漫游车终于成功通过了变形区。所有人都已精疲力竭,但他们没有时间庆祝,因为前方还有未知的考验在等待着他们。
当远征队继续披荆斩棘一般向上攀登了两公里后,距离山麓平台仅剩最后五百米的地方,通道突然变得异常狭窄,宽度从之前的七八米米骤降到不足五米。更严重的是,通道两侧的岩壁呈现出明显的内倾趋势,形成了一个类似瓶颈的结构。无人机扫描显示,这个狭窄段长度约两百米,某些位置的通行宽度甚至不足4.6米,而漫游车的标准宽度是4.4米,仅仅留下了左右各十厘米的容错空间。
这意味着驾驶员必须以毫米级的精度控制车辆,任何一点偏差都可能导致车身破坏岩壁,由此引发一系列蝴蝶效应。而更糟糕的是,由于通道狭窄,绳索拖拽系统无法在此使用,每辆车都必须独立通过,没有任何外部保护。
一真召集了所有驾驶员,亲自进行动员:这是最后一关。我需要你们拿出最高水平。通过时速度控制在每小时五公里以内,保持绝对平稳,不要有任何急转弯或突然加速。工程组会在狭窄段的关键位置安装激光导航灯,帮助你们精确定位车身位置。通讯员会实时报告你们与两侧岩壁的距离数据。记住,慢不是问题,出错才是问题。相信自己的技术,相信你们的队友。
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工程组用了三个小时,在狭窄段内每隔十米安装了一组红外激光定位装置,这些装置会在车辆通过时,实时扫描车身轮廓,将数据传输到驾驶舱的显示屏上,让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与左右岩壁的精确距离。同时,通讯组安排了三名经验最丰富的通讯员,分别负责监控车辆的左侧、右侧和顶部间隙,随时通过语音提醒驾驶员调整方向。
第一辆车的驾驶员是队伍中技术最好的老手,一位有着丰富驾驶经验的现役军人。他深吸一口气,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手指,缓缓推动操纵杆。漫游车以极慢的速度驶入狭窄段,车身两侧与岩壁的间隙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左侧12厘米,右侧8厘米。
保持当前方向。通讯员的声音在耳机中响起,沉稳而清晰。前方三米处有轻微右倾,建议向左微调0.5度。驾驶员轻轻转动方向盘,动作细腻得仿佛在雕刻艺术品。调整到位。左侧11厘米,右侧9厘米,数据良好。
就这样,在通讯员的精确引导下,第一辆车以每小时不到三公里的龟速,小心翼翼地在这条狭窄的石缝中蠕动前进。每前进十米,驾驶员的后背就会多渗出一层冷汗。整个过程持续了近四十分钟,当车辆终于驶出狭窄段时,驾驶员瘫软在座椅上,双手都在微微颤抖。
但他的成功为后续车辆树立了信心。接下来的车辆陆续进入狭窄段,虽然每辆车的通过过程都惊心动魄,但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工程组和通讯组的配合越来越娴熟。第五辆车通过时,时间已经缩短到了三十分钟。第十辆车通过时,只用了二十五分钟。
然而,在第十六辆车通过时,意外还是发生了。这辆车承载着大量精密科研设备,重量比其他车辆重了接近一吨,导致车身重心偏高。当车辆行进到狭窄段中段时,地面突然出现了一处之前扫描中未被发现的细微凹陷,深度约五厘米。右侧履带陷入凹陷的瞬间,整个车身猛地向右倾斜!
警告!右侧距离3厘米!通讯员的声音骤然提高。2厘米!接触预警!驾驶员的反应极快,立即向左打方向,但由于车身过重,转向响应出现了致命的零点几秒延迟。一声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响起——车身右侧的防护板与岩壁发生了刮擦!
停车!立即停车!一真的命令如同惊雷,车辆紧急制动,停在了原地。监控显示,防护板表面被刮出了一道长约半米的凹痕,但所幸没有伤及内部结构。更严重的问题是,车辆此刻正卡在狭窄段的正中央,左右间隙都只剩下不到五厘米,几乎动弹不得。
工程组长立即提出了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在车辆底部安装充气式千斤顶,将车身抬升十厘米,同时在履带下垫入金属滑板,让车辆能够横向平移回到安全位置。但这个方案需要工程师进入狭窄的车底空间作业,在不到一米高的空隙里安装设备,而且周围都是坚硬锋利的岩石,稍有不慎就可能受伤。
我去。一位年轻的工程师主动请缨。他的身材在队伍中最为瘦小,是唯一能够灵活进入车底空间的人。在两位队友的协助下,他带着充气千斤顶和工具包,艰难地爬进了车底。狭窄的空间让他几乎无法转身,只能靠手肘和膝盖缓慢挪动。头盔上的照明灯在黑暗中投下摇曳的光束,照亮他专注的脸庞。
二十分钟后,千斤顶安装完毕。随着气压的缓慢增加,车身开始一点点抬升。当抬升到八厘米时,金属滑板被迅速塞入履带下方。准备横向平移。工程组长指挥着外部的牵引绳索。三、二、一,拉!在多人合力下,庞大的漫游车竟然真的在狭窄的通道中横向移动了十几厘米,重新回到了安全位置。
经过这次事故后,工程组对所有剩余车辆进行了更细致的重心调整,将部分重型设备暂时卸下,分散到其他车辆上,确保每辆车的重心都尽可能降低。这个调整工作又花费了三个小时,但之后的车辆通过就顺利多了。
当最后一辆漫游车终于驶出狭窄段时,火星的天空已经再次迎来了黎明。这是远征队出发后的第八个地球日。他们用了整整三十六个小时,没有休息,没有停顿,克服了坍塌、变形、狭窄三重致命考验,终于征服了这条通往天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