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承雨蹲在木材厂新落成的车间里,看着工人们将灵泉松木搬上流水线。这些松木表面裹着一层灰褐色的“树皮”——实则是用空间的苔藓和树脂压制的伪装层,能在红外线检测下呈现普通松木的温度曲线。她摸出微型温度计,显示木材内部温度比外界低3c,这是灵泉的天然冷却效果。
“小雨,”沈明远递给她一顶安全帽,“二叔说,新车间的隔音墙要用‘传统夯土工艺’,你去看看配比有没有问题。”
女孩点头,走向搅拌池。所谓“夯土”,实则是灵泉黏土混合普通砂石,比例精确到7:3。她用指尖蘸了蘸泥浆,灵泉的清冽气息混着草木灰味,对外宣称“古法防虫配方”。
与此同时,沈承志在纺织厂的样品间里,看着二姐沈默兰将灵泉棉纱纺成“工农牌”毛巾。毛巾边缘的提花图案是沈家特有的麦穗纹,实则暗藏摩斯密码“安全”。少年摸出放大镜,检查纱线中的灵泉纤维分布——每根纱线含0.5%的灵泉棉,既能提升毛巾的吸水性,又不被检测出来。
“志志,”沈默兰递给他一本产品说明书,“明天省轻工业局的人来验收,你负责演示‘手工纺纱’环节。记住,动作要慢,破绽要明显。”
少年接过纺锤,故意让纱线在手中打结:“这样够不够‘手工感’?”
沈默兰笑了:“再把袖口蹭点机油,像个‘不小心’弄脏的样子。”
傍晚,沈家在农场召开政策学习会。沈默轩戴着老花镜,逐字解读中央下发的《关于发展社队企业的若干规定》:“‘支持农村副业机械化’,这是我们的机会。明辉,木材厂可以申请‘农副产品加工示范车间’,用灵泉松木的‘高效’伪装成‘机械化成果’。”
“但机械化需要能耗数据,”沈明辉皱眉,“我们的灵泉动力装置……”
“就说用的是‘沼气发电’,”沈默轩指向窗外的沼气池,“反正他们测不出灵泉的能量波动。承雨,你设计的‘沼气检测仪’什么时候能装好?”
“今晚就能调试,”女孩翻开图纸,“用灵泉矿石做传感器,数值会自动跳成‘正常沼气浓度’。”
深夜,沈承雨在沼气池旁安装检测仪。她将灵泉矿石碎片嵌入传感器核心,忽然听到远处传来狼嚎——那是沈家的暗号,代表“安全”。她摸出机械鸟小翠,让它飞往西山,给守在空间入口的三姑姑送信。
次日,省轻工业局的验收组抵达。沈承志在纺织厂演示手工纺纱,故意将纺锤摔在地上,纱线缠成一团:“对、对不起!”他红着脸道歉,验收组的张科长却笑了:“现在的年轻人,会手工的太少了,这才是‘传统工艺’的价值。”
与此同时,沈明辉在木材厂陪同参观,指着流水线说:“我们把传统烟熏法和机械化结合,效率提升了五倍。”他按下按钮,传送带将松木送入“烟熏室”——实则是灵泉雾化室,松木在雾中旋转,表面形成天然的深色纹路。
张科长拿起成品木板,对着光观察:“这纹路,真像老匠人做的。”
“都是托政策的福,”沈明辉递上伪造的能耗报表,“沼气发电解决了能源问题,现在一天能处理二十立方木材。”
验收结束后,张科长在反馈会上说:“红星木材厂和纺织厂,是‘传统工艺现代化’的典范,我会推荐你们申请‘省乡镇企业示范单位’。”
沈家上下松了口气,却不敢掉以轻心。沈承雨在学校的自然课上,听到老师说“科学要严谨”,忽然想起木材厂的“烟熏室”,心中泛起一丝愧疚。她摸出灵泉草书签,夹在《自然》课本里,书签上的叶脉在阳光下舒展,像在诉说秘密。
“小雨,”陈小花凑过来,“听说你家的木材厂要上电视了?”
“是县电视台的‘乡土科技’栏目,”沈承雨低头,“我爸说,要拍他‘手工调染料’的过程。”
“哇!”陈小花眼睛一亮,“那我们能去现场看吗?”
女孩犹豫了一下,想起沈默轩的叮嘱:“适当的曝光能当‘保护色’。”“好吧,”她笑道,“但要等拍完‘失误’的镜头,比如染料洒了之类的。”
拍摄当天,沈明辉故意在镜头前打翻染料桶,灵泉染料在地面汇成紫色的“意外”。他手忙脚乱地擦拭,沈承雨趁机用灵泉喷雾加速染料蒸发,紫色痕迹很快消失,只留下淡淡清香。“对不起,”他对着镜头苦笑,“手工操作难免出错。”
导演却眼前一亮:“这个‘失误’好!很真实,观众就喜欢看这个。”
节目播出后,沈家的“真实匠人”形象深入人心。赵师傅在木材厂门口对邻居说:“你看那染料洒了都不心疼,人家沈家是真有本事。”
沈承志看着电视里父亲手忙脚乱的“失误”画面,忽然想起昨晚在空间里,父亲调试灵泉动力装置的模样——汗水浸透衬衫,却在看到装置稳定运行时露出欣慰的笑。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齿轮钥匙扣,那是父亲用第一台灵泉动力锯机的废齿轮打磨的,表面刻着“稳中求进”四个字。
“志志,”沈明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省轻工业局的验收报告下来了,我们成了‘省级示范单位’。但这意味着更大的监管压力,明天开始,木材厂的‘沼气发电’数据要每日上报。”
少年点头,目光落在父亲手中的报表上。所谓“沼气数据”,实则是灵泉能量的伪装值,由沈承雨设计的程序自动生成,每小时更新一次。“我可以在报表里加入‘设备维护时间’,”他说,“每天凌晨两点到四点显示‘停机检修’,实际是空间的灵泉动力装置切换到备用模式。”
与此同时,沈承雨在图书馆的地下室里,用灵泉矿石碎片制作“沼气浓度模拟仪”。她将碎片磨成粉末,与萤火虫的发光物质混合,制成能随温度变化发光的胶体——对外宣称“沼气活性指示剂”,实则能掩盖灵泉的能量波动。
“承雨,”沈默兰递来纺织厂的新毛巾样品,“外商要求毛巾的‘吸水性提升20%’,但不能用‘化学处理’的名义。”
女孩眼睛一亮,指着样品毛巾:“用灵泉棉和普通棉的混纺比例从1:10调整为1:8,再在织纹里加入‘蜂巢结构’——二姐,您看这张图纸,每根纬纱间隔0.7毫米,能形成微型储水空间。”
沈默兰接过图纸,看着上面复杂的织纹设计:“这样的结构,就算用显微镜也看不出灵泉棉的特殊,只会以为是工艺创新。”她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县电视台想做一期‘沈家兄妹的一天’,明天来学校拍摄,你和志志注意言行。”
次日清晨,沈承雨特意换上有补丁的校服,袖口的补丁下藏着灵泉护腕。摄像机镜头对准她时,她正在给陈小花讲解数学题,故意将一道简单的乘法题算错:“哎呀,我又粗心了!”
“小雨平时很细心的,”陈小花替她辩解,“可能是昨天帮图书馆搬书累着了。”
镜头转向沈承志,他正在木材厂帮工人搬砖,故意让砖块碰撞发出响亮的声音:“爸爸说,搬砖能练臂力,将来当技术工人!”他卷起袖子,露出手臂上淡淡的晒痕——那是用灵泉调配的晒黑乳液,洗三次就会褪色。
电视台的记者被带到农场参观,沈默轩指着沼气池说:“我们用木材废料和灵——”他及时改口,“和林草废料产气,一盏沼气灯能顶两盏煤油灯。”
记者举起摄像机:“能看看沼气池内部吗?”
“里面太臭了,”沈承雨适时拉住记者的衣袖,“上次我进去差点晕倒!”她指向沼气池旁的检测仪,胶体正在发出淡蓝色光芒,“您看,灯亮了就是有沼气,比火柴安全多了!”
当晚的新闻里,沈家兄妹的“平凡生活”感动了许多观众。沈默轩看着电视,对沈明辉说:“记者拍到的‘晒痕’和‘补丁’,比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但要注意,”他指向屏幕,“承雨袖口的护腕反光了。”
沈明辉皱眉:“是灵泉护腕的金属扣,明天让她换布制的。”
三天后,县科委突然宣布“例行抽检”,重点检查沈家企业的“能源数据”。沈承雨在木材厂的沼气检测仪旁安装了微型干扰器,能发射与灵泉频率一致的电磁波,让科委的设备读取到“正常沼气值”。沈承志则在科委的检测车必经之路上,用灵泉泥浆涂抹路面——泥浆干燥后会形成类似沥青的物质,干扰车载仪器的地磁场检测。
“赵师傅也来了,”沈承志通过对讲机说,“他手里拿着本《沼气工程手册》,正在和科委的人嘀咕。”
“启动‘蜂巢计划’,”沈明辉下令,“承雨,把图书馆的《沼气手册》换成我们的‘修订版’,关键公式用灵泉墨水改写,遇水显影。”
沈承雨迅速行动,在图书馆的书架间找到赵师傅借过的那本书,用灵泉墨水在“沼气成分分析”章节写下错误的公式。当赵师傅再次查阅时,会发现自己记录的笔记与书本“矛盾”,从而怀疑自己的判断。
抽检结果公布那天,沈家收到“数据合格”的通知。沈承雨和沈承志在图书馆顶楼放飞仿生机械鸽,鸽子翅膀上的荧光条纹组成“庆祝”的图案,在夜空中一闪而过。
“志志,”女孩望着鸽子消失的方向,“你说我们会一直这样下去吗?”
“会的,”少年坚定地说,“二叔说过,秘密就像种子,只要埋在合适的土壤里,就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的土壤,”他指向远处的木材厂和纺织厂,“就是这平凡的生活。”
深秋的雨夜,沈承雨坐在窗前,听着雨滴敲打太阳能板的声音。她摸出机械鸟小翠,给它换上新的灵泉电池。小翠的眼睛忽然发出绿光——这是空间入口有异常的警报。
“爸爸!”她冲向地窖,“小翠显示西山有异动!”
沈明辉立刻启动监控,画面显示三个黑影正在接近空间入口的伪装岩石。他迅速按下按钮,岩石下方的灵泉喷射系统启动,形成一片泥泞的沼泽地,黑影们滑倒在地,咒骂着离开。
“是赵铁柱的远房亲戚,”沈默轩看着回放,“他们以为西山有‘宝藏’,却不知道,真正的宝藏是我们守护的秘密。”
沈承雨看着监控里的泥泞,忽然想起白天在学校学到的自然课内容:“土壤是生命的摇篮。”她转头对沈默轩说:“二叔,我们的秘密,也是一种生命吧?”
沈默轩 smiled:“是的,承雨。它会在我们的守护下,慢慢长大,直到有一天,能真正造福这个世界。但现在,”他看向窗外的雨夜,“我们要做的,是让它在黑暗中好好睡觉,等待合适的时机醒来。”
女孩点头,将小翠放回鸟笼。窗外的雨渐渐停了,月光洒在图书馆的屋顶,太阳能板的蓝色运行灯忽明忽暗——那是沈承志在远处用手电筒传递“安全”的信号。
沈承雨爬上床,摸着枕头下的机械零件,渐渐入睡。梦中,她看到灵泉化作一条河流,流经木材厂的车间、纺织厂的织机、图书馆的书架,最后汇入西山的土壤,滋养出一片发光的森林。而她和哥哥,正在森林中奔跑,手里捧着用灵泉种子培育的发光花朵,笑声回荡在秘密的山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