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倒是不介意带王夫人赚钱,毕竟王夫人帮了卫辞那么多。
且上次秦妙清提过的长隆街道,尔雅也总觉的是个机缘。
因此在看到王夫人有意跟自己合作后,直接跟王夫人合作在长隆街道买了一家店铺,做绸缎生意。
之所以做绸缎生意,是因为卫岳之前跟荣家谈的花容阁的合作是独家授权的。
卫岳虽然跟荣家谈了花容阁的合作,但胭脂水粉的制作方法依旧在尔雅手中。
她在京郊租了场地开设了制作胭脂水粉的工厂,请女工制作出胭脂水粉,交给花容阁独家售卖。
花容阁的净利润,尔雅与荣家五五分成。
在这其中尔雅是赚了两次钱的,一是将自己研制并请人生产出的胭脂水粉卖给花容阁,她是有赚的。
花容阁她又掏钱入了股,售卖的利润,尔雅再拿一半。
所以按照约定,尔雅生产出的胭脂水粉,不能再卖给其他人。
但云衣阁的生意就不是如此了,云衣阁在京城开店。
尔雅只需把在青州做的一些非私人订制的服装设计授权给京中云衣阁即可。
当然了,后续她也要继续给云衣阁提供新的设计。
尔雅与王夫人再次合作,其中并不牵扯其他。
与此同时,卫家与何家的婚事进行的极快。
等何家接到陈阁老与太子走的越来越近的消息时,两家连成婚的日子都定完了。
六礼已经走完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和请期,就差亲迎,何家想反悔都来不及了。
何掌院是真不理解陈敬忠那个老狐狸脑子在想什么,被门挤了才会去掺和党争。
那么大把年纪了,他也不怕晚节不保!
不过纵使何掌院再意外,他的孙女婿人选也换不了了。
卫辞与何琇莹快要成婚的事,最终还是传进了秦妙清的耳中。
此消息一出,秦妙清整个人都懵了。
卫辞怎么会这么快就成婚了呢?前世他明明是两年后才成婚的啊!
秦妙清清楚的记得,卫辞成婚的前一年。
荆州出现了千年一遇的旱灾,赤地千里,满目疮痍。
太子最先奉命前去赈灾,却贪污了大量赈灾款。
等粮食发到百姓手中,别说吃饱了,米糠混着沙石都是稀的,饿死的百姓不计其数。
最后民怨沸腾,百姓揭竿而起,起义军很快达到了数万人。
消息传回京城人人震惊,不知太子赈灾怎么赈到百姓造反的地步。
皇上震怒之下,下旨彻查,才知道太子居然带头贪污。
但一开始皇上要脸,即使再生太子的气还是想替太子遮掩,并推几个替罪羊出来。
可惜赵王一党怎么会放过这么好的落井下石的机会。
很快便将太子贪污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
荆州的百姓听到太子带头贪污了他们的救命粮,更是愤怒到了极致。
最后整个荆州一带的百姓几乎反了大半。
眼看场面被太子和赵王搞的这么乱,皇上只能将两人全部圈禁。
但荆州的问题不派个皇子前去又压不住场面。
四皇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主动请缨,前去荆州赈灾。
那个时候荆州的问题已经十分棘手,给人擦屁股的事朝中的大臣谁都不想沾边。
卫辞不知为什么被加进了四皇子赈灾的队伍。
因为赈灾队伍里可用之人不多,四皇子很快发现了卫辞的才干。
到了荆州后,卫辞先是建议四皇子不要怕得罪人,赈灾先查腐。
太子赈灾时被贪污的赈灾款数量极大,这些钱绝不会被太子独吞。
底下人吃不了肉,也是要喝汤的。
在卫辞的提议下,四皇子手持尚方宝剑砍了荆州一省将近一半的官员。
荆州共有八十多名朝廷官员,其中三十七名都被四皇子砍了。
剩下来的大部分也被四皇子上书抄家流放。
荆州逃脱罪名的官员不过两手之数,消息传回京城,满京哗然。
大周从未有过因为贪污砍了这么多官员的项上人头的事。
皇上一开始赐四皇子尚方宝剑也是知道荆州太多太子的亲信。
怕四皇子压不住,所以才赐把剑给他助威。
谁曾想四皇子胆子这么大,拿着鸡毛当令箭,说砍人就砍人,还砍那么多人。
不过四皇子此举的确极大的收拢了荆州百姓的心。
看到这么多压榨他们的官员被砍头,百姓只觉大快人心。
紧接着卫辞又建议四皇子上书,请求将那些被砍头官员的家产不上缴国库。
而是全部拿来赈灾,很多百姓不是真心要造反,他们实在是不造反就活不下去了。
有了充足的粮食,能吃饱饭,就是拿刀逼他们,他们也不会造反的。
四皇子听了卫辞的建议,将贪污款留了下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有了足够的钱财,二人又在荆州以工代赈,请灾民挖沟渠,引活水。
让百姓有事干,有饭吃,他们自然就不想着造反了。
眼看荆州渐渐恢复活力,很多百姓当即不想干吊脑袋的事。
渐渐就有参加起义的百姓偷偷跑回了家。
卫辞又建议四皇子睁只眼闭只眼,不要追究这些百姓的罪责。
果不其然,看到许多人回家也没官府问罪,越来越多的百姓脱离起义军。
传说中的十万起义军很快不攻自破,只剩几千人,根本称不上什么军队,只能算流寇。
四皇子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让哀鸿遍野的荆州恢复生机。
让百姓有了活路,让起义军不攻自破。
这么大的功劳传回京城,一开始攻击四皇子暴戾恣睢的御史仿佛都被狠狠打了一巴掌。
四皇子开始在朝野上下有了威望,四皇子也正式走入了所有人的眼中,有了争储的资格。
卫辞也因此功劳升了一级,紧接着他一回京就与何家女成了亲。
彼时人人都恭喜卫辞双喜临门。
卫辞因为升官加成亲风头正盛,秦妙清前世的夫君还向她感叹。
卫辞知道泥腿子出身的小官,竟也扒上了一门五翰林的何家,有如此风光的一天。
正是这样秦妙清才记得如此清楚,卫辞到底是何时成婚。
她万万没想到重来一世,此事竟然变了,卫辞居然提前成婚!
那她怎么办?她筹谋了那么久?难道所有心血要全部付之流水!
秦妙清不甘心!她也绝不愿放弃!
都重活一回了,如果不能嫁给卫辞,那她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秦妙清拼命让自己冷静下来,嘴中不停的念叨着还有机会,她一定还有机会!
就算何氏真的嫁给了卫辞又如何?
她不是个有福的,她还可以难产死了给自己让位!
前世何氏就难产了,好不容易救回来也失了生育能力。
秦妙清疯狂的想着,这一世只要自己提前筹谋,定可以让何氏一尸两命给自己让位!
……
卫何两家很快办起了喜事,两人成婚前,何家特意找钦天监的人算了日子。
钦天监也不知道怎么算的,居然染算出来一个一年后的日子。
还好文家在钦天监也有人脉,请人帮忙就近选了一个。
亲迎前数日,何家派人将嫁妆送了过来。
何琇莹的嫁妆是六十四抬,何家到底是清流人家,嫁妆不宜备的太招摇。
六十四抬刚好是为一整数,也称为全抬。
这个数字既不会让家中女儿失了体面,也不会让外人觉得何家巨富。
成婚当天更是十分热闹,整个卫家入目皆是喜庆的红。
就连所在的街道巷子都披红挂彩,十分热闹。
卫家在京中虽然还没什么人脉,但文家的亲朋好友多了去了。
卫辞作为文大人的弟子,他成婚文家的亲朋好友自然要赏面,因此参加婚礼的人络绎不绝。
就是苦了卫辞翰林院的同年要两头跑,一边是掌院家嫁女,另一边是同僚娶妻。
哪一边都不能不去,最后众人一商量,索性全都跟着卫辞去何家迎亲。
因此卫辞的迎亲队伍绝对算是大周史上学历最高的迎亲队,全都出身翰林院,最低也是庶吉士。
何家也不差,何家一门五翰林,论翰林院的底蕴,整个大周也找不出几家比何家更深厚的。
何琇莹的爷爷做了那么多年的掌院学士,无论是他的儿子还是弟子亦或下属,同样都曾是翰林院的人。
何琇莹的兄弟知道这个姐夫(妹夫)六元及第,是个文坛领袖般的人物。
所以呼朋唤友,都挑自己最有才华的朋友来堵门,势必要难住卫辞。
两方人一碰上就开始斗诗,你方上罢我登台,好诗一首接着一首,斗到最后竟越来越兴致高扬。
接着又从飞花令玩到联诗,闹了许久也没分出胜负。
文的分不出那还有武,众人又开始投壶射箭,眼看着吉时快到了,何家人这才终于放人。
卫辞接到新娘后,翻身上马,动作流畅,满脸的意气风发。
众人看着俊美无双的新郎,都感叹何家女嫁的好。
跨火盆,拜天地,入洞房,合卺酒,一样一样做下来,终于到了掀盖头的时候。
在此之前卫辞并未见过何家女的真容,倒是何琇莹在他跨马游街时见过他。
因此掀开盖头看到何琇莹清丽的相貌后,卫辞心中是欢喜的。
虽然无论何琇莹漂不漂亮他都会娶,但哪个男人不想要个漂亮的老婆呢。
何琇莹看到卫辞一袭红衣,丰神俊朗,眉眼含笑,似是温柔到了极致,更是心跳加速,脸颊发烫。
这个夫君是她自己选的,自从在卫辞高中状元,踏马游街的那一天,她就对其一见倾心。
后来在家中听到爷爷对他赞不绝口,她才有了勇气向父母说起心仪卫辞。
好在父母疼她宠她,满足了她的心愿。
如今得嫁意中人,有个相貌出众,才华横溢的夫君,何琇莹只觉人生圆满到了极致。
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良人复灼灼,席上自生光。
一夜春宵,第二天一早新人起床敬茶,尔雅这才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自己好像很快就要当奶奶了。
她还不到四十岁,居然就快要做祖母了。
何琇莹先是给卫木匠和周三娘敬茶。
周三娘把尔雅提前给她准备的一对金簪给了何琇莹做见面礼。
何琇莹轻声道谢,然后给尔雅敬茶,尔雅送了她一支珍珠步摇。
按照规矩,新嫁娘成婚第一天会给家里长辈准备自己亲手做的衣物和鞋子。
这也是让婆家人看到自己的针线活,以示自己是个勤快的媳妇。
何琇莹给卫木匠和周三娘还有尔雅和卫岳都做了鞋子,每人一双,十分公平。
尔雅接过鞋子发现针脚十分细密,看来自己这个儿媳妇还有一手好针线。
等到吃饭的时候,何琇莹按照自己娘亲的吩咐主动服侍尔雅用饭。
尔雅当然不习惯,连忙让她坐下道:
“咱们一家人不兴立规矩那一套,以后你和卫辞好好的,夫妻同心就是孝敬我可。”
听尔雅这么说何琇莹这才松了口气,还好还好,娘亲说的那些情况都没出现。
何琇莹嫁过来之前,郭夫人最担心的就是卫家会出现人穷事多的场面。
就像京中很多泥腿子出身的新科进士家中那样。
一朝得势,不知怎么显摆是好。
道听途说有些大户人家喜欢给媳妇立规矩,立刻就学了起来,使劲磋磨儿媳妇。
所以郭夫人叮嘱何琇莹嫁进卫家第一天,一定要主动服侍伺候婆婆,先把礼仪做足。
若是后期尔雅得寸进尺,何家替她撑腰也占理。
经过慢慢与婆家人相处,何琇莹发现娘亲真是想多了。
卫家和她母亲描述的那些情况一点都不一样。
首先卫家好像不养闲人一般,从主子到下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干。
卫家共有大小五个下人,王安跟在卫辞身边跑腿,偶尔也跟在卫岳身边跑腿。
松柏是门房,但也忙家中其他杂活。
江锦娘与女儿莫宛筠,两人负责洗衣服,打扫庭院,收拾房间。
王婶平时多是忙厨房的活,家中仆人各司其职,从不偷懒。
仆人忙碌,主人也不清闲,周三娘每日给自己在后院种的菜浇水捉虫。
菜涨势好了,自家人吃不完她就拿出去卖,根本赚不了几文钱她还乐此不疲,家中人还都由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