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罗秀才和叶桐分道扬镳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事,这是林歆从俩家人吵架的话语里知道的,也知道了唐婆子说的砰的一声后又没声什么意思。
原来是那罗秀才看妻子想回娘家报信,就让人将她打晕了,并不是像唐婆子说的撞墙了。
只有七岁的小女儿看人倒在地上,以为人没了,吓得哭出了声。
那叶桐晕了一晚上,第二天中午才醒过来,醒过来后趁着罗家人不注意,忙跑回娘家找兄弟撑腰。
这才有了现在的闹剧。
林歆向下道村了解信息的功夫,那边的叶家和罗家已经商量赔偿问题,叶家说她们女儿嫁到罗家上孝敬父母下善待小辈,也给罗家开枝散叶,生了二子一女,休妻这事儿绝不可能,说破天她们女儿也没错。
罗家说事情已成定局,再修改绝不可能。
叶家又说他们不能有个被休的女儿,会累及家族里其她女孩的名声,要是两人实在过不下去,就让罗秀才给她们叶家的女儿一张放妻书。
叶家一家子都是种地的,自然不可能知道这些,还是里长知道事情没法扭转,在中间劝和的结果。
没造成什么不好的后果,这算是人家的家务事,赵进举身为里长也不能干涉太多,只能想法子不连累叶家人的名声。
叶桐自嫁进来后,做了一个当人儿媳该做的,却还是得到这样的结果,实在是令人寒心啊!
也不知道那说是有很多陪嫁的女人给罗秀才灌了什么迷魂汤,让他主动将好好一个家给拆了。
叶家人也不想自家姑娘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但是也怕让两人继续生活下去,会没了命呐。
这老祖宗说得对,负心多是读书人!
商量好休书变为放妻书后,又要商量孩子的归属问题,罗婆子直接嚷嚷开了,说,“孙子必须留在罗家,至于两个赔钱货,你们稀罕就带走。”
三个孩子都是自己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叶桐自然都想带走,但她知道不可能,一则男娃是罗家要留下来传宗接代的,不可能让她带走,二则儿子跟在秀才父亲身边,将来的前程比跟着她这个没什么见识的乡下妇人要好。
为了儿子的未来考虑,她对带走儿子并没有多强的想法,同时,她也恶毒的想着,那个女人嫁进来看到那么大一个继子在,心里肯定会膈应。
所以,她打算问问两个女儿想不想跟她走,要是跟她走的话,家里兄弟多,嫂子也不是多恶毒的人,最坏也不会将她们母女俩饿死。
还有,得到放妻书后,她也会找人再嫁。
凭什么姓罗的畜生可以休了她后再娶,她不可以再嫁人。
她就要再嫁,不嫁的话,那姓罗的畜生还以为自己对她余情未了,被他休了还想给她守着呢!
她和他也生活了这么些年,对他怎么想,还是可以猜得到的。
最后的结果是二女儿愿意,大女儿不愿意。
罗花已经隐约知道秀才身份的含金量了,因为村里的女孩们都很羡慕她有一个秀才爹,还有奶奶也经常说,等爹考上秀才后,自家小姑寻摸夫家的时候可以找更好的人家,那么自己身为爹的女儿,肯定也能找到好的。
要是跟娘走了后,就不可以了。
她才不像妹妹那么笨,不为未来考虑。
而且娘是被爹给休回去的,到时候别人肯定都认为是娘有问题,所以才会被休的。
她身为她娘的女儿,或许也会被怀疑有问题。
罗家看罗花已经十岁了,能帮着干活,并且再养几年还能拿一笔彩礼,于是对于她想继续留在家里的想法没有反对。
叶桐对此并没说什么,进而提出让罗家再赔偿十两银子,不赔的话就继续闹下去,看谁耗得过谁,她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罗秀才不想让外人继续看自家的热闹,加上想娶心上人进门心切,纠结片刻答应了。
看热闹的人看着这一幕,不敢说什么,外村人是怕这热闹被打断而不敢说话,本村人不敢说话是因为怕被叶家人或者罗家人揍。
人家商量大事,被人总是唧唧歪歪打断算什么个事!
就算有啥想法,也是和身边的人窃窃私语,不敢发出很大的声音。
也因此,处在人群外围的林歆也能听见叶罗两家的谈话。
商量好后,叶家人带着女儿外孙女收拾好叶桐当初的嫁妆就离开了。
走过的地方人群自愿让出一条道路。
那小儿子想跟上叶桐,但被罗婆子给拉住了。
看到事件主人公之一已经离开,围着的人群也渐渐散了。
留下被打砸得不成样子的罗家和在院子里面面相觑的罗家众人。
罗家另外几个儿媳看到杂乱的院子,心里生起一股怨气,这些最后还不是要她们收拾。
杨家其他人不在家,在家的都是杨老太不怎么待见的人,所以这两天的吃食不怎么样,今天晚上的晚饭是一人一个叶菜饼子和一人一碗稀饭,饼子也不大,根本不可能吃得饱。
杨濯刚回房就和林歆说他吃不饱,林歆拿了桃酥给他填肚子,自己也拿了一块吃。
杨穗看着两人吃,小嘴巴不自觉蠕动着,林歆看到了,嗔笑,“呀,我们穗穗馋了呀,不过你还小呢,不能吃哦,等你大一些再给你吃。”
她现在才五个月多一点,还没到六个月,就算给她吃东西,至少也要等到六个月以后。
第二天傍晚,村里袅袅炊烟升起的时候,杨老头带着一起去富户家干活的人回来了,几人是吃饱才回来的,一看这三天吃得就不错,红光满面的。
杨老头看到杨北不在,问林歆,“你男人呢?”
林歆正一门心思阻止女儿想抓东西小手,听到这话,头也不抬回答:“去县城找活干了。”
杨老头欣慰点头,难得呀!
这要是平时,老四那小兔崽子肯定就躲家里了,那货是能偷懒就偷懒。
男人还是要先成家才会懂事,先前只有一个小子的时候,老四就是能不干活就不干活,现在又添了一个女娃子,养家压力肉眼可见变大了,这人不就勤奋起来了吗。
现在还没开始春耕,他出去找活,公中就有银子进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