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家人们一句句真挚的承诺,苏眠眠心中温暖,眼眶也有些湿润。
第二天一早,苏家人便照常忙碌起来。
难得的是,往日里一早就抢着去干活的苏云鸿几兄弟,今天却没去灶房帮忙。
反而几人捧着书,安静地坐在堂屋里读着。
苏眠眠则和苏云桃姐妹一块儿背上竹篮,蹦蹦跳跳地上山去了。
一路上,她们采野菜、摘桑叶,笑声在山间回荡。
喂兔子和照顾蚕虫的活儿,她已经放心地交给了哥哥们。
临走前,她还特意嘱咐爹把家里养的几只公兔带到镇上去卖。
之前抓回来的母兔,昨天也刚生了一窝小兔崽。
家里的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
从山上回来,苏眠眠姐妹仨远远瞧见自家门口围了一大群人。
她们心里一紧,还以为出了啥事。
几人脸色一变,赶紧加快脚步往回走。
“苏家大嫂,你们那个作坊打算做啥生意啊?”
一个穿着靛蓝布衫的中年妇人挤上前。
“招不招人啊?看看我行不行?我干活可有劲了!”
另一个矮胖妇女拍着胸脯嚷道。
等姐妹几个走近了才明白,原来是大伙听说她们家要开作坊,都赶着来问能不能做工。
正说着,不知谁眼尖,忽然喊了一嗓子:“苏家孙女回来啦,让一让!”
大家伙一看,立刻让出一条窄窄的小路来。
三姐妹低着头,一边道谢一边挤进去。
“都安静一下!听我说!”
苏老太手里拄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拐杖,声音洪亮。
她清了清嗓子,又开口。
“眼下这作坊啊,是专门做咱们家豆腐用的。黄豆磨浆,点卤压块,全是老手艺,味道纯,筋道足,城里人最认这个。”
“工是肯定要招的,招五个男工,十五个女工。男工主要负责挑水、搬豆、推磨,女工则管泡豆、滤渣、包豆腐。”
她说完扭头叫苏云河。
“你去搬张桌子来,拿来纸笔,登记报名的,别乱哄哄的,按顺序来。”
外面站着的男人们一听居然也招男工,也顿时来了劲。
“我先说清楚规矩。”
苏老太抬手示意大家安静。
“咱这作坊,每天干活两个时段:早上七点到九点,下午一点到三点,一共四小时。中午休息一个时辰,回家吃饭也来得及。每个月放两天假,逢初一十五,可以歇着。”
她顿了顿,语气加重。
“工钱一个月给一次,360文,现钱结算,绝不拖欠。想来的,现在就来写名字,先到先得,招满为止。”
这套说法,其实是苏眠眠早前偷偷和奶奶商量好的。
如今一字不差地由奶奶说出来,苏眠眠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苏老太站在院子中央,目光缓缓扫过眼前报名做事的人群。
一眼便瞧见了自家的姐妹何翠花,还有自己的弟媳也站在其中。
她心中顿时踏实了许多。
有这些亲眷主动来帮忙,她心里既感激又放心。
亲戚之间知根知底,做事也尽心,总比请外人强得多。
苏眠眠一进屋,就赶紧把背篓里的桑叶一股脑儿倒进养蚕用的簸箕里。
簸箕整齐地摆放在特制的木架子上。
这架子还是她前几天特意让苏老二帮忙做的。
架子高高竖立,能上下叠放五个簸箕。
“姐,你说这么多人来报名,奶奶最后到底会挑谁呀?”
苏眠眠一边蹲在地上整理桑叶,一边抬头看向苏云桃。
苏云桃正低头往另一个簸箕里放桑叶,听到问话也只是轻轻一笑。
“你不是也在吗?奶奶要是拿不准主意,还能不问你?再说了,你平时点子那么多,聪明得很,我相信你肯定能帮奶奶拿个好主意。”
苏眠眠一听这话,立刻嘟起小嘴。
“桃桃姐,你这话说得可就不对了!我虽然小,可也是家里正经干活的人!哼,我生气了,不理你了!”
说完,她还真转身作势要走。
苏云桃见状,立刻从背后一把将她搂住。
“哎哟哟,我那金贵的小气包妹妹,谁敢欺负你呀?我可是真心实意觉得你最聪明、最有主意。有你在身边出谋划策,咱们家就像多了一个会招财的小福星呢!你说是不是?”
苏眠眠被搂着,身子软了下来,嘴角也不自觉地翘起。
她一边咯咯笑着,一边转过身回抱住姐姐的腰。
“还是桃桃姐最懂我,知道我心里想要什么!这话说得我可开心了!”
笑闹过后,苏眠眠整理了一下衣襟。
便轻快地走向苏云鸿和苏云辉兄弟俩住的那间屋子。
她在门口站定,抬起小手敲了敲门板。
“哥哥,我能进来吗?”
屋里的苏云鸿听到敲门声,立刻起身开门。
他一见是苏眠眠,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
“兮儿?怎么啦,找我有事?外面太阳挺大,快进来歇会儿。”
“一上午都没见你们人影,我有点担心,就过来看看。”
苏眠眠迈步走进屋里,目光落在坐在桌边的苏云辉身上。
“你们在这儿干啥呢?”
苏云辉正埋头看书,眉头不展。
一听问话立刻抬起头,脸上写满了烦躁。
“在看书呢。我整整看了一个上午,可好多字都不认识,一个个像蚂蚁爬似的,看得我脑袋都疼了!”
苏眠眠走到他身边,伸手拿过他放在桌上的那本《千字文》看了看。
她略一思索,便开口。
“爷爷前几天说过,今天小叔也要回来。你到时候直接去问他就行啦。他肯定乐意教你。”
在苏眠眠的记忆里,小叔苏祖一直是个话不多、性格温和的人。
他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书卷气。
对待她们这些侄儿侄女,更是格外和气。
还常常主动教她们认字、写字,耐心十足。
村里教书的先生却觉得他这小叔子天资聪颖,悟性极高,一点就通。
先生惜才,还在一次课后特意建议身老爹将他送去镇上的私塾。
再加上小叔叔自己也特别用功。
苏老爹一合计,心里也生出了几分希望。
若是孩子真有出息。
将来能考个秀才、举人,那苏家的门楣可就光耀了。
于是他咬咬牙,干脆让他去镇上的私塾读书。
还特地托人在镇上租了间小屋,好让儿子安心住下,不必每日来回奔波。
为照顾学业,私塾规定每月初一十五可歇两天。
“我再思量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