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创投”的条件,像一份沉甸甸的契约摆在了桌面上。5000万资金和“国家队”的背景,是足以让任何初创公司疯狂的诱惑;但随之而来的监管、约束以及部分自主权的让渡,也让崇尚技术和商业自由的赵青等人感到了本能的迟疑。
孵化器的办公室里,气氛凝重。林渊将“国创投”的条件毫无保留地告知了三位核心成员。
“五……五千万?占股20%?”刘峰被这个数字砸得有点晕,“那我们的估值不是一下子就……”
“估值是很高,但这钱不是白拿的。”张华更冷静,他指着林渊在白板上写下的几个条件,“董事席位,重大决策否决权……这等于我们头上多了个婆婆。以后我们想做个功能,拓展个市场,是不是都得先打报告?”
赵青眉头紧锁,他最在意的是技术本身:“优先适配国产环境这个没问题,我们本来也有这个打算。但核心在于,如果引入了国资背景,我们未来的技术路线选择,会不会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干扰?比如,为了所谓的‘安全’或‘合规’,要求我们削弱加密强度,或者开放某些后门?”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触及了“星火同步”的灵魂。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林渊身上。他才是团队真正的主心骨,这个决定,最终需要他来拍板。
林渊沉默了片刻,目光扫过白板上的条件,又看向窗外。他的思绪回到了前世,在那个关乎国运的实验室里,他深切体会到核心技术和标准受制于人的切肤之痛。他也想起了辰光科技如影随形的窥探和打压。
“我理解大家的顾虑。”林渊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追求极致的自由和掌控,是技术人的天性。但是,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创业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他顿了顿,自问自答:“如果只是为了做出一款好用的软件,赚点钱,那我们或许可以拒绝,继续我们小而美的探索。但我们的目标,是‘星火’这个名字代表的含义——我们想要打破数据孤岛,想要在基础软件领域发出中国的声音,想要让我们的技术能够守护更多人的隐私和安全。”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要实现这个宏大的目标,仅靠我们四个人的热情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资源,需要保护,需要一块足够坚实的基石。辰光科技的一次次试探,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吧?如果没有更强的力量介入,我们很可能在成长起来之前,就被扼杀在摇篮里,或者被吞得骨头都不剩。”
“国创投的投资,不仅仅是钱。”林渊加重了语气,“它是一道护身符,是一个信号。它告诉所有人,这个项目,国家看着。这能帮我们抵挡多少明枪暗箭?它能为我们打开多少政策的大门?它能让我们在与国际巨头竞争时,拥有多大的后盾?”
“至于约束……”林渊看向赵青,“赵哥的担心有道理。但我们可以谈判。‘国家安全’和‘用户隐私’并不矛盾,真正的安全,是建立在强大的、自主可控的技术之上的。我们可以承诺数据不出境,承诺优先适配国产生态,但核心技术的主导权和用户隐私的底线,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这一点,我相信在正式的协议中,可以找到平衡点。国创投是战略投资者,不是掠夺者,他们的长远利益和我们的技术理想,在更高的层面上是一致的。”
林渊的分析,像拨云见日,让赵青三人陷入了沉思。他们不得不承认,林渊看得更远。创业不是象牙塔里的技术游戏,而是残酷的商业和战略博弈。
“我同意林渊的看法。”张华第一个表态,“想要做大,光靠技术不行。有这个背景,很多我们以前不敢想的事情,或许就能做了。”
刘峰也点了点头:“有了这笔钱,我们的硬件就能大规模量产了!怕什么约束,只要让我们继续搞技术就行!”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赵青身上。
赵青深吸一口气,看着林渊:“我相信你的判断。只要你能保证,我们的技术路线不受非技术因素的干扰,加密的底线绝不后退,我就支持接受投资。”
“我保证。”林渊看着赵青,眼神无比坚定,“技术底线,是我们的生命线,寸步不让。”
团队内部达成了共识。
接下来的几天,林渊作为团队的实际决策者(虽然名义上仍是赵青),与“国创投”的李总监及其法务团队,展开了多轮紧张而细致的谈判。谈判的焦点,正是董事会的权限边界、技术自主性的保障条款以及数据隐私的承诺。
林渊展现出了与他年龄不符的老练和坚韧,在原则问题上寸土不让。最终,双方达成了一份相对平衡的投资协议:
- “国创投”获得一个董事席位,对涉及技术出口、控股权变更等重大事项拥有否决权,但不干预日常经营和技术研发决策。
- 明确写入条款:“星火无限”承诺核心数据存储于中国境内,并积极推动产品适配国产软硬件环境。
- 同时,协议也加入了保护性条款:确保公司核心技术团队稳定性,并明确“用户数据隐私和安全是产品的核心价值,任何技术决策应以此为首要原则”。
这份协议,既为“星火”打上了深刻的“国家印记”,也为它保留了一片自由技术创新的天空。
当投资协议正式签署,首笔巨额资金注入公司账户时,所有人都明白,“星火无限”已经不再是那个在校园角落里挣扎求生的学生创业项目了。
它踏上了一条更广阔、也更沉重的征途。它的身上,承载了技术的理想,也背负了国家的期待。
星火,终于融入了时代的洪流,即将开始它真正的燃烧。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