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后,京郊的乡村渐渐热闹起来,田埂上冒出嫩绿的荠菜,村口的老槐树下,摆着一张竹桌,桌上放着陶碗、勺子和新鲜的食材 —— 林小夏正在这里开设 “公益药膳课”,教村民们做 “低成本暖膳”。
林小夏是江南药膳公益基金首批资助的学子,如今已经能独立制作基础药膳。她穿着浅绿布裙,手里拿着一张大字版食谱,上面写着 “萝卜虾皮汤” 的做法,字体加粗放大,方便村里的老人看清:“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今天咱们学的这道汤,用的都是咱们村里常见的萝卜和虾皮,成本低,做法简单,还能补身体,特别适合春天喝。”
村民们围坐在竹桌旁,有的拿着小本子记,有的则好奇地看着食材。张大爷皱着眉头问:“小夏姑娘,这虾皮是不是很贵啊?我们平时都舍不得买。”
“张大爷,您放心,” 小夏笑着说,“虾皮不用买贵的,选那种晒干的小虾就行,一斤能吃好久,算下来每次煮汤只用几分钱。而且萝卜是咱们自己种的,不用花钱,这道汤算下来,一顿才几毛钱,比吃药便宜多了。”
说着,小夏开始演示:先把萝卜切成细丝,放进陶锅里煮软;然后加入洗净的虾皮,加少许盐和葱花,煮两分钟就能出锅。她一边煮,一边讲解:“萝卜要切得细一点,容易煮软;虾皮不用煮太久,不然会变老,失去鲜味。”
汤煮好后,小夏给每位村民盛了一碗,大家尝了一口,鲜美的味道在舌尖散开,李婶笑着说:“真鲜!比我平时煮的白菜汤好喝多了,而且做法真简单,我回家就能做给我家老头子喝。”
其实,开课之前,小夏也遇到过困难。一开始,村民们觉得 “药膳很复杂,学不会”,还有人觉得 “吃药膳不如吃药”。小夏没有放弃,她先从村里的老人入手,给独居的王奶奶煮了一碗 “小米红枣粥”,王奶奶喝了几天后,说 “晚上睡得香了,也不常咳嗽了”,渐渐的,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来听课。
为了方便村民们学习,小夏还联系软桃,申请了 “公益食材包”—— 里面装着虾皮、红枣、生姜等常用食材,免费分发给村民。软桃得知后,不仅立刻安排人寄送食材包,还特意录了教学视频,让小夏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随时观看。
与此同时,在京城的桃记总店,陈阳正忙着分拣食材 —— 他是另一位受资助的学子,如今加入了 “边关暖膳” 筹备组,负责将食材分类打包,送往边关。
陈阳穿着灰色布褂,手里拿着一份食材清单,仔细核对:“当归 50 斤,生姜 100 斤,羊肉 200 斤……” 他一边核对,一边将食材装进保温箱,箱底垫着冰袋,确保食材新鲜。“这些食材都是要送到边关的,将士们在那边守着咱们,咱们得让他们喝上热乎的药膳,补补身体。”
萧璟渊路过总店,看到陈阳忙碌的身影,走过去帮忙:“食材都核对好了吗?运输队已经在门口等着了,要确保每一份都不能少。”
“萧王爷,您放心,” 陈阳笑着说,“我已经核对三遍了,一份都不少。而且我还在每个保温箱里放了一张食谱,告诉将士们怎么煮,怎么调整口味,比如喜欢吃辣的,可以加一点辣椒粉。”
萧璟渊点点头:“做得很好,你不仅学会了做药膳,还懂得为别人着想,没有辜负软桃姑娘和基金的期望。”
月底,杭州总院举办 “公益传承表彰会”,软桃为林小夏、陈阳等优秀公益学子颁发 “公益传承人” 证书。证书是用江南的宣纸做的,上面印着桃花纹,软桃亲手在每张证书上写下学子的名字:“你们是公益基金的骄傲,也是江南药膳的骄傲。希望你们能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药膳的温暖。”
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公益,软桃还宣布,公益基金将设立 “接力奖”,奖励那些坚持做公益、传承药膳的学子,奖金将用于他们的公益课筹备,比如购买食材、制作食谱。
萧璟渊也来到表彰会,他看着台上的学子们,笑着说:“从软桃姑娘最初开设公益课,到现在你们接过接力棒,把温暖送到乡村、送到边关,这份传承,比药膳本身更珍贵。朝廷也会支持你们的公益事业,让更多人能受益于江南药膳。”
表彰会结束后,林小夏拿着证书,对软桃说:“苏姐姐,谢谢您和基金的帮助,我以后会继续在村里开课,还会教更多人做药膳,让公益的接力棒一直传下去。”
软桃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小夏,你做得很好。公益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大家的事,只要有人愿意接力,这份温暖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帮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夕阳西下,杭州总院的庭院里,学子们的笑声和淡淡的药膳香混在一起。软桃知道,公益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未来,会有更多人带着这份善意,把江南药膳的温暖,送到更远的地方,送到更多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