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观测协议”生效后的数个标准周期,守望者中枢仿佛经历了一场静默的革命。这里不再是战争指挥部,更像是一个宇宙尺度的“现象观测站”与“规则诊疗所”。一种新的工作节奏逐渐形成,既充满了发现未知的兴奋,也伴随着处理宇宙级“疑难杂症”的巨大压力。
林墨和凌霜的意识,在经历了“起源之影”内部的深度连接后,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蜕变。林墨对“创世蓝图”的运用不再局限于编译与塑造,更增添了一种近乎直觉的“解读”能力。他能从海量的规则数据中,瞬间捕捉到那些不和谐的“杂音”或蕴含潜力的“脉动”。凌霜的灵能则变得更加精微,她能感知到规则流动中蕴含的“历史情绪”——某个星域残留的古老冲突的“余怒”,或者一片新生星云充满希望的“欢欣”。
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处理“虚妄之潮”提交的那份“潜在风险报告”。
报告中的第一个目标,是一个被称为 “枯萎脉冲星” 的异常区域。一颗垂死的脉冲星,其强大的磁场与辐射区并未正常消散,反而与周围一片弥漫的暗物质云发生了诡异的规则耦合,形成了一个持续抽取周围空间“时间流速”的漩涡。若不干预,这片区域将在千年内彻底“凝固”,成为一个时间静止的宇宙墓碑。
“这不是‘虚妄之潮’擅长处理的类型,”范因斯坦博士分析道,“它的解决方案倾向于直接‘删除’异常结构,但这很可能引发连锁性的时空崩溃。它需要我们这种……更精细的‘手术’。”
方案由林墨主导设计。他没有试图强行拆解那个规则耦合点,而是利用新获得的数据库权限,精确模拟了该区域规则结构的“健康状态”。然后,他编译了一种特殊的“星语”变体——“时序抚慰旋律”。这种信息流并非对抗,而是如同一位高超的调音师,通过极其精密的规则共振, gently “说服”脉冲星的磁场与暗物质云之间的异常连接逐渐“松弛”、自然解耦。
执行任务的是经过进一步改装的“丰饶之舟”。它悄然抵达目标区域,如同在雷区中穿行的舞者,小心翼翼地播撒着“时序抚慰旋律”。过程持续了数日,期间需要根据实时反馈不断微调“旋律”的参数。最终,在一次无声的规则闪光中,异常耦合点平稳消散,被抽取的时间流回归正常,“枯萎脉冲星”区域恢复了平静的衰亡进程。
这次成功的“手术”,不仅解决了一个具体问题,更确立了一种新的范式——“守望者”作为宇宙的“精细调节者”,与负责宏观秩序维护的“虚妄之潮”形成了有效的互补。此后,“虚妄之潮”提交的报告愈发频繁,内容也从单纯的威胁预警,扩展到一些它无法理解的、复杂的规则演化现象,仿佛一个严谨但缺乏创造力的助手,将难题提交给了更具“艺术感”的专家。
与此同时,对宇宙规则数据库的探索,带来了更为震撼的发现。
小李带领的数据挖掘团队,很快沉浸在了这知识的海洋中。他们追溯恒星诞生的规则脚本,分析黑洞蒸发时信息悖论的潜在解决方案,甚至窥探到了宇宙极早期、物质与能量尚未完全分化的混沌时代残留的规则印记。
然而,在梳理这些浩瀚数据的过程中,范因斯坦博士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杂音”。
并非错误或损坏,而是一种……“不协调”。在数据库关于宇宙常量设定的深层记录中,存在一些极其微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逻辑上并非最优,甚至显得有些……“随意” 的参数选择。这些选择并不影响宇宙的整体运行,就像一幅宏伟画卷上,某个不起眼的角落用了与其他部分略有色差的颜料。
“这不符合‘架构师’展现出的那种极致理性与效率的美学,”博士在内部会议上提出疑问,“这些微小的‘不完美’,像是……刻意留下的标记,或者,是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更高层级逻辑的体现?”
更令人费解的是,当他们尝试追溯这些“随意”参数设定的历史时,发现相关的规则日志存在……“权限缺失”。并非被加密或隐藏,而是清晰地标注着,访问这些特定历史节点需要比他们目前“协同观测者”权限更高的认证等级。
“看来,我们的‘合作者’并非毫无保留,”凌霜感知着那些被锁定的数据节点,轻声道,“它们依然守护着一些核心的秘密。”
林墨凝视着那些被标记出来的、略显“随意”的参数点,若有所思。“也许,这并非不信任。或许这些参数本身,就是下一个问题,是留给我们的……一道习题。” 他回想起“架构师”那纯粹探究欲的冰冷意识,“它们在观察,我们是否会注意到这些细节,又会如何解释这些‘不完美’。”
就在这时,中枢接收到了一段来自“星语”网络边缘节点的紧急通讯。那是一个位于新测绘出的“螺旋尘埃带”中的年轻文明,他们刚刚突破了行星束缚,正充满激情地探索他们的恒星系。通讯中充满了发现新世界的喜悦,但也夹杂着一丝不安——他们的科学家检测到,母恒星的光度正在发生一种无法用现有模型解释的、极其缓慢的衰减。
对于这个文明而言,这或许是灭顶之灾的前兆。
但对于获得了宇宙数据库权限的“守望者”而言,这只是一个可以查询的……“系统日志”。
范因斯坦博士几乎瞬间就调取了该恒星系的规则演化记录。
“原因查明,”博士平静地汇报,“并非恒星本身问题,而是其所在空间的一个微小规则‘褶皱’正在缓慢平复,这个过程轻微影响了对流层的能量传输效率。按照自然进程,该恒星亮度将在未来十万年内恢复正常。”
一个文明的恐慌,在更高层级的视角下,只是一个暂时的、自限性的物理现象。
“我们……要告诉他们真相吗?”吴庸问道,“告诉他们,他们只是遇到了宇宙打的一个小小的‘嗝’?”
林墨沉默片刻,摇了摇头。“直接告知真相,可能会剥夺他们探索、发现、克服恐惧的成长过程。这本身也是‘演化’的一部分。”他思考了一下,下达指令,“以‘匿名观测者’的名义,向他们发送一段经过处理的、暗示空间结构可能存在短期扰动的天文数据包。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理解。我们……只确保这个过程不会因为意外而失控。”
这便是“协同观测者”的日常:修复宇宙的“微小创伤”,解读浩瀚数据库中的谜题,并在不干涉自然演化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无数像这样渺小而又伟大的文明火种。
他们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上,既是参与者,也是守护者,更是学生。而那位沉默的“老师”,似乎还在课程中,埋藏着更深的、关于它自身,也关于这个宇宙本质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