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机牌在检票口被撕去一角,陆轩没有回头。通道尽头的灯光刺眼,他抬手挡了一下,脚步未停。林娜抱着文件紧跟其后,孙明拖着行李箱快步跟上。广播里传来下一趟航班的提示音,混杂着人群低语和行李轮子滚动的声音。
两小时后,仰光市中心一栋灰白色办公楼的第七层会议室,窗帘半拉,投影仪尚未开启。对方三位代表已在桌前落座,神情冷淡。主位男子翻着手中的资料,眉头紧锁,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时钟,又低头继续翻页。
陆轩推门而入,步伐沉稳。他没先说话,而是示意林娜将公文包放在会议桌中央,随后拉开椅子坐下。林娜打开文件夹,清了清嗓子。
“我们理解你们的顾虑。”她声音平稳,一字一句清晰传递,“也愿意就交付节奏问题,做出调整。”
对方主代表抬眼,目光落在她脸上,片刻后移向陆轩:“理解?你们提前三天完成交付,绕开审查窗口期,这叫理解?”
陆轩点头:“是我们考虑不周。”
这话让对方微微一怔。
“我们追求效率,但忽略了规则本身的节奏。”陆轩翻开手中的合规证明,“所有操作均有备案,数据流、审批链、资金往来全部可查。我们可以快,但不该让别人觉得我们在抢跑。”
他将文件轻轻推向对方:“这不是辩解,是说明。我们不是不守规矩,而是对规矩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主代表没接文件,手指敲了敲桌面:“偏差?你们的动作已经触发监管预警,我们被迫提交补充报告,这对我们的信誉也是打击。”
孙明这时开口:“我们带来了完整的资金流转日志和第三方审计摘要。”他递出一份装订整齐的材料,“每一笔支出都有依据,每一项服务都有记录。如果有任何疑点,欢迎随时核查。”
对方财务专员接过材料,快速翻了几页,神色略缓。
陆轩继续道:“我们提出两个方案。第一,主动补交延期说明,把本该走满三十个工作日的流程补齐,哪怕实际已完成。第二,未来所有项目节点,提前七十二小时书面通报贵方,由你们确认后再推进。”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你们是在认错?”主代表问。
“不是认错,是尊重。”陆轩直视对方眼睛,“规则的意义不只是限制,更是保障双方的信任基础。我们愿意用行动证明,这份合作值得延续。”
对方三人交换眼神。主代表低头看了看手表,又翻了翻林娜刚才念过的开场声明。
“你们为什么不来公关稿,反而亲自来谈?”他忽然问。
“因为有些话,必须当面说清楚。”陆轩答,“舆论可以造势,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真正重要的,是彼此还能坐下来对话。”
主代表沉默片刻,终于伸手拿起了那份合规证明。
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里,双方逐条核对流程细节。林娜全程记录,每一条修改意见都当场确认。孙明针对财务披露方式提出了三项优化建议,对方采纳了两条。陆轩则就技术报备系统的远程访问权限做出让步,同意增加双人验证机制。
“还有一个问题。”主代表合上文件,“你们下次再这么干,我们怎么办?”
陆轩早有准备:“建立双周沟通机制。不管有没有项目进展,我们都定期碰一次,同步计划,预判风险。不是等出了事才谈,而是提前把话说在前面。”
对方侧头与同伴低声交流几句,随后点头:“可以试三个月。”
“那我们现在就开始。”陆轩从公文包里取出新的协议草案,“这是根据今天讨论内容拟定的补充条款,请过目。如果没问题,我们可以当场签署。”
主代表接过草案,仔细阅读。五分钟后,他拿起笔,在末页签下名字。
握手时,他的力道比之前重了许多。
“希望这是最后一次为这种事见面。”
“我也希望。”陆轩回应,“但从今往后,只要你们还在谈,我们就一定在听。”
会谈结束已是傍晚。陆轩没有离开办公楼,而是带着林娜和孙明转入隔壁小会议室,召集留守的本地团队开了个短会。
“按新共识调整交付节奏。”他对视频另一端的赵宇说,“所有报备流程提前七十二小时启动,系统日志自动归档,每周生成合规简报发给合作方。”
赵宇在屏幕那头应了一声,手指已经在键盘上敲击。
林娜整理完最后一页会议纪要,轻声说:“他们接受了延期说明,还提议下个月联合发布一份行业合规白皮书。”
孙明笑了笑:“看来这次没白来。”
陆轩站在窗前,看着楼下车流缓缓移动。远处一座通信塔亮起信号灯,一闪一灭,像是某种无声的回应。
他转身对团队说:“这只是开始。国际场上,没人会因为我们年轻就让一步。但我们也不需要谁让,我们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樊星阁做事,靠的不是蛮劲,是分寸。”
林娜合上笔记本,抬头问:“那接下来呢?”
“继续推进原定节点。”陆轩走到门边,手搭在门把上,“明天上午十点,我去见他们的技术主管,聊聊系统对接的事。”
他说完推开门,走廊灯光洒进来一半。
脚步声响起,三人依次走出会议室。电梯指示灯显示下行,数字从7跳到6。
陆轩站在最前面,右手插进西装内袋,掏出手机看了一眼。
一条新消息刚到:**“仰光监管局已撤回预警通知。”**
他看完,把手机放回原处,没有说话。
电梯门缓缓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