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脉冲信号还在跳动,三次重复的峰值像心跳一样规律。我盯着那条波形线,手指悬在“信号溯源”按钮上方,没有按下去。
不是不敢,是不能再等。
上一次听到外界的声音,还是灾变前新闻里播报倒计时的最后七十二小时。从那以后,世界沉了底,我们活在铁墙之内,靠自己撑起一片天。可再坚固的屋子,也挡不住人心慢慢被寂静磨薄。
我调出电子仓库目录,在“应急电子备件”分类里往下划。光标停在一条尘封已久的记录上:**军用级手持对讲机,型号tJ-86,未启用**。
这东西原本是作为备用通讯方案采购的,后来因为主系统更稳定,一直锁在b2仓角落。现在,它可能是唯一能打破沉默的工具。
我起身走向储物区,脚步落在金属地面上发出短促回响。苏晨听见声音从设备间探头出来,看到我打开b2仓门,立刻跟了过来。
“要动通讯设备?”他问。
“不只是动。”我把箱子搬出来,拍掉表面的灰,“是要让它说话。”
箱子打开,黑色外壳的对讲机静静躺在防震泡沫里,天线收拢,电源模块独立封装。我把它拎出来,翻到背面检查接口。氧化痕迹不重,但电路板长期封闭存放,湿气可能已经渗入。
“主板大概率受潮。”苏晨接过设备,拧开后盖看了一眼,“稳压模块如果失效,充放电会不稳定,发不出有效信号。”
“能修吗?”
他抿了下嘴:“得拆开清洗,换芯片。手头没有原装配件……但如果电压匹配,可以从别的设备拆。”
我点头:“医疗仪器报废区有几台旧监护仪,电压相近。你判断哪个可用,直接拆。”
他没再说别的,抱着对讲机进了技术间。
我回到主控台,重新调出刚才那段脉冲信号,放大频段分析图。频率落在400mhz区间,不属于任何公共广播频道,也不是自然电磁干扰的随机分布。它的节奏太整,像是人为残留的符号片段。
我不确定那是求救信号,还是某种警告。但我知道,如果我们一直只听不说,迟早会被当成死区。
二十分钟后,苏晨回来了,手里多了个小塑料盒,里面装着两枚方形芯片。
“从监护仪主板拆的稳压器,参数接近。”他把对讲机放在操作台上,“先试试看能不能点亮。”
我们接上低压电源测试仪。他小心地将新芯片焊接到位,动作比之前稳了许多。焊枪移开时,一缕青烟从焊点升起,他立刻用酒精棉擦拭。
“消一下静电残留。”他说,“苏瑶教的。”
我看了眼医疗角方向,她正低头整理药架,仿佛没注意到这边的事。但她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通电瞬间,对讲机正面的小屏闪了一下,红灯亮起。
“有反应!”苏晨眼睛亮了。
可下一秒,红灯熄灭。
他又试了一次,这次屏幕短暂显示了频率数字,随即黑屏。
“问题不在供电。”他皱眉,“可能是接收发射模块阻抗失衡,或者天线耦合不良。”
“有没有办法绕过检测机制,强制发送?”
“理论上可以。”他说,“但我们不知道它卡在哪一步。没有示波器,没法测信号输出强度。”
我静了几秒,忽然想起什么。
“前世有个无线电爱好者提过,老式对讲机在信号弱的时候,可以用手工绕制的调谐线圈增强共振效率。”
“线圈?”他抬头,“铜线就行?”
“越纯越好。长度要精确控制。”
他立刻翻找工具柜,找出一卷绝缘铜线和一把数显卡尺。一边量一边绕,做了个拇指大小的螺旋圈,接在天线基座附近。
第二次通电,屏幕常亮,绿灯闪烁。
“成了?”我问。
他拿起话筒试音:“喂,喂……能听到吗?”
扬声器里只有沙沙的杂音。
“能收不能发。”他摇头,“还是差一点。”
“会不会是触点接触不良?”一个温和的声音从旁边传来。
苏瑶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瓶消毒酒精和棉签。
“我在医院处理精密仪器时,遇到过类似情况。外表看着干净,其实氧化层隔断了导通路径。”
她递过酒精棉:“试试这个。”
苏晨接过,仔细擦拭每一个金属触点。我则重新检查天线连接处,发现底部螺丝有些松动,用小扳手拧紧。
第三次通电。
“滴——”一声清脆提示音响起,绿灯持续亮起。
苏晨再次拿起话筒,深吸一口气:“这里是城郊七号安全屋,坐标北纬31.7,东经119.2,物资充足,可共享资源,请求联络。”
对讲机扬声器传出他自己的声音,清晰、稳定,通过外接天线传了出去。
成功了。
我们三个都没说话,盯着屏幕上代表信号发射状态的波动曲线。它平稳延伸,像一道划破黑暗的细线。
“再试一遍。”我说。
他又重复了一遍呼叫内容。十分钟,连续五次,频道里始终没有回应。
苏瑶轻轻叹了口气。
苏晨的手慢慢垂下来:“没人听得到吧……”
“不一定。”我打开台账系统,新建了一个栏目:**通讯日志**。
我把时间、频段、信号强度全部录入,备注栏写下:“首次主动联络尝试,设备运行正常,暂无回应。”
然后设定定时任务:每日早晚七点,自动播放录制好的广播内容,持续三十秒,覆盖通用求救频段。
“我们不是在等回应。”我看向他们,“是在告诉这个世界,还有人活着,还能说话。”
苏晨低头看着手中的话筒,忽然伸手把它固定在专用支架上,顺手更新了设备维护日志。
“下次我可以加个信号放大电路。”他说,“用太阳能板余电做辅助供电,提升发射距离。”
“去做。”我说,“需要什么材料列进清单,明天我就安排调配。”
他点点头,转身回去整理剩余零件。
我坐在主控台前,目光回到频段扫描图谱。那道未知的脉冲信号依然存在,位置没变。
但现在不一样了。
我们不再是只能接收的耳朵,而是有了发声的能力。
我打开通讯日志界面,刷新状态。第一条记录静静躺在列表顶端:
【07:15|信号已发送|频段400.6mhz|持续30秒|无回应】
苏瑶走过时看了一眼屏幕,脚步顿了半秒,然后继续走向医疗角。她的背影很轻,但我知道她在听。
外面风声低沉,酸雨云层依旧压着天际线。安全屋的墙很厚,挡得住腐蚀,挡得住暴力,却挡不住人心里那一丝想听见回音的念头。
而现在,我们终于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盯着主控屏,手指轻敲桌面。远处坐标网格上的某个点微微闪烁了一下,像是回应,又像只是电流波动。
我坐直了些。
那个点还在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