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夜收战报 喜得孙周
夜色深沉,长安宫城的坤宁宫内一片静谧,唯有窗棂上的月光洒下一地清辉。刘进在马秀英的寝殿内睡得正沉,他鼾声微匀,锦被下的身躯舒展而放松!
忽然,殿外传来一阵极轻的脚步声,紧接着是凤卫营女兵与值守女官的低声交谈。刘进眉头微蹙,睡意渐消——能在深夜惊动坤宁宫的守卫,必是急事。
果然,片刻后,樊梨花的声音在殿外响起,语气沉稳却难掩急切:“陛下,有紧急军情,王猛大人与刘先生、于大人已在养心殿等候,还请陛下移驾。”
刘进睁开眼,马秀英也已醒转,连忙披衣起身:“陛下,既是军情,快去看看吧。”她亲自为刘进掀开锦被,眼中满是关切。
“无妨。”刘进揉了揉太阳穴,接过马秀英递来的外袍,“有鹏举在凉州,仁贵在并州,想来不是坏事。”话虽如此,他心中却也泛起波澜——岳飞和薛仁贵向来沉稳,若非重大战事,绝不会在深夜递上奏报。
在锦儿的服侍下,刘进匆匆梳洗完毕,披上厚厚的狐裘披风,跟着樊梨花向养心殿走去。夜色中的宫道寂静无声,只有两人的脚步声与凤卫营女兵巡逻的甲叶摩擦声交织,宫灯的光晕在石板路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养心殿内早已灯火通明,王猛、刘伯温、于谦三人正围着案几等候,见刘进进来,连忙起身行礼:“陛下。”
“免礼。”刘进走到主位坐下,搓了搓冻得有些发僵的手,“是凉州还是并州有消息了?”
王猛上前一步,将手中的奏报呈上:“陛下,这是岳飞将军派人连夜送来的急报,说是歼灭了党项援军,但是韩遂突围西逃,请示下一步方略。”
刘进接过奏报,就着灯火仔细阅读。岳飞在奏报中详述了合歼野利遇乞部、韩遂逃入钟存、拟进军张掖等事,字里行间透着歼灭党项主力的振奋,也带着未能擒获韩遂的自责,最后恳请刘进定夺是否即刻进攻张掖李元昊。
看完奏报,刘进沉吟片刻,手指轻叩案几:“鹏举打得不错,歼灭三万党项兵,拿下金城,已是大功一件。韩遂逃入钟存不足为虑,那地方贫瘠复杂,人丁稀少,他带万余残兵,撑不了多久。”
刘伯温抚须道:“陛下所言极是。韩遂已成丧家之犬,不足为惧。只是李元昊在张掖经营多年,麾下尚有七八万兵马,若即刻进攻,怕是要打一场恶仗。”
于谦也附和道:“如今已近腊月,凉州天寒地冻,粮草转运困难,士兵也多有冻伤,确实不宜再动刀兵。”
刘进点头道:“正是如此。传朕旨意,让岳飞先稳定已收复的郡县,安抚百姓,清点府库。告诉田丰,让他即刻去找王守仁,加快官员选拔,务必在开春前将合适的人选派往凉州各郡,接手地方政务,恢复生产。”
他顿了顿,看向王猛:“另外,传旨给张居正,让他亲自督办凉州与北疆的粮草转运,两线作战,粮草是重中之重,一丝一毫也不能出纰漏。于谦,你配合转运,需要什么直接找王猛要!”
“陛下圣明。”王猛三人齐声应道。冬季休战、稳固内政、保障后勤——这三步棋稳扎稳打,既避免了寒冬用兵的损耗,又能为来年进攻张掖打下基础,正是老成谋国之举。
“此事便交给你们去办吧。”刘进打了个哈欠,大半夜的叫醒他,让他此时眼皮发沉,“夜深了,都回去歇息吧。”
“臣等告退。”三人躬身退下,养心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秋香端来一杯热茶:“陛下,现在回坤宁宫吗?”
刘进捧着热茶暖了暖手,摇了摇头:“不了,来回折腾,就在这里歇下吧。”他走到内殿的龙榻边,褪去披风躺下,很快便再秋香的服侍下沉入梦乡,只是这一次,梦中少了几分疲惫,多了几分对凉州平定的期许。
次日清晨,刘进正睡得酣畅,却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惊醒。他皱着眉睁开眼,心中泛起几分火气——昨日半夜被扰,今日本想补个懒觉,偏偏又有人来搅局。
“谁啊?”刘进的声音带着浓浓的起床气。
殿外传来东方玉梅的回话:“陛下,是黄叙将军求见,说有喜事禀报。”
“黄叙?”刘进愣了一下,随即清醒了几分。黄叙是黄忠之子,黄凤仙和黄舞蝶之弟,平日里和刘进关系不错,也经常来宫里玩。但是其虽然年幼,却向来沉稳,若非真有急事,绝不会在非早朝日的清晨来打扰。他披衣起身,“让他进来吧。”
片刻后,黄叙大步走进殿内,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见到刘进便拱手道:“陛下!大喜!孙策将军来了!”
“孙策?”刘进心中猛地一跳,睡意瞬间全无。他上次见到孙策时,还是在虎牢关前,当时孙策随孙坚勤王,孙策曾和十三太保切磋武艺,众人虽年少却意气相投,尤其是和黄叙感情最好,因为二人武艺最为接近。后来孙坚离开联军后战死,孙策扶柩回乡,便断了联系,没想到他竟会突然来长安。
“他在哪?”刘进急切地问道。
“就在宫外的客栈里,”黄叙笑道,“昨日他找到末将,说想求见陛下,还带了他的义弟周瑜同来。末将想着这是大事,便赶紧来禀报陛下。”
刘进朗声大笑:“好!好!快请他们进来!不,朕亲自去迎!”他说着便要往外走,忽然想起自己如今身份已经不同,还穿着常服,又连忙停下,“算了,让他们直接到养心殿来,朕就在这里等。”
黄叙应声而去,刘进连忙让秋香取来朝服换上,虽非朝会,见孙策这样的人才,却也需郑重几分。他站在殿内踱步,心中感慨万千——孙策勇冠三军,有“小霸王”之称,周瑜更是江东奇才,两人若能归顺,无疑是如虎添翼。
不到半个时辰,殿外便传来黄叙的声音:“陛下,孙策将军、周瑜先生到了。”
刘进抬头望去,只见黄叙身后跟着两个年轻人。走在前面的身长七尺有余,虎背熊腰,面如冠玉,眼中透着一股桀骜不驯的英气,正是孙策;紧随其后的青年身材挺拔,面如傅粉,目若朗星,举止儒雅却难掩锋芒,想必便是周瑜。
两人见到刘进,连忙上前行礼:“末将孙策(草民周瑜),拜见陛下!”
“快起来,快起来!”刘进快步上前,亲手将两人扶起,目光在他们脸上打量着,“伯符,公瑾,多年不见,你们倒是越发英武了!”
孙策咧嘴一笑,露出几分少年人的爽朗:“陛下风采依旧,只是比当年在虎牢关时,更多了几分威严。”
周瑜也微笑道:“陛下平定关中,复兴汉室,天下英雄皆心向往之,我与伯符能得见陛下,实乃幸事。”
刘进请两人坐下,让秋香奉上茶水,才问道:“伯符,你父亲的事……节哀。此次远道而来,想必不只是为了见朕吧?”
提到孙坚,孙策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语气也沉重起来:“陛下明鉴。父亲战死之后,末将扶柩回乡安葬,收拢残部,却只有两千余人。如今江东动荡,我孙家势单力薄,粮草不济,再这样下去,怕是连这两千弟兄都养不起了……”
周瑜在一旁补充道:“正因如此,我才劝伯符来投陛下。当年伯符和我与陛下有过约定,如今陛下已承大统,而我二人也已经长大,正是践行约定之时。而且,伯符也一直感念陛下救母之恩,也当报答!只是不知陛下是否肯收留我等,以及孙坚留下的旧部?”
刘进闻言,心中大喜过望,他正愁麾下年轻将领中缺少独当一面的帅才,孙策与周瑜的到来,简直是雪中送炭。
“收留?”刘进朗声笑道,“朕求之不得!伯符勇冠三军,公瑾智计过人,有你们相助,何愁天下不定?别说两千旧部,便是两万人,朕也照单全收!”
孙策与周瑜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激动之色,连忙起身道谢:“谢陛下收留!”
刘进看着孙策,忽然想起孙坚——那位勇猛忠诚的将军,虽然得到玉玺后犯了些错误,可是逝者已逝,就没必要追究了。他沉吟片刻,道:“伯符,朕与你父亲相交莫逆,视他如兄长。如今你父亲不在,朕见你如见故人之子。你若愿意,便做朕的义子,如何?”
孙策愣住了,随即眼中涌出热泪,“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叩首道:“孩儿孙策,拜见义父!”他从未想过刘进会如此看重自己,不仅收留残部,竟还愿收他为义子,这份恩情,让他瞬间放下了所有顾虑。要知道,刘进如今的身份可是不一样的,他收义子的意义,和别人也是不一样的!
周瑜也跟着起身行礼:“恭喜陛下,恭喜伯符……哦不,恭喜殿下。”
刘进扶起孙策,心中暖意融融:“好孩子,起来吧。”
孙策起身时,忽然从怀中取出一枚用锦布包裹的物件,双手捧着呈上:“义父,孩儿还有一物献上。这是当年父亲在洛阳宫中所得的传国玉玺,家父临终之前,对此事非常懊悔,曾交代,一定要将此物交还与陛下,孩儿一直谨记,并带在身边,如今献给义父,愿义父持此玉玺,早定天下!”
锦布展开,一枚四寸见方的玉玺映入眼帘,螭虎纽,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虽历经沧桑,却依旧透着一股王者之气。
刘进看着这枚传国玉玺,心中感慨万千。这枚象征着皇权的信物,辗转多人之手,如今终于回到了汉室正统的手中。他接过玉玺,郑重地对孙策道:“好!朕便收下这玉玺。但你记住,能定天下的,从来不是这枚石头而能平定的,而是需要民心,需要像你父亲、像你这样忠诚勇武的将士!”
孙策用力点头:“孩儿谨记义父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