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莲池初漾
晨光刚漫过同心圩的新墙,凌云霄就牵着苏凝霜的手,站在了圩子正中的空地上。脚下的土刚翻过,还带着湿润的气息,他弯腰抓了把土在掌心搓开:“这里地势比周围高两尺,汛期不会淹到,种莲正好。”
苏凝霜蹲下身,指尖拂过土粒:“就是水质得注意,黄河水浑,得找能澄水的莲种才行。”话音刚落,身后就传来轻脆的脚步声,方承莲提着个竹篮快步走来,篮里铺着青布,放着饱满的莲籽,她笑着将篮子递过来:“凝霜姐姐别担心,我这莲籽是南方‘净池莲’的种,丢进水里,不出半月就能让水变清,之前在江南水乡试过的。”
凌云霄抬眼看向方承莲,记得她是去年在江湖上结识的姑娘,精通医理与农事,此次特意来帮忙:“承莲,辛苦你特意跑一趟。”
“凌大哥说的哪里话,”方承莲蹲下身,和苏凝霜一起挑拣莲籽,“这同心圩是大家的家,我能出份力,高兴还来不及呢。”苏凝霜看着她手里圆润的莲籽,又看了眼凌云霄——他正弯腰搬石头,要在莲池边砌圈矮栏,怕小孩失足掉进去,阳光落在他侧脸,暖得让人心安。
二、学堂初备
莲池刚撒下莲籽,方承莲就拉着苏凝霜往不远处的屋子走,那是之前定下的“莲心学堂”,门窗刚刷完漆,还带着松木的清香。方承莲从布包里掏出几叠纸,都是抄好的课本:“这是《莲心谣》,字句简单,小孩好记;这叠是《剑莲心经》的通俗版,把晦涩的道理改成了家常话,教成人识字时,也能教他们待人接物的道理。”
苏凝霜拿起一张《莲心谣》,轻声念道:“莲心苦,莲瓣香,同心才能筑高墙……”正念着,凌云霄扛着两张木桌走进来,额角沾了汗,他把桌子放好,递过一块帕子给苏凝霜:“刚去木工房搬的,桌面磨过了,不会扎手。”
苏凝霜接过帕子,指尖碰到他的指腹,脸微微发烫,连忙转过身去整理课本:“你也歇会儿,别总忙着干活。”方承莲看在眼里,偷偷笑了笑,拿起另一张木凳擦了擦:“凌大哥,凝霜姐姐,我已经跟圩里的人说了,后天就开课,小孩和愿意识字的成人都来,到时候还得麻烦你们帮着维持秩序呢。”
“没问题。”凌云霄应着,目光却落在苏凝霜的侧影上,她正认真地把课本按页数理齐,阳光从窗缝照进来,落在她发梢,像撒了层碎金。
三、稚声琅琅
开课那天,莲心学堂里挤满了人。前排坐着十几个孩童,最小的才五岁,攥着木笔东张西望;后排站着几个成人,有之前挑土的赵大牛,还有木老的孙儿小木子。方承莲站在桌前,手里拿着《莲心谣》,声音清亮:“大家跟着我念,‘莲心苦,莲瓣香’——”
“莲心苦,莲瓣香!”孩童的声音又脆又亮,成人的声音则有些生涩,却格外认真。苏凝霜坐在一旁,帮一个叫小石头的孩子纠正握笔姿势:“手指要放松,笔杆要立直,不然写出来的字会歪哦。”小石头眨着大眼睛,乖乖照做,一笔一划地写“莲”字。
凌云霄没进学堂,靠在门外的柱子上看着,嘴角带着笑。马老提着个布袋子走过来,里面装着刚烤好的粟米饼:“凌少侠,你看这学堂多好,俺家那口子也来识字了,说以后要给远在甘肃的儿子写信。”凌云霄接过一块粟米饼,咬了一口:“都是承莲和凝霜的功劳。”
正说着,学堂里的声音停了,小石头举着写好的纸跑出来,递给凌云霄:“凌叔叔,你看我写的‘同心’!”凌云霄接过纸,上面的字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他刚要夸,苏凝霜也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个水壶,递给他:“渴了吧,喝点水。”阳光正好,莲池里的莲苗已冒出小芽,风里带着淡淡的莲香。
四、夜池异影
入夜后,同心圩里的灯火渐次熄灭,只有莲池边挂着一盏灯笼,照着刚冒芽的莲苗。凌云霄和苏凝霜并肩走在池边,他手里拿着巡查记录:“今天圩墙都查过了,没什么异常,就是马老说傍晚时,看到西边墙根有个人影晃了晃,没看清是谁。”
苏凝霜蹲下身,看着水里的莲芽,指尖轻轻点了点水面:“会不会是圩里的人起夜?”话音刚落,就听到“哗啦”一声水响,池对面的矮栏边,突然闪过一道黑影,那人影弯着腰,像是在捞水里的什么东西。
“谁!”凌云霄立刻拔出短剑,拉着苏凝霜躲到石柱后。黑影听到声音,动作一顿,转身就往圩墙方向跑,脚步极轻,眼看就要翻上墙,却被地上的石头绊了一下,掉了个东西在地上,随后身影一闪,消失在夜色里。
凌云霄快步跑过去,捡起地上的东西——是个青铜做的小莲子吊坠,上面刻着细密的花纹。苏凝霜走过来,看清吊坠后,脸色微变:“这是……‘莲影宗’的信物!去年江湖上,就是这个宗门的人,在江南偷过净池莲的种。”
凌云霄捏着吊坠,眉头紧锁,月光下,莲池的水面泛着冷光,谁也不知道,莲影宗的人为什么会来同心圩,又在莲池里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