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看到陆云,激动地说:“陆书记,我现在不仅学会了芯片测试技术,还跟企业一起申请了一项技术专利。毕业之后我打算留在汉东,为家乡的科技发展出一份力!”陆云点头:“好啊,汉东就需要你们这样有知识、有热情的年轻人,只要好好干,未来一定有大作为。”
在岩台罐头厂,陆云品尝了新研发的桃汁,对陈教授和王磊说:“校企合作要长期坚持下去,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要着眼长远,比如培养更多懂技术、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让汉东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能走得更远。”
陈教授回应:“我们已经跟王总的罐头厂制定了长期合作计划,每年派专家驻厂,还会开设‘农产品加工’定向班,专门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也会持续投入研发资金,支持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企业加入进来。汉东工业大学跟刚签约的新能源企业合作,培养新能源技术人才;汉东职业技术学院跟云山县的电子厂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当地村民掌握技术,实现就近就业。
省教育厅厅长在汇报中说:“现在省内80%的理工高校都跟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培养实习生2000多人,开展研发项目50多个,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超过1亿元。校企合作不仅解决了赵刚、王磊这些企业家的人才和技术难题,还提高了高校的教学质量,让教育更贴近市场需求。”
陆云看着汇报材料,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校企合作是汉东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持续推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才能让汉东的产业更有竞争力,让老百姓的日子更有盼头。未来,汉东还要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让更多高校、更多企业、更多人才参与进来,共同书写汉东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夕阳下,汉东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学生们正在跟企业专家视频会议,讨论研发进展;京州电子厂的车间里,实习生们跟老员工一起加班,攻克技术难关;岩台罐头厂的生产线上,新研发的桃汁正在装箱,准备发往全国各地。这一幕幕场景,都在诉说着汉东校企联动的活力与希望,也预示着汉东更加美好的未来。
汉东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陈教授正带着研究员调试桃脯烘干设备。仪表盘上的湿度数值稳定在45%,他松了口气:“这个参数刚好,既能保留桃子的果香,又能保证保质期。下周就把设备图纸发给王磊的罐头厂,让他们先试产。”旁边的研究员迅速记录数据:“我们还得跟厂里的技术工对接,教他们怎么调试设备。”
陈教授点头:“重点是让厂里的本地技术工掌握核心操作,以后不用依赖我们。这些年罐头厂招的大多是青溪县的本地人,他们熟悉生产流程,学会了技术,才能真正帮厂里降本增效。”正说着,罐头厂的技术组长老周发来视频,说车间已经腾出场地,就等设备和技术指导了。
同一时间,京州电子厂的技术车间里,赵刚正和汉东理工大学的张教授团队讨论芯片测试设备的升级方案。“厂里现在有30多个本地技术工,都是跟着设备摸爬滚打过来的,操作没问题,但遇到复杂故障还是会慌。”赵刚指着设备说,“你们研发的故障诊断系统,得让他们能快速上手。”
张教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操作手册:“我们把系统操作拆成了5个步骤,还录了教学视频,下周派研究员去厂里驻场培训,保证每个技术工都能独立用系统排查故障。这些本地师傅经验足,只要掌握了新工具,效率肯定能提上来。”
汉东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车间里,云山县电子厂的技术骨干老吴正在给学员们演示电子元件的检测方法。台下20多个学员,全是云山县的村民,最大的45岁,最小的22岁。“这个元件要是引脚氧化,用酒精擦一擦就行,不用直接换新的,能省不少成本。”老吴一边演示一边说,“你们学好了,下个月就能进厂当技术工,月薪4500起,比在外头打工稳当。”
学员小郑听得格外认真,他之前在外地的建筑工地打工,听说县里电子厂招人还包培训,立刻就回来了。“家里老人孩子都在这儿,能在家门口当技术工,既能赚钱又能顾家,比啥都强。”小郑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要点,还时不时拍下老吴的操作步骤,打算晚上回家再琢磨。
省教育厅的办公室里,郑敏正看着各地报来的校企合作进展表。“岩台罐头厂通过高校技术支持,把桃脯的生产效率提了20%,还新招了15个本地技术工;京州电子厂的故障诊断系统培训完,已有28个本地技术工能独立操作;云山县电子厂的首期学员,下周就要上岗了。”郑敏跟陆云汇报时,语气里满是欣慰。
陆云接过报表,翻到“本地就业”一栏:“这些企业新增的岗位,本地员工占比多少?”郑敏回答:“罐头厂新招的全是本地的,电子厂新增岗位里本地员工占90%,职业技术学院培训的学员,毕业后也全回县里企业上班。现在乡镇里的年轻人,越来越愿意留在本地当技术工了。”
当天下午,陆云去了岩台青溪县的罐头厂。在桃脯生产车间,本地技术工小李正用新设备烘干桃片,陈教授派来的研究员在旁边指导他调整温度。“以前烘干全靠经验,有时候烘太干,有时候又没烘透,现在有设备和技术指导,每批桃脯的口感都一样。”小李笑着说,“上个月厂里给我涨了工资,现在一个月能拿5000,比去年多了800。”
王磊在旁边补充:“多亏了陈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持,我们不仅能生产桃脯,还能开发桃酱,生产线扩了之后,又招了一批本地的技术工,都是附近村里的,不用愁没人干活,也不用愁留不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