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那天,大李庄的小姑娘和奶奶也来了,看着消防水壶摆在展柜里,小姑娘拉着奶奶的手,笑得特别开心:“奶奶你看,水壶有家了!”
这天下午,基地来了个特别的客人,是个穿着军装的中年人,手里拿着个相框,里面是张老照片。他找到苏明,敬了个礼:“苏先生,我是之前那个军用水壶主人的儿子,看了您宣讲的视频,特意来谢谢您,把我父亲的故事讲给这么多人听。”
苏明赶紧摆手:“该谢谢的是你父亲,是他用生命守护咱们,我们只是把他的故事说出来而已。”中年人眼眶有点红:“我父亲走的时候,最遗憾的就是没人记得他们那代人的故事,现在好了,有这么多孩子知道,他肯定特别高兴。”
他把相框递给苏明:“这是我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您把它放在水壶旁边吧,让大家看看,水壶的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苏明接过照片,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军装,笑容特别灿烂,他赶紧让李阳把照片挂在展柜旁边,跟水壶作伴。
自从“守护与传承”展区开放,来基地的人更多了,有不少老兵特意来看看军用水壶,跟水壶的故事合影;有消防员来参观消防水壶,给孩子们讲消防知识;还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指着展柜里的物件,讲老辈人的故事。
有天晚上,苏明坐在展区里,看着军用水壶和旁边的照片,心里满是感慨。马大爷端着杯热茶走过来:“苏先生,你看现在多好,老辈人的故事有人听,英雄的物件有人护,咱们这宣讲团没白跑。”
苏明接过茶,喝了一口,笑着说:“是啊,刚开始组宣讲团,就是想让孩子们知道老物件的重要性,没想到还能收集这么多英雄故事,以后咱们得跑得更勤点,把更多老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展柜里的物件上,军用水壶泛着淡淡的光,消防水壶的红色依旧鲜艳,照片上的年轻人笑容依旧灿烂。
这天一早,苏明揣着李阳给泡的胖大海,刚要跟马大爷去邻镇小学宣讲,门口突然停下辆面包车,下来个戴草帽的大叔,手里拎着个沉甸甸的木盒子,急慌慌地跑过来:“苏先生!可算找着你了!我听村里人说你这儿收老物件,还讲它们的故事,你快帮我看看这个!”
苏明赶紧把人让进来,大叔打开木盒子,里面是个黑乎乎的旧罗盘,边缘都磨得发亮了。“这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大叔抹了把汗,“我太爷爷以前是村里的风水先生,其实就是帮人看宅基地、找水井,这罗盘跟着他走了一辈子,救过不少人的命。”
“救过人?”苏明来了兴致,接过罗盘仔细看,罗盘中心的指针还能转。大叔点点头:“有回村里闹旱灾,井都干了,我太爷爷拿着这罗盘,在山上转了三天,硬是找出个泉眼,全村人都靠那泉眼活下来了。后来他说这罗盘通灵性,得好好传着,可我儿子嫌它旧,不愿意要,我怕哪天给丢了,就想送你这儿来。”
苏明笑着说:“大叔,这罗盘是好东西,不光是老物件,还藏着咱老百姓过日子的智慧,您放心,放这儿肯定好好的,我下次宣讲就带着它,给孩子们讲讲找泉眼的故事。”大叔一听,乐得嘴都合不拢,放下罗盘千恩万谢地走了。
因为这事儿,苏明和马大爷耽误了点时间,赶到邻镇小学时,孩子们早就坐好等着了。苏明赶紧拿出罗盘,跟孩子们说:“今天咱们先不讲军用水壶,讲讲这个‘救命罗盘’的故事。”他把大叔太爷爷找泉眼的事儿一说,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围着罗盘看个不停。
有个小男孩举手:“苏爷爷,罗盘真能找着水吗?是不是有魔法呀?”苏明笑着摇摇头:“不是魔法,是你太爷爷辈的人,凭着经验和智慧,知道哪儿的地形能出水,这罗盘就是他们的‘工具’,就像咱们现在的指南针一样。”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追着问了好多关于罗盘的问题。
宣讲结束后,校长拉着苏明的手说:“苏叔,您每次来都带新故事,孩子们听得可入迷了,比上课还认真。下周我们有个‘家乡文化节’,您能不能来给孩子们讲讲咱这儿的老手艺啊?”苏明赶紧答应:“没问题!正好我认识几个会老手艺的街坊,带他们一起来。”
回到基地,苏明就去找张叔——张叔是镇上有名的木匠,会做木梳、木盆,还会修旧家具。张叔一听要去学校讲老手艺,立马答应:“行啊苏先生!我把我那套老工具带上,给孩子们做做木梳,让他们看看咱老祖宗的手艺有多厉害。”
卖糖画的刘大爷也主动报名:“我也去!我给孩子们画个龙、画个兔子,让他们尝尝老味道的糖画,顺便讲讲以前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糖画的日子。”苏明乐坏了,赶紧跟校长说,把老手艺展示也加到文化节里。
文化节那天,学校操场摆了好几个摊子,张叔的木匠摊前围满了孩子,他拿着小锯子,教孩子们怎么把木头锯成小块,再打磨成小勺子;刘大爷的糖画摊前更是排起了长队,他拿着融化的糖稀,在石板上一笔一划地画着,很快就画出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孩子们拿着糖画,吃得甜滋滋的。
苏明则拿着罗盘和军用水壶,在旁边给孩子们讲老物件的故事,马大爷抱着爵模型,跟孩子们互动,问他们上次讲的爵的故事记不记得,孩子们都抢着回答,操场里热闹得像赶大集。
有个小女孩拿着自己做的小木勺,跑到苏明跟前:“苏爷爷,我以后也要学做木梳,像张爷爷一样厉害,把老手艺传下去。”苏明摸了摸她的头:“好啊,以后你要是想学,就去基地找张爷爷,他肯定乐意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