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站在老缝纫机前,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呀?怎么用啊?”苏明走过去,轻轻踩了踩踏板,缝纫机的针杆慢慢上下移动:“这是缝纫机,以前的人用它做衣服、缝裤子,比用手缝快多了。”小朋友睁大眼睛,伸手摸了摸缝纫机的台面,好像在感受它当年的温度。
开馆后没几天,之前捐缝纫机的网友“落叶归根”特意从外地回来,来纪念馆看自己捐的缝纫机。他站在缝纫机前,看了好久,眼眶有点红:“没想到还能看到它,就像看到我妈一样。谢谢你们把它保管得这么好,还让这么多人知道它的故事。”
苏明拍了拍他的肩膀:“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些老物件不是死的,它们藏着咱们的回忆和情感,得让它们一直‘活’下去。”
晚上,大伙儿坐在纪念馆里,看着满屋子的老物件,心里都特别踏实。马大爷说:“以前总担心这些老物件会被扔掉、被忘记,现在好了,有了这个纪念馆,它们就能一直留在这儿,给后人看看以前的日子。”
苏明点点头:“以后咱们还要继续收集老物件,继续写它们的故事,让这个纪念馆越来越热闹。不管时代怎么变,这些老物件和它们背后的故事,都是咱们的根,不能丢。”
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老缝纫机上,也照在旁边的老算盘、旧搪瓷缸上,仿佛在诉说着它们曾经的故事。
老物件纪念馆开了俩月,成了镇上的新打卡地。周末总有家长带孩子来,指着老缝纫机说“妈妈小时候衣服都是这样做的”,对着旧搪瓷缸讲“爷爷当年用这个喝水”,苏明和马大爷每天都得在馆里转好几圈,帮着答疑,听着大伙儿聊故事。
这天下午,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拉着妈妈的手,在手写账本展柜前挪不动步。“妈妈,这个本子上的字怎么歪歪扭扭的呀?”妈妈笑着说:“这是以前的人记家用的,没有电脑,就靠手写,哪怕字不好看,也一笔一划写得认真。”苏明凑过去补充:“这里面还记着1985年买了二斤猪肉花了三块五,现在想想,那会儿的日子虽然简单,却挺实在。”
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突然抬头问苏明:“爷爷,那我们现在的故事,以后的人怎么知道呀?我也想让他们知道我今天来看老物件了。”这话一下把苏明问住了,他琢磨着:是啊,老物件是老辈人的故事,现在的人咋留下自己的念想呢?
晚上跟马大爷、李师傅他们一聊,大伙儿都觉得这主意好。马大爷说:“不如搞个‘时光慢递’箱,让来纪念馆的人写张纸条,说说今天的事、想对未来说的话,咱们把纸条封起来,过十年再打开,到时候再看看大家的愿望实现没。”
苏明一拍大腿:“就这么办!”第二天一早就去镇上的文具店买了牛皮纸信封、彩色信纸,还找木工师傅做了个木箱子,刷上红漆,写上“时光慢递箱”五个大字,摆在纪念馆门口。旁边放了张桌子,摆着笔和信纸,还贴了张说明:“写下你的故事或愿望,投入箱中,2034年10月开启。”
第一个投信的就是昨天的小姑娘,她趴在桌子上,用蜡笔歪歪扭扭地写:“我今天看了老缝纫机,还吃了糖火烧,希望十年后我能教小朋友捏面人。”写完还画了个笑脸,小心翼翼地装进信封,投进箱子里。
小姑娘的妈妈也写了一封:“今天带女儿来纪念馆,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很温暖。希望十年后女儿还记得今天的快乐,也希望老物件能一直被好好守护。”
慢慢的,投信的人越来越多。来修老座钟的王大爷写:“希望十年后我的老座钟还能走,我还能来基地跟大伙儿聊天。”小杨写:“现在跟着刘大爷学扎纸鸢,跟着李师傅修老物件,希望十年后能把这些手艺教给更多年轻人。”连平时不爱说话的赵奶奶都写了一封,说希望十年后还能给孩子们捏面塑。
苏明每天都要看看慢递箱,看着里面的信封越来越多,心里暖暖的。有天,之前捐缝纫机的“落叶归根”又来纪念馆,看到慢递箱,也写了封信:“这次回来看到缝纫机被好好保管,很开心。希望十年后我能带着孩子回来,让他听听奶奶和缝纫机的故事,也看看大家的愿望都实现了没。”
为了让慢递箱更有意义,苏明还跟大伙儿商量,每个月选个周末,在纪念馆里办“时光分享会”,让投信的人自愿上台,讲讲自己写的内容。第一次分享会,小姑娘就勇敢地站上台,拿着自己的信纸读了起来,逗得台下的人都笑了。王大爷也上台了,说:“我这辈子没什么大愿望,就想守着老座钟,看着基地越来越好,看着这些老物件能一直陪着咱们。”
分享会结束后,有个来参观的大学生说:“以前总觉得老物件离我们很远,现在才发现,它们就在我们身边,还能帮我们留住现在的故事。我也写了封信,希望十年后再回来,能看到纪念馆更热闹,老手艺能传得更远。”
苏明看着满箱的信封,又看了看纪念馆里的老物件,突然觉得,这些老物件和慢递箱里的信,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在了一起。老物件记录着老辈人的日子,信里装着现在人的期待,等十年后打开箱子,大家就能看到,这些年里,老手艺有没有传下去,老物件有没有被好好守护,大家的愿望有没有实现。
这天晚上,苏明把慢递箱锁好,钥匙交给马大爷保管。马大爷把钥匙放在一个铁盒子里,笑着说:“这钥匙我得好好收着,十年后咱们一起打开箱子,看看大伙儿的愿望都实现了没。”苏明点点头:“肯定能实现!到时候咱们还在这儿,还守着这些老物件,还跟大伙儿一起聊故事。”
月光照在慢递箱上,红漆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纪念馆里的老缝纫机、老算盘、旧搪瓷缸,仿佛也在静静地期待着,十年后那个打开箱子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