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澈与林枫深知,以赤火谷目前的实力,远未到与曹操正面抗衡之时。
固守待变虽是一策,但绝非上策。
他们必须更主动地将触角延伸出去,将曹操统治下的中原大地,变成更广阔的战场。
这一次,他们借鉴了陈烬在北疆成功联合匈奴部落的经验,但结合中原的实际情况,策略变得更加灵活和隐蔽。
目标不再是组建紧密的联盟,而是构建一个松散的、以赤火谷为核心的“中原赤火同盟”网络。
林枫的“经纬”系统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从纷繁复杂的情报中,筛选出那些适合拉拢的对象:
各地因苛政、饥荒或豪强欺压而自发形成的武装力量,大多缺乏明确政治目标,战斗力弱,但熟悉本地情况,对曹操统治充满仇恨。
一些为了抵御流寇或邻近豪强侵扰而结寨自保的乡勇民团,其首领往往在当地有些威望,但缺乏外部支持和长远眼光。
极少数因利益分配或旧怨与曹操地方官府不合的小规模豪强势力,可加以利用。
被打散的袁绍或其他军阀的残部,沦为土匪,有一定战斗力,但纪律极差,需谨慎接触。
韩澈与林枫制定了严格的接触原则:
全部通过单线联系的秘密渠道进行,绝不公开。
赤火谷使者在往只以“北边来的朋友”或“反曹义士”自称,不轻易暴露赤火身份,除非对方值得信任。
根据对方的价值和可靠性,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
提供一些无关赤火核心利益的、关于官军调动或豪强动向的情报,换取对方的信任和回报。
少量提供粮食、武器、药品,助其度过难关,维持存在。
派遣少量军事顾问,指导其进行游击、伏击等战术,提高其生存和骚扰能力。
潜移默化地传播“抗暴政、求活路”的思想,但暂不强行灌输完整的赤火理念。
接受援助者,需默认遵守一些基本条件:
不得袭击赤火谷势力范围及与其有关的村庄、商队。
尽可能提供所掌握的官军、豪强情报。
在赤火谷需要时,在其能力范围内进行配合(如佯动、牵制小股官军)。
(对部分有改造可能的)尽量约束部众,减少对普通百姓的侵害。
韩澈对此战略目的有清晰的认识:
这些分散各地的武装力量,就像赤火谷伸出去的无数触角和尖刺。
他们的存在本身,就能骚扰、牵制曹军和地方豪强的力量,使其不能全力对付赤火谷,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争取时间。
他们扎根地方,能提供大量一手的情报,使“经纬”系统的情报网络更加庞大和灵敏。
其中部分有潜力的武装,未来可能通过持续工作和影响,被逐步改造、吸收,成为赤火军的外围力量或后备兵源。
他们的活动,将持续不断地给曹操的统治制造麻烦和混乱,消耗其统治资源,放大其内部矛盾。
很快,一些处于困境中的小股武装收到了“神秘朋友”的援助。
一袋袋粮食,一批批刀箭,甚至几句关键的提醒,对于挣扎在生存边缘的他们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黑山沟的那伙义军,前几天劫了张乡绅的粮车,听说得了高人指点,官军去围剿扑了个空!”
“芒砀山那边的‘镇三山’,最近好像阔气了些,手下人都换了新家伙式,还专门打劫往曹军大营运粮的车队……”
“诶,你们发现没?最近这几伙人,好像不像以前那么乱抢老百姓了……”
各种零散的消息开始在中原各地悄悄流传。
当然,风险同样存在。
这些武装鱼龙混杂,忠诚度极低,今日接受援助,明日可能翻脸无情,甚至可能被曹操方面反利用。
林枫的“肃风司”(林枫接管了赵将的)必须时刻警惕,严密监控,一旦发现有害倾向,立刻切断联系,甚至必要时先发制人予以清除。
韩澈坐在赤火谷的指挥部里,看着地图上那些被标记出来的、星星点点的“同盟”符号,目光深邃。
他知道,这是一步险棋,像是在饲养一群饥饿而危险的狼。
但为了在曹操这头猛虎的巢穴边生存下去,他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这个松散而隐秘的“中原赤火同盟”,就像一张悄然撒开的蛛网,虽然每一根丝线都看似脆弱,但当他们交织在一起,并连接到赤火谷这个核心时,便形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令人不安的潜在威胁。
它无声地渗透着,蔓延着,等待着某个时机,或许能在关键时刻,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原的局势,因赤火谷的主动出击,变得更加波谲云诡,暗流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