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着日本公开赛冠军的荣耀与奖金,屈正阳随队返回北京,进行了短暂的休整。荣誉背后,是更加刻苦和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乒乓球馆,永远是他打磨技术、锤炼意志的最核心阵地。
这次日本之行,尤其是与张本智和等速度型选手的对抗,让他对“国术乒乓”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优势在于控制、变化和关键时刻的“奇效”,但在应对极端速度和力量的持续冲击时,对自身体能、反应和发力效率的要求也极高。
“系统,”屈正阳在脑海中下达指令,“基于日本公开赛的数据,全面评估我当前技术体系在面对顶尖速度力量型选手时的稳定性与风险,并给出优化建议。”
【指令已接收。开始综合分析...】
【评估报告生成中...】
【优势:节奏控制能力突出(评级A+),关键分心理素质与战术执行力卓越(评级S),技术独特性造成对手普遍不适应(评级A)】
【劣势:极限被动防守下的发力衔接效率需提升(评级b),应对超高速连续进攻时体能消耗高于传统打法约8%(评级b+),部分融合动作在高速对抗中完成度有下降趋势(评级b)】
【优化建议:
1. 强化核心肌群爆发力与耐力训练,重点提升在重心快速移动中的发力稳定性。
2. 针对“听劲化力”环节进行专项模拟训练,提升在0.2秒内完成卸力并转入反击的肌肉记忆。
3. 建议将“寸劲”发力更广泛应用于接发球和第一板上手环节,争取开局主动。
4. 推演并生成主要对手(张本智和、林昀儒、奥恰洛夫等)的强化版战术模型,进行针对性破解训练。】
看着脑海中清晰列出的报告,屈正阳若有所思。系统的分析一针见血,直指要害。他需要的不是在一条路上走到黑,而是不断微调、优化,让这套体系更具普适性和杀伤力。
接下来的训练中,屈正阳在教练组和系统的双重指导下,开始了更具针对性的强化。
在体能训练房,他不再满足于常规的力量训练,而是引入了更多模拟击球发力的功能性训练,尤其注重腰、腿、胯为核心的动力链传递效率,这与内家拳的“发力于根,主宰于腰,行于四肢”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球台上,他针对系统指出的“发力衔接效率”问题,进行了大量多球练习。陪练员模拟对手的超高速进攻,屈正阳则反复练习在极限防守状态下,如何利用身体细微的旋转和重心起伏(类似“吞身”、“靠身”的雏形)来化解来球力量,并瞬间衔接反击。这个过程极其枯燥艰苦,无数次失败,无数次调整,汗水浸透了一地又一地的地胶。
同时,他利用系统的“模拟对手生成”功能,在脑海中以及与陪练进行实战对抗。系统生成的“虚拟张本智和”速度更快,搏杀更凶;“虚拟林昀儒”手感更细腻,变化更多端。屈正阳在与这些“完美版”对手的较量中,不断试验着各种国术技巧的应用时机和效果。
这天下午,他正在与“虚拟奥恰洛夫”进行模拟战。系统模拟的奥恰洛夫,其反手爆冲的力量和旋转堪称变态。
局分9比10,屈正阳落后,虚拟奥恰洛夫拿到局点。
虚拟对手发球后,毫不犹豫地侧身,准备用其标志性的正手弧圈球终结这一局。
就在对方引拍蓄力的瞬间,屈正阳脑海中系统提示:【预判:正手位爆冲直线,概率71%。建议:利用其发力猛、还原略慢特点,采用“以巧破力”。】
电光火石间,屈正阳脚步向左前方迅捷一插,不是传统的向后撤步,而是一个类似八卦掌“扣步”的移动,身体瞬间切入了来球飞行线路的内侧。同时,他持拍手臂并未全力迎前,而是如同太极拳中的“捋势”,顺着来球的巨大冲力向后引带,手腕在触球瞬间有一个极其精妙的、由内而外的“翻转抖弹”,仿佛将对方的力量吸收后又叠加了自己的旋转猛然喷薄出去!
乒乓球带着一种诡异的、强烈的前冲加侧旋,以一个意想不到的弧线,直接砸在了虚拟奥恰洛夫的反手位空档!
得分!10平!
这一分,不是硬碰硬的胜利,而是角度、旋转和时机完美结合的产物,是“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理念在乒乓球台上的极致展现!
“漂亮!”在一旁观战的秦志戬教练忍不住低声喝彩,“这一分,对力量的理解和运用,已经超出了常规乒乓球的范畴了。正阳,保持这种感觉!”
屈正阳长出一口气,点了点头。他知道,自己又突破了一个瓶颈。这种在系统数据支撑下的针对性训练,效率极高。
训练结束后,屈正阳接到姐夫陈宇的电话。
“正阳,日本公开赛的奖金和后续商业代言的分成已经到账,你个人账户的资金流非常健康。”陈宇的声音带着笑意,“另外,‘国术资本’这边,有几个不错的影视项目递来了本子,想寻求投资,我觉得你可以看看,特别是其中一个现代田园题材的,感觉理念不错,主演暂定接触的也是刘亦菲小姐,可能明年开机。”
屈正阳心中一动,问道:“项目叫什么?”
“《去有风的地方》。”陈宇回答,“怎么样?有兴趣参与一下吗?这也算是支持……嗯,支持优质项目嘛。”
屈正阳嘴角微扬,他知道陈宇的未尽之言。既能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又能与刘亦菲的事业产生良性互动,这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把详细资料发给我吧,姐夫。”屈正阳说道,语气中带着决策者的沉稳,“我看一下具体方案和风险评估。”
利用系统分析金融市场趋势进行投资,与评估一个实体项目,在屈正阳看来,其内核有相通之处——都是基于信息分析和趋势判断。他对此,有着越来越强的自信和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