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稣,德才兼备,今大秦起兵六十五万,顺应天命,护佑黎民,安定天下。特命公子扶稣为三军统帅,执掌兵权,诸将须谨遵其令,见扶稣如见寡人!\"
\"王上圣明!大秦必胜!\"
朝议散去,百官步出恢弘的咸阳宫。立于高阶之上,人影渺小如蚁,更显得宫阙巍峨壮丽。
\"廷尉今日真是妙计啊。\"丞相王绾踱步而来。
\"丞相过誉了,下官不过是体察君心而已。\"
\"若这'体察君心'四字这般容易,天下也不止一个李斯了。\"王绾笑道。
\"丞相所言极是。\"
正说着,两位老将军走近。
\"老夫谢过廷尉今日相助。\"
\"岂敢受谢。老将军乃国之栋梁,李斯能与之同朝为官,实乃幸事。\"
\"哈哈,文臣之中,李斯确有才干,蒙武佩服!\"
寒暄片刻,众臣相继离去。李斯回望那巍峨宫阙,神色复杂。
\"廷尉胆子不小。\"
\"国尉大人莫不是又被下官捷足先登?\"李斯笑意盈盈。
\"举荐公子为帅,满朝怕也唯有你敢直言。\"尉缭踱至身侧,\"这般揣测圣意......\"
\"即便我不说,自会有人说,比如国尉大人。\"
\"呵,廷尉高看我了。猜错圣意,轻则斥责,重则头颅不保啊!\"
李斯与尉缭,皆为秦王亲信重臣,彼此惺惺相惜。
\"蒙恬、王贲、李信、杨端和、内史腾,哪个不是当世名将?这般阵容,恕我粗鄙,就算再添头猪,也是所向无敌。\"
\"哈哈哈!好个粗鄙之言!不过确是如此!\"尉缭大笑着离去。
为官之道,深有学问。如今大秦六十五万大军东征高唐,胜负已非悬念,而是这份不世之功,何人敢受?
纵使领此殊荣,恐怕也难善终。功高震主,终成大患。
唯有公子扶稣,方是最佳人选。
【五将齐聚,天下莫敌。高唐之战胜负已定。
然如何取胜,关键全系于公子扶稣一身。机遇已至,是绽放异彩还是 无奇,全在此战。
\"咚——咚——\"
雄浑战鼓自咸阳响起,继而苍凉号角声传遍城池。
数十载灭国烽烟中,秦国的铁骑甚少自咸阳启程,但咸阳城的子民早已熟稔这出征的号角——在这片土地上,每个黔首都是战士。
五万玄甲将士踏着整齐步伐穿过咸阳街道,道路两侧挤满了送行的百姓。有个总角小儿拽着母亲衣袂,乌溜溜的眼珠里跳动着兴奋的火苗:\"阿母,又要打仗了么?\"
\"这是最后一战了。\"妇人轻抚孩子发顶,\"待王师凯旋,九州便再无需兵戈相见。\"
\"为何?\"
\"因为从今往后,四海之内皆是大秦疆土,六国百姓都是我们的手足兄弟。\"
\"那我也要披甲!\"孩童挺起胸膛。
\"等你长得比戈戟还高时......\"母亲话音未落,稚嫩的呐喊已穿透人群:\"大秦!一统!\"
路过的军士向孩童颔首致意。城楼上的观者不禁眼眶发热——这个昔日被视作西陲蛮邦的国度,如今正要完成历代先君梦寐以求的伟业。那些跪伏在阁楼里的臣子们看见素衣男子突然起身,慌忙要随行却被制止。
男子穿过熙攘人群,在孩童面前蹲下:\"小君子可知为何要助大秦平定天下?\"
\"大叔说甚怪话!\"孩童瞪圆眼睛,\"我大秦男儿生来就该开疆拓土。祖父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道理,偏生他们都说这仗要打完了......\"孩子忽然沮丧地踢着尘土,\"等我长大,都没敌人可打了呢。\"
风掠过城头猎猎作响,玄色王旗在朝阳下翻卷如龙。孩童突然指着城楼喊:\"大叔快看!旗子飘起来了!\"
\"是啊......\"男子仰望着迎风舒展的旌旗,\"大秦的东风,来了。\"
是日,咸阳精锐与蒙恬部会师函谷,南阳十万大军在内史腾统率下直扑高唐北境。两路秦军如出鞘利刃,寒光映彻中原大地。
高唐坐落于齐国边陲,因长期驻军防御三晋侵扰,逐渐发展为军事要塞。经数代齐王苦心经营,这座城池已化作铜墙铁壁般的堡垒。
自大秦吞并三晋后,高唐便成为直面秦国的第一道屏障。齐王建未雨绸缪,早早调遣三十万精锐驻守此地。历史证明这番部署确有先见之明——不久后,秦将蒙恬果然率领三十万铁骑兵临城下。
这座要塞关系齐国存亡。一旦失守,整个齐国便如砧板鱼肉,再无反抗之力。然而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在此顿足三月,竟寸步难进,最终不得不请求增援。
秦王采纳李斯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王贲率军东出函谷时,慌乱的齐王立即听信丞相后胜谏言,向高唐增兵二十万。岂料这支秦军突然转道北上,直取燕国故地。待齐王稍松心神,王贲大军已如神兵天降,兵锋直指临淄。
此时临淄守军空虚,齐王仓皇出逃至高唐,却发现这里才是真正的人间炼狱。
\"攻城!\"
\" 齐发!\"
遮天蔽日的箭矢呼啸而来,守军瑟缩在城垛后不敢露头。但当秦军扑至城下时,他们又不得不冒险迎战。数月来,这些齐军士卒日日活在恐惧中——秦军的强弩射程远超守军弓箭,但凡登上城头便生死难料。
流矢破空的尖啸声中,不断有同袍中箭倒地。更可怕的是秦军的战术:箭雨掩护下冲到城下却暂不攀城,待守军被迫现身阻击时,新一轮箭雨夹杂着火石便铺天盖地倾泻而下。无数士卒刚探出身躯,就被钉成刺猬或碾作肉泥。
而秦军士卒早已踏着轻快步伐撤回本阵,不仅毫发无损还能记功领赏。如此循环往复,秦军士气愈发高昂,齐军却日渐崩溃。在这般悬殊的对抗中,优势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秦军倾斜。
——这就是名将蒙恬的手笔。
战鼓声震天动地,躲在高唐城内的齐王建浑身战栗。在位四十余载,他首次感受到如此彻骨的恐惧。
震天的战鼓声、密集的箭雨、燃烧的火石组成死亡交响曲,在高唐上空回荡。城内四处回荡着齐军士兵的哀嚎,生命如同草芥般在战场上消逝。
与繁华安定的临淄截然不同,此刻的高唐宛若炼狱。
他原本满怀信心从临淄赶来,认为手握五十万大军定能与秦军一战。然而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
秦军凭借超远射程的弓箭压制,将齐军困在城中被动防守。无休止的轮番进攻让齐军疲于奔命,连喘息之机都没有。
秦军将三十万兵力分为二十支队伍,轮番攻城袭扰。齐军陷入两难境地——既不敢松懈,又无法判断哪次是佯攻,哪次是总攻。
当齐军全力防守时,秦军便虚晃一枪撤退;一旦守备松懈,秦军就如饿狼扑食般猛攻。这样反复拉扯,让齐军身心俱疲。
齐王得知战况后勃然大怒,认定是将领无能导致败局。他不顾劝阻,执意亲临城头督战。
怀着鼓舞士气的雄心,齐王誓要与将士共存亡。可这场亲征,将成为他毕生难忘的经历。
初临战场的齐王,就这样猝不及防地遭遇了当世最强军队。这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站在城垛前,只见城外黑压压的秦军阵列,旌旗猎猎。再看城头,齐军士兵灰头土脸,军旗歪斜。齐王怒火中烧。
\"守城主将何在?速来见驾!\"
一名将领弓着身子沿墙根挪动,战战兢兢跪在齐王面前。
齐王建见他这副窝囊相,怒不可遏,抬脚就踹:\"堂堂将领这般怯懦,我大齐将士都被你带成什么样子?给本王站直了!\"
\"大王万万不可啊!秦军首轮箭雨刚停,第二轮就要来了,请大王速速移驾......\"
\"混账!我大齐怎会有你这样的将领!\"齐王拔剑抵住将领咽喉,对城头士兵大喝:\"都给我站起来迎敌!这般畏缩怎能退敌?\"
守城士兵面面相觑,没想到君王如此勇武,竟敢在城头挺立。
将领颤抖着站直身子,可士兵们依然纹丝不动。他们深谙秦军战术,此刻起身无异于送死。
齐王见无人听令,气得满脸通红:\"你们竟敢抗旨?来人,军法处置!\"
话音未落,一块火石呼啸而来,瞬间将面前的将领砸得血肉横飞。鲜血溅了齐王满身。
齐王怔在原地,脸上鲜血滴落。低头只见火石已滚落城下,只剩下一地模糊的血肉。
亲卫见状大惊,正要上前查看,却见齐王僵硬地转过身来。
好的,我将按照您的要求---
齐王耳边传来城墙上的惨叫,火石划破空气的呼啸声接连不断。身旁护卫焦急地催促他撤离,话音刚落,那护卫就被乱箭射成了筛子,倒地时还死死攥着齐王的脚踝,抽搐几下便断了气。
齐王抖如筛糠,蓦然回首,正对上一个刚攀上城头的秦军士兵。那人先是一愣,随即破口大骂:\"什么鬼东西!\"举刀就劈。
\"保护大王!\"几名亲卫连忙架住刀锋,把那秦兵踹下城墙。跌落时那人仍在嘶吼:\"弟兄们!那个血人就是齐王!\"
这声喊叫如同给秦军打了鸡血,攻城攻势骤然加剧。城下的秦卒红了眼,争先恐后地往上爬——那可是齐王的首级!
\"护、护驾!快来护驾!\"齐王如梦初醒,嗓子都喊破了音。
原本藏身墙根的齐军慌忙应战,却因齐王这声喊叫暴露了方位。登城的秦军像嗅到血腥的鲨鱼,前赴后继扑向声源处。亲卫们结成血肉屏障,守军拼死掩护,奈何秦王身边聚集的人墙反而成了桎梏,齐军将士接连倒下,为君王的昏聩付出生命代价。
守城主将早已被飞石砸死,城头乱作一团。正如古语所云:将帅无能,三军受累;君王昏聩,举国遭殃。
齐王在混乱中抱头鼠窜,每退一步都踏在将士们的尸骨上。
\"报!发现齐王现身高唐城!\"探马飞奔至秦军主帅帐前。
蒙恬剑眉一扬:\"天赐良机。传令增兵十万,务必斩杀齐王!\"战车上,他眯眼远眺高唐城头的混战。虽看不清细节,但直觉告诉他今日必有所获。即便杀不了齐王,如此攻势下齐军也必定元气大伤。
算算时日,王贲应该已攻破临淄。蒙恬轻抚剑柄,齐国命数已如风中残烛。
\"杀——!\"
十万秦军如潮水般涌向城墙。千夫长兴奋地挥刀呐喊:\"援军到了!抢头功啊!\"
高唐守军腹背受敌。增援部队被堵在阶梯上——罪魁祸首正是仓皇逃命的齐王。他带着亲卫与援军迎面相撞,身后 的秦军已近在咫尺。原本小规模 扰,因君王昏招升级为灭国之战。而引发灾祸的齐王,此刻正瘫软在血泊中瑟瑟发抖。
---
自秦国归来的公子冲正在高唐整军,预备驰援临淄。大军集结完毕时,却撞见从临淄逃来的齐王。
父子二人面面相觑。
\"父王为何在此?临淄如何了?\"
\"临淄陷落了...寡人拼死才杀出重围...\"
\"你在质疑寡人?\"齐王望见麾下数十万雄师,腰杆顿时挺直。
\"儿臣万万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