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浪潮不仅改变着个人的命运和事业的轨迹,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刷着中国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当林向洋在房地产领域初露锋芒,当林卫东在航天配套项目上挥洒汗水时,一种更为直观、更具烟火气的变革,正悄然发生在江城那个略显老旧的家,以及西北戈壁滩上的基地家属院里。
林向洋骨子里是个传统的人,事业上取得成功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反哺家庭。这种反哺,带着他那一代人特有的印记——用实实在在的物质改善,来表达孝心和证明自己的成功。
一个周末,他特意从深圳飞回江城,没有提前打招呼,带着安装工人和几个大纸箱,风风火火地回到了父母家。
周文瑾开门看到小儿子和他身后那些印着电器图案的大箱子,又惊又喜:\"向洋?你怎么回来了?这……这都是什么呀?\"
\"妈,给您和爸改善改善生活!\"林向洋笑着指挥工人开始忙活。
第一个大件是电话。当工人在客厅墙上钻孔布线,安装那部奶白色的拨盘电话时,林瀚章背着手从书房出来,眉头习惯性地皱起:\"装这个干什么?浪费钱!我们跟谁打电话?\"
\"爸,有了电话就方便了!我在深圳想跟您和妈说话,随时都能打过来!我哥在西北,联系起来也方便!\"林向洋解释道。
\"有什么好说的!写信不是一样?\"林瀚章哼了一声,但看着工人熟练地接线,终究没再阻止。当电话安装好,林向洋当场拨通了自己在深圳办公室的号码,听筒里传来清晰的\"嘟嘟\"声时,周文瑾好奇地凑过去,脸上满是新奇和喜悦。
第二个大件是冰箱。当那台翠绿色单门雪花牌冰箱被抬进狭小的厨房时,周文瑾的惊喜达到了顶点。\"哎呀!冰箱!这个好!这个好!\"她围着冰箱转来转去,用手摸着冰凉的外壳,\"夏天剩菜再也不怕坏了,还能多买点肉冻着!\"
林瀚章依旧板着脸:\"尽是些享受的东西!我们这么多年没冰箱,不也过来了?电费不要钱啊?\"
\"爸,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该用的就得用。\"林向洋耐心地说,\"妈年纪大了,天天买菜也辛苦,有冰箱能省不少事。\"
最让林瀚章脸色变化的,是那台14英寸的牡丹牌彩色电视机,替换下了家里那台看了十几年的、屏幕只有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当天晚上,新闻联播开始,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播音员清晰的面容出现在彩色屏幕上时,整个屋子的感觉都不同了。周文瑾看得目不转睛,连连感叹:\"真清楚!颜色真鲜亮!\"
林瀚章起初还故作不在意地坐在一旁看报纸,但眼角的余光却不由自主地被彩电画面吸引。当新闻里播放有关南巡讲话后各地经济建设热火朝天的画面时,他放下报纸,看得比谁都认真。那些他曾经在报纸上读到过的抽象数据和政策,通过彩色电视画面,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工地、繁忙的港口、新兴的城市……这种直观的冲击,是黑白报纸无法比拟的。
起初,林瀚章对这几样\"奢侈品\"的使用还带着明显的克制。电话响了,他总是让周文瑾去接;冰箱除了放剩菜,很少看到他主动往里存放东西;看电视也多是看新闻,看完就关。
但渐渐地,习惯开始养成。
周文瑾是最高兴的。她很快学会了使用冰箱,会一次性买好几天菜,夏天更是会冻上几根冰棍给放学回来的小孙女林雪(如果她在的话)。电话也成了她和老姐妹们联系的新工具,虽然拨长途还舍不得,但市内通话已经让她感受到了便捷。
林瀚章的变化则更为微妙。他依然很少主动打电话,但当林向洋从深圳打来电话时,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避而不接,有时甚至会站在旁边听周文瑾和儿子聊天,偶尔还会插上一两句。看电视的时间也无形中变长了,除了雷打不动的《新闻联播》,有时一些关于国家建设成就的专题片,他也会看完。那台彩色电视机,成了他了解外面那个飞速变化的世界的一扇重要窗口。他看着屏幕上高楼林立的深圳、上海,看着那些充满活力的乡镇企业,看着国家一项项重大工程的报道,虽然嘴上不说,但内心受到的震撼和冲击,是实实在在的。
林向洋也没有忘记在西北的哥哥。他知道基地条件艰苦,哥哥嫂子工资不高。他给林卫东写了一封信,随信附上了一张五千元的汇款单。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
信里他写道:\"哥,听说你们项目很重要,肯定很辛苦。这点钱不多,你拿着,给家里添置点东西,给嫂子和小雪买几件新衣服,改善改善生活。别太省了。\"
当林卫东在基地办公室收到这封信和汇款单时,心情复杂。他为弟弟的成功感到高兴,也感念弟弟这份沉甸甸的心意。但他和赵庆兰商量后,还是决定把钱退回去。
他给林向洋回信:\"向洋,心意哥领了,但这钱我们不能要。我们现在挺好的,'猎鹰'项目有了起色,新任务也下来了,基地效益比以前好多了。你的钱也是辛苦挣来的,留着你自己发展事业用。你在外面不容易,照顾好自己和陈静。\"
他将汇款单原封不动地寄了回去。虽然婉拒了弟弟的经济支持,但这份来自远方的牵挂,让林卫东心里暖暖的。他知道,无论走得多远,经历多少分歧,血脉的联系始终都在。弟弟用他的方式表达着关心,而他,也用他的方式维护着作为兄长的尊严和自立。
家,还是那个家,但悄然之间,\"现代化\"的痕迹已经无处不在。叮铃铃的电话铃声取代了漫长的书信等待,色彩斑斓的电视画面拓展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嗡嗡作响的冰箱里储存着对更便利生活的追求。这些冰冷的机器,承载着的是滚烫的亲情和时代进步的印记。
林瀚章虽然嘴上依然很少称赞小儿子,但他不再轻易批评这些\"乱花钱\"的行为。有时深夜,他会独自坐在客厅里,看着那台沉默的电话和已经关闭的彩色电视机,陷入长久的沉思。外面的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这些改变正通过儿子送来的这些物件,无声地浸润着这个坚守了一辈子传统的老工程师的家庭。下一节,我们将看到,这种物质的浸润,将如何引发出林瀚章内心深处更为复杂和深刻的态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