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直巧绘谏顽石
自那日街市戏耍算命先生后,贾宝玉对法正的崇拜更是达到了顶峰,整日里“先生”长“先生”短,恨不得黏在法正身上,将他那身“学问”(在宝玉看来,包括相面、拆穿骗子等各种不务正业的技能)都学了去。这可急坏了真正布置了“引导宝玉读圣贤书”任务的贾政,也愁坏了法正。
法正心里跟明镜似的,就宝玉这性子,你跟他讲《大学》《中庸》,无异于对牛弹琴,搞不好还会激起他的逆反心理。可贾母和贾政的“委托”又不能不当回事。这日,他正对着一本《论语》发愁,琢磨着怎么把“学而时习之”讲出花来,目光无意中扫过书桌上宝玉落下的几本闲书——竟是些带有绣像插图的传奇话本。
法正心中蓦地一动!他想起当年在蜀中,为了向那些识字不多的兵将解释军令、鼓舞士气,有时也会画些简单的图示。既然宝玉喜欢看画儿,何不……
一个绝妙(或者说,是被逼出来的馊主意)的点子,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画连环画!把圣贤道理,包装成有趣的故事画出来!这简直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啊!
说干就干。法正立刻让茗烟去找了些上好的宣纸和笔墨颜料。他虽非丹青妙手,但胜在思路清晰,构图能力颇强(毕竟当年画过军事地图)。画什么内容呢?直接画孔子周游列国?太严肃。有了!就画《西游记》!不对,这个时代好像还没《西游记》?那就画个类似的!
法正决定,借鉴玄奘取经的框架,自己编一个故事。主角嘛,自然是一个心怀众生、意志坚定的“求道者”(暗喻求学问),带着几个……嗯,几个性格鲜明、各有缺点的伙伴(正好对应宝玉和他身边的姐妹们?不不不,太明显了,得隐晦点)。一路上斩妖除魔(克服困难),最终取得真经(学有所成)。
他越想越觉得可行,立刻铺开宣纸,提笔蘸墨。第一幅: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和尚(绝不能像宝玉,但眼神要有点那种懵懂的纯真),跪别师父,背景是庄严的寺庙(象征家族期望?)。法正画得兴起,虽笔法略显稚拙,但人物神态抓得极准。
第二幅:小和尚上路,遇到第一个伙伴——一个身材魁梧、憨头憨脑的壮汉(原型……法正想了想,有点像放大版的醉金刚倪二?),这壮汉力大无穷但贪吃嗜睡,象征“惰性”或“欲望”。画到壮汉偷吃供果时,法正故意画得滑稽夸张,那壮汉腮帮子塞得鼓鼓的,眼神贼溜溜的。
第三幅:又遇到一个尖嘴猴腮、机灵过头的精瘦汉子(原型大概是市井混混?),这家伙满肚子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象征“机巧”和“浮躁”。法正画他偷换路人钱袋时,那得意又猥琐的表情,活灵活现。
故事就此展开:小和尚带着这俩活宝上路,闹出各种笑话。比如,遇到一条大河,壮汉想直接游过去,结果因为吃太饱差点沉底;精瘦汉子想骗条船,反被船家识破追打。最后还是小和尚耐心寻找,发现了上游一座年久失修的古桥,虽然破败,但小心谨慎便能通过(象征脚踏实地,寻找正确方法)。
法正画得废寝忘食,完全沉浸在了创作中。他给每个“妖魔”都赋予了寓意: “拖延怪”(总说明天再走的妖怪)、“分心魔”(用各种好玩东西诱惑他们的妖精)、“畏难妖”(夸大前方困难的怪物)。小和尚和伙伴们如何团结协作,用“毅力”、“专注”、“勇气”这些“法宝”战胜它们。
他尤其精心绘制了一幕:三人团队产生内讧,精瘦汉子挑拨离间,壮汉要散伙,小和尚孤立无援,在雨中十分狼狈。但最终,他们回忆起出发时的初心,互相理解,重归于好(暗示友情和团队的重要性)。法正把这一幕画得格外细腻,雨丝、人物沮丧的神情、最后和解时手握在一起的温暖,都跃然纸上。
几天后,一套粗糙但情节完整、人物生动的“求道图”(法正暂时取的名)完成了,足足有二十多幅。法正自己看了看,虽然画工不敢恭维,但故事有趣,寓意也埋进去了,应该……能吸引宝玉吧?
他让茗烟去请宝玉。宝玉一来,见满桌子画稿,好奇地拿起来看。这一看,就再也挪不开眼了!
“先生!这是您画的?”宝玉眼睛瞪得溜圆,“这故事真有趣!这小和尚好像有点……像我?不对不对,没我好看。这大个子真好玩!这瘦子太坏了!哈哈,他们掉泥坑里了!”
宝玉一边看,一边大呼小叫,时而气愤(当精瘦汉子使坏时),时而担心(当小和尚遇险时),时而哈哈大笑(当壮汉出糗时)。他完全被故事吸引住了。
法正暗暗观察,心中窃喜,看来路子走对了。他适时地在旁边解说:“二爷看,这小和尚明知前路艰难,为何还要坚持?”
宝玉头也不抬:“因为他要去取真经啊!普度众生!”
“是啊,心中有目标,再难也要坚持。这便是‘志’。”法正轻轻点题。
当看到团队内讧又和好时,宝玉若有所思:“先生,他们之前吵得那么厉害,怎么后来又和好了?”
“因为情谊深厚,更因为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唯有同心协力,才能走得更远。这便是‘信’与‘义’。”法正继续灌输。
宝玉看得津津有味,反复翻看,尤其对其中战胜“分心魔”(一个用漂亮风筝、新奇玩具诱惑他们的妖精)的段落印象深刻,因为那妖精变出的玩具,画得特别像他喜欢的那些玩意儿。
“先生,”宝玉看完最后一幅(小和尚三人成功抵达圣地,取得经书,光芒万丈),意犹未尽地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这故事比《论语》、《孟子》好看多了!您还能再画吗?”
法正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笑道:“自然可以。不过二爷,这故事里的道理,你可看出了几分?”
宝玉兴奋地说:“看出来了!要有志气!要坚持!要相信朋友!不能偷懒!不能贪玩……呃,不能太贪玩。” 他自己说着有点不好意思了。
法正满意地点点头:“二爷能看出这些,便是懂了。圣贤书中的道理,其实也大抵如此,只是说得更精深些。日后二爷若有机会细读,便会发现,其中奥妙,不比这画中故事少。”
这一次,宝玉没有像往常一样露出抵触情绪,反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这套“求道图”很快在宝玉的小圈子里传开了。黛玉看了,悄悄对宝玉说:“这画儿虽糙,意思却是好的。难为法先生一片苦心。” 探春看了,直夸法先生有巧思。连薛宝钗见了,也称赞此法寓教于乐,别开生面。
消息传到贾政耳中,他将信将疑,叫法正去问话。法正便带着画稿,将自己的用意委婉说明。贾政翻看那稚拙却生动的画稿,再听法正讲解其中蕴含的“志”、“信”、“勇”、“恒”等道理,虽然觉得这法子有些“不伦不类”,但见儿子居然真的听进去了,还主动讨论其中的道理,也就默认了,只嘱咐道:“此终是末流小道,还需引导他回归正途典籍。”
法正口中称是,心中却想:管他黑猫白猫,能抓住宝玉这只“耗子”的就是好猫。看来这“连环画谏顽石”的计策,初步成功了!
自此,法正在贾府又多了一项不务正业的任务——画连环画。他绞尽脑汁,准备把“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故事都画出来。只是他这画技……着实让人不敢恭维,人物时常比例失调,表情夸张得像在唱戏。宝玉却看得如痴如醉,甚至开始模仿画中人物的动作说话,弄得怡红院整日鸡飞狗跳,让袭人等人哭笑不得。
法正看着自己的“成果”,一边欣慰于教育方式的创新,一边看着笔下那些歪歪扭扭的小人,也不禁老脸一红,暗自庆幸:幸好当年在蜀汉是靠脑子吃饭,不是靠画画,不然怕是要饿死。这贾府,真是把他逼得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涉猎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