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悄然降临,村头的老槐树下早已挤满了人。简易的戏台上挂起了两盏明亮的汽灯,将台面照得如同白昼。锣鼓声、唢呐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孩子们穿梭在人群中,兴奋地尖叫着,整个李家村都沉浸在期待的氛围里。
李渔和林婉儿早早搬了小板凳,坐在戏台前方的位置,视野极佳。林婉儿手里捧着一小袋瓜子,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戏台,满脸期待。“李渔哥,你说第一个会演什么戏啊?”
“不知道,不过肯定很精彩。”李渔笑着说,目光也落在戏台上。戏班的人正在紧张地做着最后的准备,有穿着华丽戏服的旦角在后台整理裙摆,也有武生在台下活动筋骨,时不时比划几个招式,引得周围一阵叫好。
随着一阵急促的锣鼓声响起,戏班班主走到台前,拱手笑道:“各位乡亲父老,今晚咱们戏班就为大家献丑了,第一出戏,给大伙来段《穆桂英挂帅》,祝咱们李家村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台下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锣鼓声再次响起,戏幕缓缓拉开。一位身着铠甲、英姿飒爽的女演员走上台,正是扮演穆桂英的旦角。她唱腔清亮,动作利落,将穆桂英的果敢坚毅演绎得淋漓尽致。后面的演员也个个功底扎实,无论是老生的沉稳、小生的俊朗,还是丑角的滑稽,都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
林婉儿看得格外入迷,手里的瓜子都忘了吃,时而为穆桂英的英勇鼓掌,时而为剧情的紧张捏紧拳头。李渔虽然是第一次看戏,却也被这精彩的表演和浓郁的氛围感染,看得津津有味。他发现,这戏里的唱腔和动作虽然夸张,却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能将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起伏生动地展现出来。
第一出戏结束后,台下掌声雷动。班主再次上台,笑着说:“接下来,给大伙来段轻松的,《夫妻观灯》,让大伙乐呵乐呵!”
这出戏讲述的是一对夫妻元宵佳节去看灯的趣事,剧情诙谐幽默,唱词通俗易懂,尤其是丑角的表演,憨态可掬,逗得台下观众哈哈大笑。林婉儿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快出来了,李渔也忍不住跟着笑了起来。
“太好笑了!那个丑角真逗!”林婉儿一边擦笑出来的眼泪,一边对李渔说。
“是啊,演得真不错。”李渔点头道。
接下来的几出戏也各有特色,有讲述忠肝义胆的历史剧,有描绘悲欢离合的爱情剧,还有惊险刺激的武打戏。武生们的翻跟头、耍枪花更是精彩绝伦,每一个高难度动作都引得台下一片惊呼,掌声经久不息。
李渔注意到,那些武生的动作虽然看似花哨,却蕴含着一定的发力技巧,和他练习法术时对力量的掌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看得格外认真,甚至在心里默默揣摩着其中的发力诀窍。
戏演到一半,林婉儿的娘提着一个篮子走了过来,里面装着刚煮好的汤圆。“婉儿,清儿,快尝尝,甜糯的。”
“谢谢阿姨。”李渔接过一碗汤圆,吹了吹,咬了一口,黑芝麻馅的,香甜软糯,十分可口。
“好吃吧?这是特意给你们留的。”林婉儿的娘笑着说,又给周围的几个孩子分了些汤圆。
吃着汤圆,看着精彩的戏,李渔心里暖暖的。这种邻里之间的淳朴情谊,这种热热闹闹的氛围,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一直到深夜,戏才渐渐接近尾声。最后,全体演员上台谢幕,台下观众纷纷起身鼓掌,久久不愿散去。
“太好看了!明天还要来看!”林婉儿意犹未尽地说,眼睛里还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嗯,明天还有呢。”李渔笑着说,帮她拿起小板凳。
两人随着人群往回走,耳边还能听到村民们对刚才的戏津津乐道的讨论声。月光洒在小路上,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李渔哥,你最喜欢哪出戏?”林婉儿问道。
“我觉得《穆桂英挂帅》不错,穆桂英很厉害。”李渔说。
“我也是!她又漂亮又勇敢,太让人佩服了。”林婉儿赞同道。
回到清风观,玄尘道长还没睡,正在灯下看书。“回来了?戏好看吗?”
“好看,特别精彩。”李渔笑着说,把今晚的戏大致讲了讲。
“戏曲也是一种文化,能流传下来,自然有它的道理。”玄尘道长点头道,“你能从中学到东西,那就更好了。”
李渔想起那些武生的发力技巧,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躺在床上,李渔脑海里还回放着戏台上的精彩片段。他觉得,这看戏和修炼其实也有相似之处,都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悟,才能有所收获。
明天还有好戏,李渔带着期待,渐渐进入了梦乡。他知道,这热闹的日子还会继续,而他的生活,也会像这戏台一样,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