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写字楼的百叶窗,在“创智未来”公司的会议室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薇薇站在门外,深吸了一口气,指尖轻轻抚平米白色职业套装的衣角——今天是她入职以来第一次主持全公司范围的项目分享会,主题是上周刚结束的校园营销活动复盘,台下坐着包括cEo在内的三十多位同事,其中不乏市场部的资深前辈和其他部门的负责人。
会议室的门被推开时,里面已经坐了大半的人。投影仪正循环播放着活动现场的照片:穿着蓝色马甲的工作人员在大学食堂门口搭建展台,学生们围着智能康复护理床的模型提问,夕阳下挂着“关爱老年健康,青春助力创新”横幅的校园广场……这些画面像电影片段一样闪过,林薇薇的心跳慢慢平稳下来——这些都是她和团队一点点做出来的成果,没什么可紧张的。
“薇薇来了?快坐,ppt我帮你试过了,没问题。”市场部经理陈姐朝她招手,递过来一杯温热的柠檬水,“昨晚跟你说的重点数据,再确认一遍就行,不用太紧张,咱们部门都信你。”林薇薇接过水杯,指尖传来的暖意让她更安心了些。上周的校园营销活动,她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5人小团队跑了3所高校,不仅收集到2000多份有效问卷,还和12个大学生社团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甚至有3位医学院的教授主动提出要帮他们优化产品的临床适配方案,这样的成果,足够支撑起一场扎实的分享会。
上午9点整,cEo李总走进会议室,分享会正式开始。林薇薇走到台前,调试好麦克风,目光扫过台下:cEo坐在第一排中间,正拿着笔记本准备记录;研发部的王工皱着眉,似乎在思考技术如何与校园渠道结合;行政部的张姐朝她眨了眨眼,无声地比了个“加油”的手势。
“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智能康复护理床校园营销活动’的全流程复盘,主要分为需求调研、方案落地、效果复盘三个部分。”林薇薇的声音清晰而稳定,随着她的话音落下,投影仪切换到第一页ppt,标题下方用橙色字体标注着活动核心目标——“打破‘医疗产品离年轻人太远’的认知误区,建立品牌校园触点,收集潜在用户反馈”。
“首先是需求调研阶段,这也是我们整个活动的基础。”林薇薇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了两张对比图:左边是活动前的市场调研数据,显示85%的大学生“从未关注过老年康复设备”;右边是目标高校的学情分析,3所高校均设有医学院、护理学院和社会工作专业,且有7个与“老年关怀”相关的学生社团。
“我们当时发现一个矛盾点:一方面,年轻人对老年康复设备的认知度极低;另一方面,高校里有大量对健康领域感兴趣、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群体。”林薇薇伸手点了点屏幕上的社团名单,“所以我们确定了调研方向——不是单纯‘推销产品’,而是找到‘产品价值’与‘校园需求’的结合点。”
为了找到这个结合点,林薇薇和团队做了三项准备工作。第一项是“社团深度访谈”,他们花了3天时间,分别与3所高校的护理协会、志愿者联合会负责人座谈,了解到学生们不仅需要实践机会,还希望参与有社会意义的项目;第二项是“线上问卷预调研”,通过校园公众号投放问卷,收集到1200多条反馈,发现超过60%的学生“愿意向家人推荐实用的老年护理产品”;第三项是“产品卖点转化”,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转化为学生能听懂的“翻身不用喊护工,床垫自己能感知”,把“AI风险预测”简化为“提前发现摔倒危险,比家人更及时”。
“这里有个小插曲想跟大家分享。”林薇薇笑着看向台下,“我们一开始准备的产品介绍手册,全是技术参数,后来给护理学院的学生看,他们说‘像在看专业课本’。后来我们改成了‘祖孙对话漫画’的形式,把技术卖点融入到‘奶奶翻身不方便’‘爷爷怕摔倒’的生活场景里,学生们一下子就懂了。”她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了漫画截图:戴着老花镜的奶奶躺在护理床上,旁边的孙女指着床垫问“这个为什么能知道奶奶要翻身呀?”,下方配着简单的技术解释。台下传来一阵轻笑,cEo李总也点了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了些什么。
接下来是方案落地部分,这也是整个活动最复杂的环节。林薇薇将其拆分为“场景搭建”“人员分工”“应急处理”三个模块。场景搭建上,他们放弃了传统的“展台+海报”模式,而是在校园里设置了三个互动区域:“体验区”放着缩小版的护理床模型,学生可以亲手操作调节按钮;“故事区”展示真实用户的使用案例,比如“78岁的张爷爷用了护理床后,儿女不用再轮流夜醒”;“实践区”提供志愿者报名通道,学生可以申请去养老院协助设备调试。
“人员分工上,我们采用了‘1+1+1’模式。”林薇薇解释道,“每个高校安排1名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体协调;1名技术专员,解答专业问题;1名校园志愿者,熟悉学校规则。比如在A大学,我们遇到食堂不让搭展台的问题,校园志愿者马上帮我们联系了学生会,最后把展台挪到了更热闹的图书馆广场,客流量反而增加了30%。”
应急处理部分,林薇薇分享了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案例。活动第二天下午,突然下起了暴雨,展台的帐篷被风吹得摇摇欲坠。团队成员没有慌乱,而是按照提前制定的应急预案,快速将模型和宣传资料搬到附近的教学楼大厅,同时在校园群里发布“雨中福利”——凡是来大厅咨询的学生,都能获得定制的雨伞。“最后那场雨中咨询会,反而成了最热闹的一场,很多学生说‘你们这么用心,产品肯定靠谱’。”林薇薇的语气里带着一丝骄傲,屏幕上的照片记录下了那天的场景:学生们挤在教学楼大厅里,围着团队成员提问,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印着公司LoGo的蓝色雨伞。
分享的最后一部分是效果复盘。林薇薇调出了一组核心数据:活动覆盖人数超过1.2万人,收集有效问卷2386份,其中82%的学生表示“会关注老年康复设备的发展”,35%的学生“愿意向家人推荐”;与12个学生社团达成合作,其中5个社团已经确定了本学期的养老院实践计划;收到3位医学院教授的合作意向,后续将共同开展“护理床校园教学模型”的研发。
“除了这些显性成果,还有两个隐性收获想跟大家分享。”林薇薇的目光变得更柔和,“一是团队凝聚力的提升,这次活动让我们5个人从‘同事’变成了‘战友’,遇到问题时没人推诿,都主动想办法;二是品牌口碑的积累,现在有学生在小红书上分享我们的活动,还有家长看到孩子发的朋友圈后,主动来公司咨询产品——这说明校园渠道不仅能触达年轻人,还能间接影响他们的家庭。”
上午10点半,分享会准时结束。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cEo李总第一个站起来鼓掌:“非常精彩的分享,逻辑清晰,细节扎实,尤其是把技术卖点转化为校园语言的思路,值得所有部门学习。”他看向市场部经理,“后续可以把薇薇的经验整理成标准化流程,推广到其他渠道的营销活动中。”
分享会结束后,林薇薇刚收拾好电脑,就被几位同事围了过来。研发部的王工拿着笔记本问:“薇薇,你们收集的问卷里,有没有学生提到护理床的操作难度?我们想优化一下控制面板的设计。”林薇薇立刻从包里拿出问卷汇总表,翻到“用户建议”部分:“有27%的学生说‘按钮太多,担心老人记不住’,我们还标注了他们建议的简化方向,比如把‘角度调节’和‘紧急呼叫’做成大尺寸按钮。”王工接过表格,连连点头:“太有用了,我们研发部下午就开会讨论这个问题。”
行政部的张姐也走了过来,笑着说:“薇薇,你们定制的雨伞太受欢迎了,行政部想跟你们取经,下次公司活动也做一批有特色的周边。”林薇薇拿出手机,打开和供应商的聊天记录:“这家供应商性价比很高,还能帮忙设计图案,我把联系方式发给你。对了,他们还能做帆布包,上面印上咱们的产品漫画,说不定也适合校园渠道。”
财务部的刘哥则关心活动成本:“你们跑了3所高校,预算控制得怎么样?有没有超支?”林薇薇打开Excel表格,指着成本明细说:“不仅没超支,还节省了15%。因为我们跟校园社团合作,场地和宣传都是免费的;定制周边时,用‘批量订购+长期合作’的方式,拿到了折扣价。”刘哥眼前一亮:“这个成本控制方法好,下次财务部做预算时,也可以参考你们的思路。”
不知不觉间,会议室里的人渐渐散去,只剩下林薇薇和市场部的同事。陈姐拍了拍她的肩膀:“薇薇,今天表现太棒了!你没看到,刚才cEo跟我夸你‘有思路、肯落地、懂协作’,以后咱们部门的重点项目,少不了要靠你牵头。”林薇薇笑了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不仅完成了一场成功的分享会,还通过这场分享,让不同部门的同事看到了校园营销的价值,为后续的跨部门合作打下了基础。
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她身上。入职半年来,从参与项目到独立负责,从紧张得不敢说话到能从容地站在全公司面前分享经验,她的成长自己看得见。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养老院的王院长发来的信息:“薇薇,你们推荐的学生志愿者今天来了,帮老人们调试设备,老人们都很开心,谢谢你啊。”林薇薇回复了一句“应该的,后续我们还会带新的优化方案过来”,放下手机时,嘴角的笑容更甜了——她知道,自己做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件有温度、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