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二年的南昌城,春寒料峭中暗流涌动。林闻溪在中西医结合科的值诊室,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上海来的药商代表徐先生。
徐先生西装革履,手提精致皮箱,未言先笑:“林先生年少有为,实在令人钦佩。”他取出一份合同,“德商拜耳公司欲聘您为医学顾问,月薪二百银元,只需偶尔试用药剂...”
林闻溪正要婉拒,徐先生又压低声音:“若愿推广新药‘康福补血针’,每支给您三成回扣。贵院每月用量不小啊。”皮箱开启,整整齐齐的银元闪着冷光。
同日傍晚,教会医院的史密斯神父来访:“孩子,主教十分欣赏你的才华。若愿受洗入教,可保送你赴牛津深造。”他轻抚十字架,“当然,学成后需在教会医院服务...”
更巧的是,卫生署王处长突然“顺路”探访:“小林啊,《中医师资格审查办法》正在制定。你若愿加入专家委员会,日后开诊所、批药号都会方便很多。”话语间暗示着某种交易。
诱惑接踵而至。日本武田制药送来精美医疗器械,德国显微镜公司承诺免费提供最新设备,甚至某军阀副官也来暗示:“大帅赏识先生医术,若愿为府上专用医师,保你平步青云...”
同窗们选择各异:周振邦接受了药厂赞助,梁启远成为官商中间人,连最朴实的顾静昭也收下教会医院的“研究资助”。众人劝他:“识时务者为俊杰”“水至清则无鱼”。
林闻溪夜不能寐。案头,祖父留下的《青囊医案》与各方诱惑并列。他轻抚医案上祖父批注:“医者仁心,不可沾染铜臭。”忽然想起童年往事——
那年瘟疫盛行,祖父昼夜施诊,分文不取。药商高价求购“避瘟方”,祖父怒斥:“此方活人,非牟利之物!”小闻溪问:“为何不卖?”祖父叹道:“溪儿,医者如烛,照亮他人,燃烧自己。若烛心染尘,光必昏暗。”
月光如水,他提笔写下谢绝信:“悬壶济世,乃医者本分。厚禄虽诱,难改初心。”分别回复各方,措辞谦逊而坚定。
拒绝的代价很快显现:药商停止供应紧缺药品,卫生署突然“抽查”药材质量,教会医院取消学术交流邀请。最棘手的是,某小报开始刊登“某青年医师滥用附子致人中毒”的谣言。
周振邦暗中报信:“是拜耳公司搞的鬼!他们收买了记者!”建议妥协:“何必硬碰硬?虚与委蛇即可。”
林闻溪却选择公开回应。他在江西医刊发表《附子临床应用规范》,详细阐述辨证要点和解毒方法,并附上完整医案数据。文章结尾写道:“医者当以疗效证道,非以诡辩欺世。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惧质疑。”
意外的是,这篇专业文章引发广泛关注。陆九芝先生亲自撰文支持,麦克莱恩教授翻译成英文发表,连最初散播谣言的记者也暗中致歉:“受人蒙蔽,羞愧难当。”
转机来自一个雨夜。德济堂少东家匆忙跑来:“日本商人欲购我家祖传‘至宝丹’配方!家父犹豫,求先生相助!”林闻溪立即联络媒体和医界同仁,最终迫使交易中止。
此事让他醒悟:独善其身不够,还需共建清风。他发起“医界清风盟”,誓言:“一不取回扣,二不售假药,三不泄秘方”。首批成员竟有三十余人,包括悔悟的周振邦。
更大的考验在月末。某危重患者需昂贵进口药,家属凑不齐费用。药商代表“恰好”出现:“若用本公司替代药,不仅免费,还给林先生辛苦费...”患者家属跪地哀求。
林闻溪扶起家属,转向药商:“人命非买卖。”他取出积蓄垫付药费,又联合清风盟成员捐款。患者最终得救,事迹登报后,市民纷纷捐款成立“惠民药基金”。
麦克莱恩教授感慨:“你选择了最艰难的路,但也是最光荣的路。”陆九芝先生赠匾:“德医双馨”。
月光下,林闻溪在日记中写道:“今拒诸诱,非为清高,乃守本心。药商之金,官家之权,教会之利,皆如浮云。唯病家康复之笑颜,方为医者最大回报。祖父教诲,时刻不忘:医者如烛,燃己照人。烛心若净,光明自生。”
他轻轻合上日记,望向窗外。夜色中,南昌城万家灯火如星海闪烁。每一盏灯下,都可能有一个需要帮助的生命。而医者的责任,就是守护这些灯火常明。
利益诱惑的暗潮仍在涌动,但年轻的医者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航向。这条路上或许清贫,或许艰难,但每一步都踏得心安理得,每一刻都无愧于“医者”二字。
晨曦微露,新的病人又将来诊。林闻溪整理衣袍,准备开始新一天的诊疗。他知道,前方的考验还会很多,但只要守住初心,就能在纷扰中保持清明。
医道漫长,唯守初心者能行远。而这个年轻的中西医结合医者,正带着这份坚守,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