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江湖求援,林闻溪并未将全部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情报。他深知,即便提前预警,若无充足的“弹药”应对,一切仍是空谈。而“弹药”的核心之一,便是药材——大量、可靠、且能避开敌人耳目和官方掣肘的药材供应。
官方渠道采购大宗药材,不仅程序繁琐,更容易打草惊蛇,引起何敬之乃至日谍的注意。杜月笙的金条虽能解决部分问题,但大量购买依然引人怀疑。此时,他想到了丐帮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巨大能量——他们掌控着一条古老而隐秘的民间物流网络。
这条网络,源于丐帮弟子遍布天下的行乞路线,延伸至偏远的山村、隐秘的药材产地、以及三教九流汇集的码头黑市。它不见于官方文书,却真实地流淌着物资、信息和生存所需。
林闻溪再次秘密会见了那位独眼长老。
“长老,情报要查,但另一件事,或许更为急迫。”林闻溪神色凝重,“若疫情真的爆发,我们需要海量的药材,而且必须是能随时调用、不经过那些官老爷之手的药材。”
独眼长老嘬着旱烟袋,独眼微眯:“林先生的意思是,想让俺们这帮要饭的,给你运药?”
“正是!”林闻溪点头,“我知道帮中弟兄行走四方,熟悉路径,也自有办法避开关卡盘查。我需要一条……一条可靠的‘药材通道’。从产地直接到重庆,或者到几个指定的囤积点。”
长老沉默了片刻,吐出一口浓烟:“这事……可不小。风险大,耗费也大。沿途的‘山神土地’(指各路关卡、地方势力、土匪)都要打点,弟兄们也不能白跑腿。”
林闻溪立刻道:“费用方面,长老不必担心。我会提供足够的资金,务必让弟兄们辛苦有所值,也让沿途打点足够丰厚。”他再次动用杜月笙的“硬通货”。
“不光是为了钱。”长老敲了敲烟袋锅,“林先生,俺们帮你,一是信你这个人,二是为了你说的那‘活路’。但这事,得做得隐秘,得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却又不见痕迹。”
“长老有何高见?”
“官方的药栈、大药行,目标太大。”长老沉吟道,“俺们可以化整为零。让产地的弟兄,直接从山民、药农手里收药,品质俺们的人自己把关。然后不用车马大队,就靠人背肩挑,或者混在运粪、运柴的队伍里,走小路、山路、水路,分批次、分路线运进来。在城里,也不设大仓库,分散存放在各个堂口、香堂,甚至信得过的穷苦人家里。需要时,再迅速集中。”
林闻溪听得眼中放光!这正是一条他梦寐以求的、极具韧性的“毛细血管”式供应网络!它或许效率不如官方渠道一次性运输量大,但它更隐蔽、更灵活、更不易被彻底切断。
“太好了!就依长老之计!”林闻溪大喜,“我会派一两个懂药材的人,协助弟兄们鉴别和制定收购清单。资金我会分期交付,一切由长老全权调度!”
“嗯。”长老点点头,“清单上的药,俺们尽力。但有些稀罕的、或是被官府管制的(如麻黄等),价钱可得高些,而且未必能保证数量。”
“尽力即可!寻常的黄芩、黄连、金银花、板蓝根、苍术、艾叶等,量越大越好!”林闻溪深知,应对大疫,基础药材的充足供应远比几味珍稀药材更重要。
协议就此达成。没有合同,没有公章,只有江湖人的一诺千金和共同的利害关系。
很快,一条无声的“药材通道”开始悄然运转:
· 川北、湘西、黔东南等地的深山密林中,出现了更多“乞丐”的身影,他们用远高于药贩子的价格,直接从药农手中收购优质生药。
· 长江、嘉陵江的某些偏僻码头,夜半时分会有不起眼的小船靠岸,卸下一个个散发着浓郁药香的麻袋,迅速被等候的丐帮弟子接走,消失在迷宫般的巷弄里。
· 重庆城内,一些破旧的院落、废弃的庙宇角落,成了临时的药材粗加工点。丐帮中一些年老有经验的弟子负责晾晒、切制、分装。空气中药味弥漫,却因其所在地的鱼龙混杂而毫不引人注目。
这条通道的效率出乎林闻溪的预料。短短时间内,一批批品质上乘、价格公道的药材,便开始源源不断地补充进行动组的秘密仓库,其数量和速度,甚至超过了官方渠道。
然而,这条通道也并非绝对安全。一天夜里,一支运输小队在川湘交界处遭遇了一股不明身份的土匪拦截。带队的老丐急中生智,并未抵抗,反而献上双倍的“买路钱”,并谎称是替某位大军阀的姨太太运送私货,方才惊险过关。
消息传回,林闻溪惊出一身冷汗,立刻下令加强路线侦查和护送力量,并拨出更多资金用于“打点”。
丐帮的药材通道,如同在敌人眼皮底下编织的一张细密而坚韧的网。它承载的不仅是救命的药材,更是一种在官方体系之外顽强生长的民间智慧和生存力量。它或许粗糙,却充满生命力;它游走于灰色地带,却闪耀着朴素的爱国光芒。
这条通道,成为了林闻溪应对即将到来的风暴的又一重要底牌。
第三十二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