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二日,昆明五华山的督军府内,唐启捏着那份从北京发来的电报。
\"他袁大头当真要做皇帝了?\"唐启把电报拍在红木案几上,震得茶盏叮当作响。这位二十七岁的八省总督有着一张典型的西南汉子面孔,皮肤被高原阳光晒得黝黑,浓眉下一双眼睛此刻正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参谋长蔡锷咳嗽了两声,他消瘦的面庞在煤油灯下显得格外苍白。\"电报上说得很清楚,改元’洪宪’,过几天就是洪宪元年了。\"他说着又咳了起来,手帕上沾了星星点点的血迹。
唐启瞥了一眼,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这个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湖南人,是整个西南军的军魂,可这病…他强迫自己把注意力转回眼前的大事上。
\"沟槽呢袁大头!\"蔡锷用滇音骂狠狠啐了一口,\"当年孙先生让位给他,是指望他好好搞共和,现在倒好,直接穿上龙袍了!\"他站起身,军靴在地板上踏出沉闷的响声,走到窗前望着外面阴沉的天空。
督军府的会议室里坐满了西南各省的要员。广西来的李宗仁不停地抽着水烟筒,贵州的刘显世则一直搓着他那串桃木珠,湖南省长李烈均低头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唐启知道,这些人都在等他表态。
\"诸位,\"唐启转过身,声音低沉而坚定,“袁大头这是要把中国拉回封建老路上去。我们西南八省加中南三省,自辛亥以来就是共和的坚定拥护者,今天这事,不能装聋作哑。”
会议室里一阵骚动。李宗仁放下水烟筒,浓重的桂口音里带着犹豫:“唐总督,北洋军有几十万人马,装备精良,我们…”
\"我们怎么了?\"唐启猛地提高音量,\"他袁大头有枪炮,我们就没有?龙骧!\"他朝角落里一个精瘦的军官喊道,“你管军需的,说说咱们的家底!”
龙骧站起来,操着一口湖北腔:“报告总督,目前八省联军有步枪一百八十万支,机枪四十万挺,各型火炮两万门。弹药储备够打三个月中等强度战役。”
唐启点点头,目光扫过在座众人:\"听见没有?三个月!三个月足够我们打到北京去!\"他顿了顿,“蔡司令,你说呢?”
蔡锷缓缓起身,尽管病容憔悴,但声音依然清朗:“袁大头倒行逆施,天下共诛之。我建议立即通电全国,宣布西南独立,成立护国军。”
会议一直开到深夜。当最后一份文件签署完毕,唐启独自站在督军府的后花园里。冬夜的寒风刺骨,他却感觉不到冷。明天,通电就会发往全国;明天,西南八省将正式与北京政府决裂;明天,战争就要开始了。
\"总督,这么晚还不休息?\"一个温和的女声从身后传来。唐启不用回头就知道是谁,周天的妹妹周韵,督军府的机要秘书。
\"睡不着啊。\"唐启叹了口气,“周小姐,你说我这决定对不对?这一仗打下来,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周韵走到他身边,月光下她的侧脸显得格外柔美。“我哥常说,您做事最有魄力。袁大头称帝,天下人心里都憋着火呢。”
唐启苦笑:\"魄力?我这是把几千万西南百姓往火坑里推啊。\"他想起白天在街头看到的一幕:几个学生举着\"反对帝制\"的标语游行,被警察驱散。那些年轻人眼中的热忱,让他想起了四年前的自己。
回到书房,唐启提笔写下《讨袁檄文》。墨水在宣纸上晕开,字字如刀:“袁大头背弃共和,僭号称帝,实为国贼…西南军民,誓死扞卫民国…凡我同胞,当共诛之…”
写完后,他靠在椅背上,疲惫地闭上眼睛。恍惚间,他梦见自己站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鲜血染红了长江水。
第二天清晨,昆明全城沸腾了。报童们奔跑着叫卖号外:\"西南独立!护国军成立!\"街头巷尾,人们争相传阅那份通电。唐启站在督军府的阳台上,看着下面聚集的民众,他们举着标语,喊着口号,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
\"拥护共和!讨伐国贼!\"的呼喊声此起彼伏。
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老农挤到最前面,颤巍巍地举起一个布包:\"总督大人,这是我攒的十块大洋,捐给护国军!\"他的声音嘶哑却坚定。
唐启的眼眶湿润了。他转身对副官说:“传我命令,即日起在各省设立募兵处和募捐点。还有,让龙骧和周天来见我,军需和军费的事得好好筹划。”
中午时分,军需官龙骧和财政官周天在唐启的办公室吵得不可开交。
\"没有足够的冬衣,士兵们怎么打仗?\"龙骧拍着桌子吼道,滇西腔调因为激动而更加浓重,“川湘边境现在零下十几度,你是想让弟兄们冻死在战壕里吗?”
周天推了推金丝眼镜,慢条斯理地说:“龙兄,不是我不给钱。但你也知道,自从宣布独立,我们就要打大战。现在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
\"精打细算?\"龙骧冷笑,“那你说说,是军火重要还是你那些账本重要?”
唐启被吵得头疼,猛地一拍桌子:\"都给我闭嘴!\"两人立刻噤声。唐启揉了揉太阳穴:“龙骧,冬衣的事我想办法。周天,你继续做军火生意,不管用什么手段,钱必须到位。”
周天犹豫了一下:“总督,法国领事昨天找我,说如果我们愿意出让滇越铁路的部分权益…”
\"放屁!\"唐启怒喝,“铁路是云南的命脉,一寸也不能让!告诉那些洋人,想要特权,门都没有!”
周天被骂得低下头,小声嘟囔:“全面开战后军费只够两个月的…”
唐启来回踱了几步,突然停下:\"传令下去,从即日起,全省官员薪俸减半,我带头。再发行’护国公债’,号召百姓认购。\"他转向龙骧,“至于冬衣,征用全省被服厂的库存,再发动妇女儿童救援会赶制棉衣。”
龙骧咧嘴笑了:“还是总督有办法。”
周天却皱起眉头:“减薪恐怕会引起官员不满…”
\"不满?\"唐启冷笑,“谁不满就滚蛋!现在是战争时期,不是要不要吃饭,而是要不要生存!”
三天后,护国军在昆明举行了誓师大会。校场上,三万士兵列队而立,刺刀如林。唐启站在检阅台上,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心中百感交集。他们中有的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兵,更多的是刚刚参军的学生和农民。
\"弟兄们!\"唐启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全场,“袁大头背叛共和,要做皇帝,我们能答应吗?”
\"不能!\"山呼海啸般的回应。
\"对!不能!\"唐启激动地说,\"我们护国军就是要打到北京去,把那个窃国大盗拉下龙椅!\"他顿了顿,“我知道,这一路会很艰难,会有人牺牲。但是,为了共和,为了四万万同胞不再做奴才,值不值得?”
\"值得!\"士兵们的吼声震得地面都在颤抖。
蔡锷站在唐启身旁,尽管脸色苍白,却站得笔直。他低声对唐启说:“士气可用。”
誓师大会结束后,部队开始向川湘鄂边境集结。唐启站在城楼上,望着绵延数里的行军队伍,红旗招展,战马嘶鸣。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夜幕降临,唐启回到督军府,发现周韵正在整理文件。\"这么晚还在工作?\"他问道。
周韵抬头微笑:\"总督不也没休息吗?\"她犹豫了一下,“我哥说,第一批公债认购情况很好,昆明商会一下就买了五十万。”
唐启点点头:\"百姓是支持我们的。\"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点点灯火,“周小姐,你说…我们能赢吗?”
周韵放下手中的文件,认真地说:“我信您,也信蔡司令。更重要的是,我信共和是人心所向。”
唐启没有回答。他想起今天收到的一份情报:北洋军已经开始沿京汉线南下,袁大头任命冯国璋为征南总司令,集结了六十万大军。
而西南,十万人在山东,四十万军队在湖北信阳,十五万人还在西藏向着青海和新疆修路。
但战争,真的要来了。
袁大头复辟没啥好讲的,北伐是蔡锷、唐继尧、李烈均发起,云南护国军仅几千人,在四川压着曹琨、张敬尧十来万人打。
别的大佬收到打赏五十块加更一章,而我,少的时候一块钱也加更,切书?还是坚持,尽量写吧,第二本我先不发,慢慢攒稿子吧。毕竟也只是个副业,大家看的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