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从雪山背后缓缓升起,于阗城的东隅,两座不同风格的建筑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一边是飞檐斗拱的佛寺,檐角挂着风铃;另一边是穹顶朴素的清真寺,门口铺着洁净的地毯。两者之间,是一条被晨露打湿的石板小径,露珠在石板上滚动,像一粒粒微小的念珠。
沈砚秋、罗衣、阿罗憾、秦十三与于阗城主尉迟盛沿着小径走来。尉迟盛的神情既庄重又期待——今日,是两教信众约定的“经声对话”之日,也是于阗多民族共处的一次新尝试。
“信仰,”尉迟盛道,“是人心的灯。”
“灯,”沈砚秋道,“要彼此看见,才会更亮。”
一、对话三约
沈砚秋取出一卷细绳与几枚小木牌,木牌上刻着“听、问、敬”。
“这是我们的‘对话三约’。”他道,“
1. 听:先倾听,不打断。
2. 问:用善意提问,不指责。
3. 敬:尊重彼此的仪式与空间。”
他将木牌插在两寺之间的空地上,用不同颜色的石子标出区域:
- 听:黄线区域为静听区,任何人进入需止语。
- 问:蓝线区域为问答区,可放置写有问题的木片。
- 敬:红线区域为仪式区,尊重各自的礼拜与诵经。
几位长老与信众围上来,有人点头,有人低声讨论。
“如果语言不通呢?”一位西域商人问。
“我们准备了‘问词木片’,”沈砚秋道,“上面刻有常用问题与图画,也可由翻译转达。”
二、金手指:问词木片与心意绳
沈砚秋展示他的“金手指”——一组“问词木片”和一根“心意绳”。
“问词木片上刻着‘你如何理解慈悲?’‘如何看待陌生人?’等问题,”他解释道,“信众可选择木片,放入对方的‘问盒’中,由长老回应。”
他又举起一根挂满彩色丝线的绳子:“这是‘心意绳’。每一位参与者都可系上一根丝线,写上一句祝福。绳的两端分别系在两寺的门环上,象征心意相连。”
三、风里的静声
上午的阳光驱散了薄雾,风铃轻响。佛教的诵经声如清泉流淌,伊斯兰教的礼拜声沉稳庄严。两声音在空气中交织,并不冲突,反而像两条河在平原上并行,滋养着同一片土地。
罗衣站在静听区,闭眼聆听。她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平静——不是声音的相似,而是心意的相通。
“这不是妥协,”她轻声道,“而是共存。”
秦十三在问答区帮忙摆放木片。一位老妪拿起一篇写着“如何对待异乡人?”的木片,放入清真寺的问盒。片刻后,一位阿訇取出回应:“把他当成你的兄弟。”
尉迟盛看着这一幕,眼中有光:“于阗的路,不止一条。”
四、暗线与光
午后,风渐起。罗衣在心意绳旁巡查时,注意到一个黑斗篷男子混在人群中,正仔细观察问词木片与区域划分。他的腰间挂着一枚纹路似蛇盘沙的玉佩。
罗衣靠近,听见他低声道:“人心的缝隙,是最好的入口。”
她心中一紧,转身告诉沈砚秋。
“让他看,”沈砚秋道,“我们的光,不怕被看见。”
五、尾声与路
夕阳西下,心意绳上挂满了彩线,像一道多彩的桥。两寺的长老并肩而立,彼此致意。信众们散去,空气中仍回荡着余音。
“下一次,”尉迟盛道,“我们会让这桥更长。”
“下一次,”沈砚秋道,“我们会让更多的人,因理解而同行。”
然而,在远处的阴影中,那个黑斗篷男子望着那根心意绳,嘴角勾起一抹意味不明的笑。他的腰间,依旧挂着那枚蛇盘沙玉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