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柱用他那套“母鸡金蛋论”和“盖房地基说”稳住了内部冒进的苗头,夯实了品质根基的消息,不知怎的,竟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某个特定的圈层里悄然传开。这个圈层,并非寻常的企业家群体,而是由冷凌月引荐,偶尔参与的一些小型、私密、规格却极高的商业沙龙或私人饭局。参与者多是些退居二线却影响力犹存的商界巨擘、眼光毒辣的风险投资教父,或是学贯中西的智库学者。
第一次接到冷凌月邀请,参加一位人称“苏老”的退休实业家在家中举办的私宴时,铁柱是懵懂的。他只知道苏老是冷凌月非常尊敬的长辈,其创办的实业集团横跨多个领域,是真正跺跺脚行业都要震三震的人物。
去之前,铁柱很是忐忑了一番。“砖爷,这种场合,我该说点啥?总不能还是母猪黄瓜那一套吧?”
【哼!真佛面前不言假!汝之根本,汝之经历,便是汝独一无二之财富!彼等大佬,阅人无数,虚与委蛇之徒所见多矣!返璞归真,或许正投其所好!谨记:不献媚,不藏拙,实事求是,言必有物!】
带着砖爷的告诫,铁柱再次穿上了那套“驯服”后的西装,依旧没系领带,跟着冷凌月走进了苏老那座位于城郊、看似朴素却处处透着雅致与底蕴的宅院。
宴会设在苏老的书房旁的小厅,只有寥寥七八人。除了苏老,还有一位是互联网领域的风云人物“雷总”,另一位则是专注于农业科技投资的“沈先生”,都是各自领域内一言九鼎的角色。他们看到铁柱,目光平和,带着些许好奇,并无轻视,但也绝无热络。
话题起初围绕着宏观经济、国际形势展开,铁柱完全插不上话,只能认真听着,偶尔给几位大佬斟茶倒水,动作虽不优雅,却也诚恳自然。苏老似乎注意到了他的局促,笑着将话题引向了实体经济和企业管理。
雷总谈到他企业面临的创新瓶颈和大企业病,沈先生则感慨农业领域投资周期长、风险高,优质项目难寻。
这时,苏老目光温和地看向铁柱:“铁柱啊,听说你那个‘共享菜园’和合作社模式,搞得很红火,还拒绝了不少快速扩张的诱惑?你是怎么想的?跟我们这几个老家伙聊聊。”
一瞬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铁柱身上。
铁柱深吸一口气,放下茶杯,双手放在膝盖上,坐直了身体。他没有高谈阔论,而是像在村里跟长辈汇报工作一样,实实在在地说道:
“苏老,雷总,沈先生,俺就是个种地的,大道理不懂。俺就觉得,做企业跟俺们农村侍弄庄稼是一个理儿。”
他看向雷总:“雷总您说的那个创新瓶颈,俺听着,有点像俺们种地时的‘重茬’(连作障碍)。一块地,老是种同一种庄稼,地力就跟不上了,虫子病害也多了。这时候,光拼命施肥打药不行,得换茬,得让地歇歇,或者种点别的养养地。企业是不是也一样?老盯着一个地方使劲,可能就‘板结’了,得时不时‘换换茬’,鼓捣点新东西,或者让组织‘歇歇气’,才能有后劲。”
雷总原本随意靠在椅背上的身体,不知不觉坐直了,眼中闪过一丝惊异。他这个困扰许久的问题,竟被一个农村青年用“重茬”比喻得如此贴切!他微微颔首,示意铁柱继续。
铁柱又转向沈先生:“沈先生您说农业投资风险高,周期长。这个俺太有体会了。种地就是看天吃饭,急不得。您想今天播种明天收割,那不可能。好种子撒下去,你得耐心等着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中间缺水了浇水,生虫了捉虫,但不能拔苗助长。”
他语气诚恳:“所以俺觉得,投农业,就像俺们老农民选种子,不能光看广告吹得多好,得看它适不适合俺们这块地,抗不抗病,踏不踏实。得耐着性子,跟俺们一起守着,不能指望撒下种子就立刻变成金山。有时候,慢,就是快;守得住,才能得到。”
沈先生抚摸着茶杯,若有所思,看向铁柱的目光多了几分深意。
最后,铁柱总结道:“所以俺不敢乱扩张,就怕‘地力’跟不上,‘种子’没选好,最后长得快,倒得也快。俺们现在,就是老老实实把张家沟这块‘地’养肥,把合作社这套‘种法’摸熟,把‘铁柱’这个‘种子’的品性稳住。根扎深了,树才能长得高,经得起风雨。”
他没有引用任何管理学理论,没有展示任何数据报表,就是用种地最朴素的道理,将企业管理、创新、风险投资这些高大上的议题,讲得深入浅出,鞭辟入里。
书房里安静了片刻。
忽然,苏老抚掌大笑:“好!好一个‘重茬’!好一个‘慢就是快’!话粗理不粗,话土理不俗!铁柱啊,你这番‘种地管理学’,可是给我们这些老家伙上了一课!”
雷总也笑着摇头,语气带着赞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张总这个‘换茬’理论,确实点醒了我。我们有时候,确实太执着于在原有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却忘了土地本身也需要休养生息,需要新的可能性。”
沈先生更是直接表态:“张总,你这种稳健务实、立足长远的风格,正是我们投资农业最看重的!之前只是听说你的品牌,今天听了你这番见解,我对‘铁柱’模式的信心更足了!有机会,我们一定要深入聊聊合作的可能。”
一场私宴,铁柱用他最熟悉的“乡土智慧”,意外地赢得了这几位大佬的由衷赏识和尊重。他们欣赏的,不是他有多高的学历,多炫目的技巧,而是他那份扎根实践的深刻洞察、立足长远的战略定力,以及那份难得的真诚与踏实。
自此之后,铁柱偶尔会被邀请参加这个小圈层的非正式聚会。他依旧话不多,但每次开口,总能以独特的视角,带来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有时是用水流的“堵不如疏”来比喻渠道管理,有时是用“肥水不流外人田”来强调内部人才培养和利益共享的重要性。
他在这个顶尖圈子里,成了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不是去学习的,更像是去提供另一种思考维度的。大佬们乐意听他“唠嗑”,从他充满泥土气息的话语中,捕捉那些被现代商业文明逐渐遗忘的本质规律。
这份来自顶层的赏识,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苏老在一次公开场合,不经意间对媒体提到了“有个搞农业的年轻人,叫张铁柱,很有想法,他那个‘种地管理学’很有意思”,立刻引发了财经媒体的深度跟风报道,将“铁柱模式”拔高到了企业管理哲学的高度。
雷总旗下的电商平台,主动为“铁柱”品牌开辟了绿色通道,给予了巨大的流量扶持和资源倾斜。
沈先生所在的投资机构,则派出了最专业的团队,开始与“铁柱集团”接触,探讨更深层次的资本合作,不仅仅是给钱,更是要导入顶级的资源和战略规划能力。
这些,都不是宋思明那种层面的打压所能轻易撼动的。铁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为自己构筑起了一道更高维度的护城河。
站在张家沟的后山上,铁柱看着脚下日益繁忙、规模不断扩大的合作社基地,感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认可与机遇,心中并无多少志得意满,反而更加沉静。
“砖爷,这路,好像越走越宽了。”
【然也!汝已初步领悟‘道法自然’之妙用!商业之大道,亦蕴含于万物生长之中。得此数人青眼,非侥幸也,乃汝之本色、汝之智慧应得之果报!然,登高易跌重,前方之路,绝非坦途,宋家小儿之流,绝不会善罢甘休!】
铁柱点了点头,目光投向远方。他知道,获得了大佬的赏识,只是意味着他拿到了更高级别游戏的入场券。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脚下的根,已经越来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