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悄然滑入1941年11月下旬,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前的诡异平静。日美谈判仍在拖沓进行,但梅机关内部针对南洋和太平洋的情报搜集与分析工作,已经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
陈晓深知,决定命运的时刻即将到来。他需要再次扮演“先知”的角色,为日军的决策送上最后一程,也是最具决定性的一程。他必须将那个致命的“推断”,以最合理、最专业的方式,嵌入一份看似寻常的战略分析报告中。
他闭门数日,调动了所有他能接触到的、关于美军太平洋舰队的情报碎片:舰艇维修记录、后勤补给频率、官兵休假轮换的零星信息、夏威夷当地报纸的社会新闻(提及周末军官聚会增多)、甚至是一些关于珍珠港水文条件和锚地特点的公开资料。
然后,他撰写了一份题为《美军太平洋舰队近期动态及潜在薄弱环节研判》的绝密报告。报告的前半部分,依旧是严谨、枯燥的数据罗列和情况概述。
但到了关键部分,他的笔锋开始展现出那种令人惊叹的“洞察力”:
“……综合研判近期多方信息,可得出以下初步结论:出于集中维护、训练及应对不确定局势之需要,美军太平洋舰队主力舰只(包括航母、战列舰),目前有极高概率集中部署于其最主要的前进基地——夏威夷珍珠港。”
他详细“论证”了这一点:其他主要基地(如西海岸)近期舰只活动减少,珍珠港的物资消耗和人员流动数据支撑,等等。
接着,是石破天惊的“推断”: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西方军队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及观察到的规律,其周末,特别是星期日的战备等级可能存在周期性松懈。官兵休假比例增高,指挥层级人员可能离岗,反应速度或较平日有所延迟。此乃人性使然,即便有严格制度,亦难完全避免。”
“……此外,珍珠港地形相对封闭,入口狭窄,若遭突发空中打击,港内舰艇规避空间有限,极易形成‘瓮中捉鳖’之势。且美军对其远程预警能力(如雷达)过于自信,可能疏于对近距离、特别是超低空突防之防范。”
他并没有直接说“你们应该在周末去偷袭珍珠港”,而是将所有的要素——主力在港、周末松懈、地形不利、警惕性不足——冷静地、客观地摊开在桌面上,就像一个顶尖的棋手,为对手清晰地指出了棋盘上最致命的那一块空白区域。
报告的结论部分,他写得异常“克制”:
“……以上仅为基于现有信息之逻辑推演,旨在提示潜在风险及机遇。具体战略决策,需由最高统帅部基于全局考量定夺。”
报告完成后,他通过最高密级渠道,直接呈送给了机关长,并抄送海军武官府及东京大本营相关单位。
这份报告在极小的范围内传阅后,引发了无声的惊雷!
海军方面的人看得心惊肉跳,报告中指出的每一个点,都与他们正在秘密规划的“Z作战”(偷袭珍珠港计划)的关键环节严丝合缝!甚至比他们自己的一些推演还要精准、透彻!这个高桥晓,难道有透视眼吗?!
陆军和机关内部的南进派则是狂喜!这份报告简直是为南进行动注入了最强烈的兴奋剂!它清晰地指明了初战决胜的关键所在——利用美军的习惯性松懈,发动一场出其不意的、毁灭性的突击!
“天才!简直是天照大神赐予帝国的战略之神!”小林弘树激动得语无伦次,拿着报告的手都在颤抖,“这份报告的价值,无法估量!听说这份报告都被直接呈进御前会议了!”
连一向多疑的黑木,在反复研读这份报告后,也不得不陷入沉默。报告的逻辑无懈可击,所有推断都基于“合理”的信息和分析,没有任何超自然的成分。但这种可怕的“巧合”和“预见性”,让他心底那股寒意再次升起,却又找不到任何可以质疑的具体点。
陈晓的这份报告,如同一份来自未来的“神谕”,虽然披着严谨分析的外衣,却精准地命中了历史的心脏。它没有改变决策,却是极大地强化了决策者的决心,并为行动方案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理论依据”。
“Z作战”的计划书上,那个进攻的日期,在无形中又被加固了一层混凝土。
风暴眼,已经锁定。
当晚的机密会议上,佐藤将军让秘书朗读报告精选段落。当念到“港内舰艇规避空间有限”时,海军代表突然起身打断:“这份报告的作者在哪里?分析依据是什么?”
所有目光钉在陈晓身上。他放下记录笔抬头,看见问话者肩章上的金色樱花——军令部作战课长。
“少将阁下,”陈晓用标准东京腔回答,“分析基于三点:珍珠港水道宽幅数据、美军锚泊条例修订版、以及……贵部门上月提供的潮汐表。”
会议室死寂。海军将领们交换着见鬼的眼神——他们秘密测绘珍珠港水文的事,连陆军高层都未必清楚。
会后佐藤单独留下他。老狐狸难得亲自倒茶:“听说你每天工作十八小时?”
“局势紧张,不敢懈怠。”
“很好。”青瓷茶杯被推过来,“但过度劳累会影响判断……比如这份报告里关于雷达盲区的推论,是不是太冒险了?”
陈晓端起茶杯,任热气模糊镜片。他知道佐藤在试探——美军雷达配置属于绝密,自己却从飞行员目击报告反推出预警漏洞。
“下属的推论确实大胆,”他抿了口涩到舌根发苦的茶,“所以特意标注了‘待核实’。”
佐藤突然笑了:“知道我最欣赏你什么吗?永远在疯狂与谨慎间走钢丝。”
回到漆黑办公室时,陈晓就发现抽屉被人动过。加密笔记本的定位线偏移了毫米,而暗格里的微型相机仍在原位——看来有人想找“神谕”的源头。
他锁上门,把那份报告的备份稿凑近打火机。火焰舔舐纸页的瞬间,电话再次响起。
听筒里是陌生的低沉男声:“高桥先生,关于您报告中第7页第3项推测……”
陈晓无声地数着对方呼吸间隔的杂音——典型的舰桥指挥室节奏。
“……我们想邀请您参与专项验证。”
火焰吞没了最后一片纸灰,他对着虚空点头:“荣幸之至。”
舞台已搭好,现在只等主角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