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最后的团圆
昏暗的堂屋里,时间仿佛凝固了。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零星车声,提醒着人们这里仍属于现世。老人——赵爷爷——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那个褪色的底片袋,眼神悠远,仿佛透过它,能看到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冬天。
“这张底片……是‘虹影’最后一批冲印的东西。”赵爷爷的声音低沉而缓慢,每一个字都带着岁月的重量。“那天是正月十二,阳历2月28号。照相馆……下个月就要关门了。”
林夏和陈舟屏息静气,生怕打断老人的回忆。
“拍照的是我儿子,赵栋。”赵爷爷抬起头,看向空无一物的墙壁,仿佛那里挂着一张无形的全家福。“那时候,他刚工作没多久,买了这个新潮的手机,号码就是你们现在用的那个。他啊,喜欢鼓捣这些新鲜玩意儿,还在那个叫什么……‘山河渡客’的账号上,写我们这片老街巷的故事。”
林夏心中一动,第98任机主,果然就是赵爷爷的儿子赵栋!
“那天,他非要拉我们老两口去‘虹影’照张相。他说,这照相馆快没了,留个念想。还说,我们一家三口,好久没正经照过相了,名字就叫‘团圆’。”赵爷爷的嘴角牵起一丝苦涩的弧度,“可是……那哪里算得上是团圆?”
他的声音带上了一丝哽咽:“照完相没多久,就因为……因为一些家里的事,我跟他大吵了一架。很凶,说了很多伤人的话。他性子倔,摔门就走了。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
堂屋里陷入一片死寂,只有老人粗重的呼吸声。
“他换了号码,切断了跟家里所有的联系。我跟他妈,找了他好多年……他妈临死前,还抓着他的照片,喊他的名字……”赵爷爷闭上眼,两行浑浊的泪水从深刻的皱纹间滑落。“这张底片,是‘虹影’的老板老李,在关门清场时发现的。他知道我们家的事,就偷偷收了起来,后来辗转交给了我。他说,这是栋子留在那里的最后一样东西。”
“我守着这张底片,守着这间老屋,等了十几年……我怕他哪天万一回来了,找不到家。我怕他……想看看这张照片的时候,找不到。”老人颤抖着手,将底片袋推向林夏,“我知道他在用那个‘山河渡客’的账号,我偷偷看过,知道他还在写东西,知道他在外面飘着……可我拉不下脸去找他,也不知道去哪儿找……”
“直到前两年,老李告诉我,他好像在那个账号上,看到栋子提过一句,说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把‘虹影’那张叫‘团圆’的底片取出来……我才知道,他……他也一直惦记着。”赵爷爷看着林夏,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祈求与托付,“你们……你们是现在用着那个号的人吧?你们有办法找到他,对吗?把这底片……给他。告诉他……告诉他爸……错了。”
原来如此。
第98任机主赵栋的心愿,并非简单地取回一张底片。这是一个游子对家的牵绊,一个儿子与父亲之间未曾和解的遗憾,是一个家庭在时代变迁与性格冲突下,碎裂后又彼此思念的悲歌。他弃号,或许是为了彻底告别充满争吵的过去,或许是在漫长的漂泊中再次失去了方向,但那句关于“团圆”底片的遗憾,却留在了系统里,成为了指引林夏前来打捞的星光。
林夏感到鼻尖发酸,她郑重地双手接过那个轻飘飘却又重逾千斤的底片袋。
【任务Id:002 - 找到“虹影”照相馆,取回一张名为“团圆”的老照片底片。】
【状态:已完成】
【愿力结算中……】
【基于情感深度与遗憾弥补,愿力+3200涟漪】
【当前愿力储备:8408涟漪】
任务完成的提示如期而至,但林夏心中却没有多少喜悦,只有沉甸甸的责任感。系统判定“取回”动作完成,但真正的“还愿”,才刚刚开始。
“赵爷爷,您放心。”林夏的声音坚定而温柔,“我们一定想办法,找到赵栋叔叔,把底片交给他,也把您的话带到。”
陈舟也郑重承诺:“我们会尽力。”
离开赵爷爷那间充满回忆的老屋时,天色已近黄昏。夕阳给破败的巷子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却无法驱散弥漫在空气中的伤感。
“接下来,就是找赵栋了。”陈舟叹了口气,“这比找一家消失的照相馆更难。他刻意切断联系十几年……”
林夏摩挲着手中的底片袋,感受着那粗糙的纸质纹理下蕴含的情感力量。她再次唤出系统光幕。
【检测到高浓度情感载体(‘团圆’底片),是否启动‘记忆追溯’辅助寻找目标人物?预计消耗愿力:500涟漪。】
一个意料之外的选项跳了出来。系统似乎能识别这张底片作为关键线索的价值。
“启动。”林夏毫不犹豫。
【愿力-500涟漪】
【当前愿力储备:7908涟漪】
熟悉的剥离感再次袭来。眼前的景象模糊、扭曲,然后重组。
她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年轻时的赵栋。
她(他)站在“虹影照相馆”略显陈旧的摄影棚里,手里拿着那部对于当时来说还很新潮的手机。灯光打在脸上有些发热,背景是仿古街景的幕布。镜头前,是穿着崭新中山装、表情有些局促的父亲(赵爷爷),和穿着暗红色棉袄、笑容温柔的母亲。她(他)能感受到自己心中那份急于用新技术记录家庭时光的迫切,以及一丝因为即将告知父母自己决定远行而产生的忐忑。
“爸,妈,笑一笑,看这里!”她(他)按下快门,闪光灯亮起的瞬间,心底有个声音在说:“等照片洗出来,我就跟他们说……不管他们反不反对,我都要出去闯一闯。这张‘团圆’,就当是……暂时的告别。”
记忆碎片戛然而止。
林夏回到现实,深深吸了口气。她捕捉到了关键信息——赵栋在拍摄这张“团圆”时,已经萌生了远行的念头,并且预感到家人可能会反对。
“他离开家,是为了出去‘闯一闯’。”林夏对陈舟说,“结合时间点(1998年后)和他可能具备的技能(会用早期社交平台写作),我们可以试着从外出务工人员、早期网络写手,或者从事文化、媒体相关工作的流动人口信息里去交叉比对。范围依然很大,但至少有了方向。”
陈舟点头:“这是个思路。我可以通过学校的社会学数据库,尝试检索一下同时期相关领域的流动人口研究报告,看有没有蛛丝马迹。另外,苏哲那边,也许能通过一些合法的信息查询途径……”
寻找赵栋,将是一场新的征途。但手握这张承载着无尽思念与遗憾的底片,林夏觉得,无论多难,他们都必须走下去。
真正的“团圆”,还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