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家的壁垒
策略已定,行动开始。
林夏精心撰写了一篇题为《青春的跑道,不应只有冲刺的哨声——关于成长、健康与理解的随想》的文章。她避开了直接说教,而是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业、社交与自我期待的多重压力,分析了在高速运转下身体可能发出的“抗议信号”。文中,她温和地提出,家人的关怀是抵御风雨的港湾,但有时过度的保护与简单的“切断”式管理,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关闭沟通的渠道。
“一句‘我明白你不是故意的’,或许比一剂补药更能抚平焦虑;一次平等的交谈,或许比严格的禁令更能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她在文末这样写道。
文章通过“山河渡客”发布,保持了账号一贯的沉静与思辨风格。李铭帮忙在几个教育类和亲子类博主间做了小范围推荐。陈舟则动用关系,将文章链接分享到了青禾所在大学的校内论坛“心灵港湾”版块,以及几个年级大群的匿名聊天中,希望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达青禾的父母。
几天过去了,文章获得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年轻学生的共鸣,评论区不乏“深有同感”、“多些理解”的声音。但青禾父母那边,却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们看到了这篇文章,或者即使看到了,也并未产生预期的反思。
“看来,我们低估了这层‘壁垒’的厚度。”陈舟有些无奈地放下手机,“他们可能根本不看这类‘年轻人’的公众号,或者即使看了,也会觉得是‘歪理邪说’。”
林夏没有气馁。【共情之锚】让她意识到,问题可能比想象的更深。青禾父母的态度,或许并非单纯的固执,而是源于某种更深层的担忧或认知模式。
“我们需要更了解他们。”林夏决定再次动用系统,“也许在青禾的记忆里,有关于他父母更具体的线索,比如他们的职业、兴趣爱好、关注的信息渠道,或者他们与青禾之间典型的沟通模式。”
【是否对‘青禾’相关记忆进行深度追溯,聚焦其家庭互动模式与父母形象?消耗愿力:500涟漪。】
“是。”
【愿力-500涟漪】
【当前愿力储备:涟漪】
意识再次沉入。
这次的记忆碎片更加琐碎,像家庭录像的片段:
· 饭桌上,父亲(一位戴着眼镜,表情严肃的中年男人)一边看手机上的财经新闻,一边训斥青禾:“你看看现在的经济形势!你不拼命,将来怎么办?”母亲(一位面容憔悴,围着围裙的女性)则在旁边帮腔:“你爸说得对,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 青禾兴高采烈地拿着手机,想给父母看“山河渡客”上一篇关于老城区变迁的考据文章,父亲只是瞥了一眼,皱眉道:“整天看这些没用的,能当饭吃吗?”母亲则担忧地说:“少看手机,对眼睛不好。”
· 一次小考成绩不理想,父亲直接将他的智能手机换成了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老人机”,理由是“杜绝干扰”。
· 母亲偷偷往他书包里塞各种维生素和保健品,反复叮嘱:“一定记得吃,你看你脸色差的。”
记忆中的父母形象清晰起来:父亲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和“危机驱动”思维,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将一切与“前途”无关的活动都视为无用功。母亲则充满了“健康焦虑”,她的关爱方式具体化为无数的“叮嘱”和“保健品”,却很少关注儿子的心理需求。
他们都爱青禾,但他们的爱,被自身的焦虑和认知局限所塑造,变成了一种密不透风的“管控”。而“山河渡客”这个账号,在父亲眼中是“无用”的象征,在母亲眼中则是“损害健康”的帮凶。
林夏退出回溯,心情有些沉重。她明白了,单纯一篇讲道理的文章,根本无法穿透这层由多年生活经验和深层焦虑构筑的壁垒。想要传递青禾的心声,必须找到他们能接受、甚至感兴趣的方式。
“也许……我们搞错了沟通的媒介和内容。”林夏若有所思,“对他父亲来说,财经、实用技能、未来发展才是关键。对他母亲来说,实实在在的健康证据和解决方案更有说服力。”
“你的意思是?”陈舟询问。
“我们不再试图去解释‘山河渡客’有多重要,或者青禾有多委屈。我们换一个切入点——如何科学地帮助青禾恢复健康,同时不影响他的学业和个人发展。”林夏眼中重新燃起光芒,“我们可以准备一份‘青年健康与学习效能提升方案’,内容要专业、务实,引用权威医学和心理学观点,强调‘疏导’优于‘堵截’,‘理解’促进‘合作’。”
“然后,通过他们信任的渠道传递过去?”陈舟明白了。
“没错。青禾的父亲关注财经,或许也关注一些企业管理、效能提升的公众号或论坛。母亲可能更信任医生、营养师或者本地的健康科普讲座。”林夏快速思考着,“我们可以将这份‘方案’包装成一份匿名的‘专家建议’,通过他们可能接触到的信息渠道进行投放。甚至在方案中,可以隐晦地提及,适度的、有选择的网络信息接触(比如获取健康知识、进行舒缓的阅读)对心理调节有积极作用。”
这是一次精准的“信息渗透”行动。目标不再是说服,而是提供一套对方认知体系内能够接受的、看起来“有用”的方案,并在其中巧妙植入他们想要传递的核心观念。
“这需要非常专业的资料搜集和内容撰写。”陈舟感到压力。
“还有精准的渠道投放。”林夏点头,“我们需要帮助。苏哲或许能帮我们审核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避免出错。李铭或许认识一些健康或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可以帮忙推荐渠道。”
新的计划更加复杂,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行动”。但为了打通那堵名为“爱”的墙,传递一句“我不是故意的”简单心声,他们愿意尝试这条更迂回、也更艰难的路。
“山河渡客”这一次,不仅要渡话,还要渡“理”,渡一份被焦虑掩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