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旧金山来的明信片
【任务编号:010】
· 机主:第十任 (约 1995-1996年)
· 弃号原因:出国潮一员,注销国内号码
· 心愿:想知道老朋友孙建军是否修好了那台他们一起组装的收音机。
· 状态:待执行
· 愿力需求:800点(当前愿力:7350点)
“出国潮”、“组装收音机”……林夏仿佛能闻到九十年代中期那股混合着机油、焊锡膏与对海外无限憧憬的复杂气息。这个心愿带着强烈的工科浪漫和时代印记。
“系统,兑换‘记忆追溯’。”
愿力流转,意识潜入世纪之交的沸腾前夕。
---
景象展开,是一个充满各种电子元件、电路板、工具和摊开图纸的简陋工作间。两个穿着海魂衫或旧军裤的年轻人正埋头工作,脸上沾着焊锡的污迹,眼神却闪闪发光。其中一人,就是第十任机主,我们叫他王海。另一人,自然就是孙建军。
林夏能感受到他们之间那种基于共同兴趣的牢固友谊,以及那种通过自己双手“制造”出什么的巨大快乐与成就感。那台正在组装的收音机,是他们友谊和青春的见证。
记忆片段切换:王海突然接到了海外亲戚的邀请,有一个难得的出国工作机会,手续办得异常迅速,几乎是猝不及防。离别前夕,两人在工作间喝了不少酒,对着那台接近完成却仍有杂音的收音机,约定将来一定要知道它最终能否发出清澈的声音。
“等我到了那边,安顿下来就给你写信!你一定能把它修好!”王海用力拍着孙建军的肩膀。
“放心吧!等你回来,保管让它唱得比百货大楼里卖的还亮!”孙建军红着眼圈保证。
王海出国了。他注销了国内的号码,在旧金山努力打拼。初期,他通过国际长途和越洋信件与孙建军保持着联系,信里总会问起收音机。孙建军的回信开始还很频繁,描述着自己如何调整电路,更换零件,但后来,信件的间隔越来越长,内容也越来越短,直至最终彻底中断。
记忆的终点,是王海在异国他乡的公寓里,摩挲着孙建军早年寄来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他们和那台半成品收音机的合影。跨国联系的艰难、生活的重压、以及那份对未完之事的牵挂,交织成了这个心愿。他弃号是出于现实,但那份对老友和共同作品的惦记,却从未消散。
记忆追溯结束。
---
林夏心中了然。又是一个被时代洪流冲散的友谊。寻找一个失联二十多年、只知道姓名和大概城市的人,难度依然不小。
“线索具现,我需要孙建军先生当前的联系方式或地址。”
【消耗愿力300点。线索具现:根据残留信件地址及城市信息库交叉比对,目标孙建军最新登记住址为:滨海市松江区前进街道机电厂老家属楼3栋201。附注:该机电厂已于2008年改制,老家属楼尚未拆迁。】
竟然有确切地址!虽然是个老家属楼,但至少有了明确的寻找方向。滨海市与林夏所在城市不远。
林夏决定不再完全依赖网络,她打算亲自去一趟。一方面是为了更真切地感受那个时代留下的痕迹,另一方面,面对面沟通,或许能更好地理解这份跨越太平洋的牵挂。
她将这个任务告知了陈舟,对老城区和工业遗迹充满兴趣的陈舟欣然同意同行。
两人来到了滨海市。松江区前进街道一带,还保留着大片红砖墙的老楼,充满了时光停滞感。他们很容易就找到了机电厂老家属楼3栋201。
敲响房门后,一位头发花白、精神却很好的老人打开了门,疑惑地看着他们。
“请问,是孙建军孙伯伯吗?”林夏礼貌地问。
“我是,你们是?”老人更加疑惑。
林夏说明了来意,提到了王海的名字,以及那台未完成的收音机。
孙建军老人愣住了,随即,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却又无比激动的神情,眼眶瞬间就红了。
“王海……是王海那小子!他还惦记着那破收音机呢?”他的声音有些颤抖,连忙将两人让进屋里。
屋内陈设简单,但在一尘不染的玻璃柜里,最显眼的位置,赫然摆放着一台外壳斑驳、但保存完好的老式收音机!
“修好了!早就修好了!”孙建军抚摸着玻璃柜,像抚摸一位老友,“他走后第二年,我就找到问题所在了,是一个线圈绕得不对。修好那天,我听着里面传出来的新闻广播,清晰得很!我就想着,等哪天他回来,一定能听到……”
老人絮絮叨叨地讲起了他们年轻时的往事,讲他们如何淘换零件,如何熬夜调试,讲王海出国后他们最初的通信……后来,因为各自成家、工作变动、跨国通讯不便等原因,才渐渐断了联系。
“我以为他早就忘了国内这些老掉牙的事儿了……”孙建军喃喃道。
林夏用手机拍摄了一段清晰的视频,视频里,孙建军亲手打开那台收音机,里面传出了清晰洪亮的戏曲声。他对着镜头,笑容灿烂地说:“王海!你小子听见没?咱这老伙计,好着呢!我也好着呢!你在那边,也得好好的!”
通过系统,林夏将这段充满声音与画面的、活生生的回应,传递给了远在旧金山的、那份属于王海的记忆。
跨越太平洋、沉寂了二十多年的电波,在这一刻,终于收到了来自故乡的、清晰的回响。
【任务编号:010 完成!】
【愿力结算:+700点】
【特殊奖励:无】
【新提示:成功修复一段因地理隔绝而中断的跨国友谊,‘山河渡客’连接范围扩展至海外。】
虽然没有技能奖励,但亲眼见证两位老人跨越时空的“重逢”,让林夏和陈舟都感到无比的满足。在返回的火车上,陈舟看着窗外飞驰的现代景象,轻声说:“有些东西,就像那台老收音机,即使外壳旧了,里面的声音,却可以穿越时间,依然清晰。”
林夏点点头。她再次确认,“山河渡客”摆渡的,是人心深处最朴素的挂念,无论它相隔多远,沉寂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