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浊浪与微光
“真实故事巡展”的筹备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与方女士的合作也迅速敲定。纪录片的粗剪版本传了过来,林夏、陈舟、苏哲一起在档案馆的静室里观看。
屏幕上,2008年春运火车站广场上那片黑压压的人群,焦虑、期盼、疲惫与坚韧交织的面孔,因断电而陷入黑暗与混乱的候车厅,以及最终,在各方努力下,绿皮火车缓缓启动时,车窗内外那些含着泪水的笑容……这些经由档案馆“共鸣”汇聚、又被方女士的镜头语言具象化的记忆碎片,拥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尤其是当影片穿插展示了几位亲历者如今回顾往事的访谈,提到那段共同记忆如何影响了他们此后的人生选择时,陈舟忍不住低声说:“这就是‘微观历史’的价值,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这更坚定了他们举办巡展的决心。首映式定在城西一家颇有格调的艺术影院,同时会在影院附属的展厅布置一个小型的“山河记忆”静态展,展示档案馆其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线索和“技艺传承”项目的成果。
然而,就在首映式宣传海报刚刚在线上发布,售票通道开启后不久,一股蓄谋已久的浊浪,便汹涌而至。
最先出现异常的,是售票平台的评论区。原本零星有几个期待的声音,但很快就被大量一星差评淹没。评论内容高度雷同,仿佛出自同一套模板:
“又是这种卖惨博眼球的套路,看腻了。”
“听说这个档案馆数据来源不正,隐私问题很大,不敢支持。”
“纪录片?怕是摆拍的吧,现在什么都能编故事。”
“有这时间不如去刷‘人生百味’,至少轻松好玩。”
紧接着,几个以“爆料”、“揭秘”为噱头的自媒体号,几乎同时发布了针对“山河档案馆”的长文。角度刁钻,看似“理性分析”,实则恶意引导:
一篇题为《情怀背后是生意?起底‘山河档案馆’的模糊边界》的文章,详细“梳理”了档案馆接受过的几笔小额资助(主要用于服务器和维护成本),以及“寻亲灯塔”项目帮助家庭团聚后,部分受益者自愿捐赠的款项,刻意模糊“非营利”与“盈利”的界限,暗示团队“借公益敛财”。
另一篇《你的记忆安全吗?民间数据机构的隐忧》,则大谈特谈数据安全法的复杂性,列举了几起国内外知名的数据泄露事件,然后话锋一转,将“山河档案馆”这种“缺乏顶级安全技术背书”的民间机构,描绘成随时可能泄露用户最私密记忆的“定时炸弹”。
最阴险的一篇,标题直接就是《是守护记忆,还是消费悲情?——‘山河档案馆’伦理争议调查》。文章断章取义地引用了之前“母亲寻找送养儿子”案例中,网络上关于“加害者权利”的争议,并将团队最终尊重女儿意愿、不予协助的决定,歪曲成“选择性帮助”、“用伦理当挡箭牌,实则立场摇摆”。文章甚至挖出了陈舟论文曾被学界质疑的旧闻,将其渲染为“学术不端争议”。
这些文章被大量转发,评论区更是水军泛滥,充斥着“伪善”、“道德绑架”、“吃人血馒头”等极端攻击性言论。偶尔有理性用户或档案馆的支持者试图反驳,声音也迅速被淹没,甚至遭到人身攻击。
“他们这是……要彻底把我们搞臭。”陈舟看着屏幕上那些不堪入目的评论,脸色发白,拿着鼠标的手有些发抖。他一生致力于学术,何曾见过这种阵仗?那些对他学术声誉的污蔑,尤其让他感到愤怒和无力。
苏哲则显得冷静许多,但紧抿的嘴角显示出他内心的紧绷。“典型的舆论战手法,制造议题,混淆视听,煽动情绪。目的是摧毁我们的公信力,让潜在的合作方和用户望而却步。”他快速记录着,“这些指控大部分是捏造和歪曲,但从法律层面,逐一反驳需要时间,而且会陷入他们设定的舆论泥潭。”
林夏沉默地看着。她能感觉到一股冰冷的、带着恶意的能量,正试图透过网络,侵蚀而来。意识深处的档案馆传来轻微的、持续的“嗡鸣”,不是恐惧,而是一种…被污秽之物靠近时的净化本能。她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努力将那些喧嚣隔绝在外,将注意力集中在档案馆内部那些温暖、坚定的记忆光点上——赵永贵与女儿重逢时那颤抖的拥抱,周老爷子将彩绘工具交到秦朗手中时欣慰的眼神,李桂兰说起儿子时那带着泪光的笑容……
“我们不能被他们拖入泥潭打滚。”林夏睁开眼,声音清晰地穿透了会议室里压抑的空气,“他们希望我们愤怒,希望我们辩解,希望我们把所有精力都耗在与水军的缠斗上。我们不能上当。”
“可是,首映式的票……”陈舟担忧地看了一眼后台数据,差评如潮后,售票几乎停滞了。
“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有多少人来看,而在于来看的人,能带走什么。”林夏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街道上熙熙攘攘、对网络上这场风暴一无所知的人群,“我们要做的,是把巡展和首映式做到最好。让每一个来到现场的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所说的‘真实’与‘共情’。”
她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向两位伙伴:“苏哲,法律层面,针对最严重的几条诽谤和商业诋毁,固定证据,准备律师函,但我们不主动扩大论战。陈舟,你和方女士沟通,确保纪录片放映和后续的交流环节万无一失。同时,以你的名义,写一篇澄清声明,不攻击对方,只陈述事实,重点阐述档案馆的运作原则、伦理框架和非营利性质,发表在我们的官方渠道即可,不必与人对骂。”
“那……网络上的这些污言秽语,就任由它们蔓延?”陈舟有些不解。
“浊浪滔天,是因为大海足够深广。”林夏的眼中,似乎有档案馆内部那浩瀚星海的倒影,“我们要相信,总有人能看清真相。而我们要做的,是成为那不会被浊浪淹没的微光。”
她顿了顿,补充道:“另外,联系所有我们帮助过的‘故人’,不是要求他们为我们说话,只是告知他们我们近期的情况和活动。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选择,我们尊重。”
策略再次明确。苏哲和陈舟虽然心中仍有愤懑,但林夏的冷静和坚定感染了他们。他们开始分头行动。
然而,网络的暴力并非毫无影响。傍晚,林夏独自一人留在档案馆内,当她试图静下心来,与档案馆进行深层连接,为即将到来的巡展汲取力量时,那些恶意的评论、扭曲的指控,如同冰冷的毒刺,偶尔还是会突破她的心防,带来一阵刺痛和眩晕。
共情过载的风险,在这种大规模的负面情绪冲击下,似乎变得更大了。
就在这时,她无意识地翻看手机,看到了周师傅之前发来的那条信息:“……老家伙们留的后手,有时候比想的要啰嗦。”
什么意思?她凝视着那条信息,试图理解其中的暗示。周师傅似乎预见到了他们会面临攻击? “后手”……是指档案馆本身吗?还是别的什么?
正当她沉思时,手机再次震动,是一条新的陌生号码信息。内容让她瞳孔微缩:
“林女士,寰宇科技的手段不止于此。小心数据,小心身边的人。一个看不下去的知情者。”
信息来得突兀,真假难辨。是警告?是新的陷阱?还是……真的有人在内部分化?
林夏握着手机,感受着窗外渐浓的夜色,以及网络世界上那场针对他们的、不见硝烟的战争。浊浪汹涌,微光摇曳。她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第153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