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断联的学霸
处理完“粉红兔子”那充满网络时代荒诞与温情的遗憾,林夏感到一丝疲惫。这种疲惫并非源于身体的劳累,而是精神上对高度依赖网络线索和舆论环境的疏离感。她渴望一些更……“实在”的东西。
就在她准备稍作休整时,系统光幕无声展开,一个新的任务带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气息,悄然亮起。
任务Id:005
机主:第96任 (代号:青禾)
心愿:告诉我爸妈,我不是故意晕倒的,别收走我的“山河渡客”。
愿力需求:1800涟漪
状态:【可接取】
青禾。一个带着草木清新气息的名字。“脆皮大学生”……林夏立刻回想起档案里的记录:体测晕倒后,被全家强制“养生”,收走智能手机。
这个心愿如此具体,又如此无奈。它不是宏大的理想,也不是深刻的忏悔,只是一个年轻人,在突然被切断与熟悉世界连接的窘境中,发出的一声微弱而急切的辩解。
“这个任务……”陈舟看着描述,表情有些古怪,“感觉像是要去调解一场家庭矛盾。”
“而且是一场因为健康问题引发的、带有代际沟通障碍的家庭矛盾。”林夏补充道。她能通过【共情之锚】隐约感受到这个心愿背后,那种不被理解的委屈,以及对于失去数字世界连接(尤其是“山河渡客”这个承载了前任们故事的账号)的焦虑。
与寻找飘渺的“白t男孩”不同,这个任务的执行对象非常明确——青禾的父母。难点在于,如何介入一个家庭的内部事务,并说服他们。
“接吗?”陈舟问,“这看起来比找人简单,但实际可能更……棘手。”
“接。”林夏没有犹豫。这个心愿虽然微小,却关乎一个年轻人的话语权和被理解的需求。“我们需要策略。直接上门说‘你们儿子让我带话’,大概率会被当成骗子赶出来。”
【愿力-1800涟漪】
【当前愿力储备:涟漪】
任务接取,记忆回溯开启。
视野晃动,是奔跑时看到的红色塑胶跑道。肺部像风箱一样剧烈喘息,喉咙里满是铁锈味。(林夏同步感受到了那种极度的生理不适和缺氧感。)阳光晃眼,周围是同学的加油声和脚步声。
然后,是突如其来的眩晕,天旋地转,眼前一黑。重重摔倒在地的钝痛。(痛感很轻微,但坠落感真实。)
意识模糊中,听到惊恐的呼喊,被七手八脚地抬起来。然后是在医院里,父母焦急、心疼又带着责备的脸。
“跟你说了多少次,少熬夜,少玩手机,多锻炼!就是不听话!”
“从今天开始,手机没收!好好给我养身体!什么时候医生说你没问题了,什么时候再说!”
“那个什么‘山河渡客’的账号,也别看了!净是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影响心神!”
父亲严厉,母亲絮叨,但核心意思高度一致。躺在病床上的他(青禾),虚弱得连辩解的话都说不出口,只能眼睁睁看着手机被拿走,内心充满了“我不是故意的”和“凭什么”的呐喊。
记忆碎片结束。
林夏揉了揉太阳穴,这次的回溯体验让她有些胸闷。她清晰地感受到了青禾的委屈——他或许确实生活习惯不佳,但晕倒的瞬间,那种身体的失控感并非故意。而父母简单粗暴的“断网”处理方式,无疑加剧了他的无助和逆反。
“关键点在于,‘晕倒’是生理现象,不是主观过错。而‘收走手机和账号’在青禾看来,是惩罚,是不信任。”林夏分析道,“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指责父母关心孩子健康有错,而是帮助他们理解,孩子的‘委屈’在哪里,以及那个账号对青禾的意义。”
“但如何接触到他的父母,并且让他们愿意听我们说话?”陈舟提出核心难题。
林夏沉思片刻,目光落在窗外。“青禾是大学生,体测晕倒……这件事大概率发生在校园里。也许,我们可以从学校这边寻找突破口。”
她想到了陈舟的学校资源。青禾所在的大学,或许有相熟的同学、老师,或者可以通过学校论坛、社团等渠道,以一种更自然、更不容易引起警惕的方式,将信息传递过去。
“我们不能直接扮演说客,但可以成为信息的‘桥梁’。”林夏有了初步构想,“比如,以关心校友健康、探讨当代大学生体质问题为由,写一篇温和的、带有科普性质的推文,在‘山河渡客’发布。文中可以隐晦地提及,健康管理很重要,但家人的理解与沟通同样关键,有时一句‘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胜过千言万语的责备。然后,通过校内渠道,让这篇文章有机会被青禾的父母看到。”
这是一个更迂回,也更安全的方式。它不直接指向青禾一家,而是营造一个能让其父母产生共鸣和反思的舆论氛围。
“同时,”陈舟补充道,“我可以试着通过学弟学妹,了解一下青禾所在学院是否有类似的案例,或者有没有比较开明的辅导员,或许能从中斡旋。”
新的任务,将林夏和陈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拉回到了更贴近地面的家庭关系和校园生活之中。他们要面对的,不再是无形的数据和代码,而是活生生的人,以及中国家庭中最常见也最复杂的——爱的表达与接受之间的错位。
“山河渡客”这一次要摆渡的,是一句未能说出口的辩解,和一份被焦虑包裹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