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港片风潮与破碎的潇洒
【任务编号:016】
· 机主:第十六任 (约 1999-2000年)
· 弃号原因:模仿港片情节,打完一个重要电话后“潇洒”弃号
· 心愿:想知道当年那个电话的接听者,后来怎么样了。
· 状态:待执行
· 愿力需求:600点(当前愿力:3850点)
看着这个任务,林夏几乎要失笑。与之前沉重的亲情牵挂和时代悲剧相比,这个任务显得有些……幼稚和滑稽。模仿电影情节弃号?这听起来像是青春期中二病会干出来的事。
“系统,兑换‘记忆追溯’。”她带着一丝好奇,启动了功能。
---
意识沉入。九十年代末的气息扑面而来——街道上自行车铃声叮当作响,沿街音像店大声播放着粤语金曲,年轻人们穿着牛仔服和喇叭裤,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躁动而向往的气息。
一个穿着夸张印花衬衫、头发抹得锃亮的年轻男人,正意气风发地走在街上。他手里拿着一台厚重的“大哥大”手机,那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他脸上带着刻意模仿来的、玩世不恭的笑容,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港片里的江湖大佬或风流阔少。
这就是第十六任机主,我们暂且称他为阿华。
林夏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活动:他沉迷于港产片构造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渴望成为剧中人,用大哥大指挥若定,用一个潇洒的转身留下传奇。
记忆场景聚焦。阿华走到一个颇为气派的公用电话亭旁(用大哥大在电话亭旁打电话,这行为本身就很刻意)。他深吸一口气,脸上换上一副深沉的表情,郑重地按下了手机键盘——拨打了一个号码。
电话接通了。
“喂,阿丽吗?”阿华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低沉而富有磁性,“是我,阿华。听着,那批货……嗯,对,就这样。以后……你就当没认识过我这个人。”
他的台词生硬,带着明显的表演痕迹。电话那头似乎传来一个年轻女孩急切的声音:“阿华?你说什么?什么货?你没事吧?”
但阿华没有理会,他按照自己预设的“剧本”,用一种自以为很酷的、斩钉截铁的语气说:“就这样,保重!”
说完,他猛地合上大哥大的翻盖(发出清脆的“啪”一声),然后手臂潇洒地一扬——将那台价格不菲的手机,连同里面那张承载着139号码的SIm卡,一起扔进了旁边的垃圾桶!
他头也不回地走了,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自觉无比潇洒,充满了“江湖了断”的仪式感。
记忆追溯结束。
---
林夏回到现实,表情有些哭笑不得。她几乎能确定,那个叫“阿丽”的女孩,当时肯定是一头雾水,觉得阿华莫名其妙。而阿华口中所谓的“那批货”,八成是子虚乌有,纯粹是为了模仿黑帮片台词而编造的。
这个任务的核心,与其说是“还愿”,不如说是让当年那个沉浸在自我戏剧中的中二青年,看清自己行为背后的幼稚,以及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线索具现,”林夏对系统说,“我需要知道‘阿丽’的身份,以及她后来的情况。”
【消耗愿力200点。线索具现:根据通话记录及模糊记忆碎片分析,目标‘阿丽’全名周晓丽,时任‘帝豪歌舞厅’前台。该歌舞厅已于2005年因城市改造拆除。】
帝豪歌舞厅……这名字也充满了九十年代的特有气息。林夏想了想,决定再次求助团队里的“历史考据担当”陈舟。
“帝豪歌舞厅?”陈舟在电话那头沉吟了一下,“有点印象,当年在城东那一带挺有名的。拆了十几年了。要找当年的员工,恐怕得找那些老城区的‘万事通’,或者当年的老顾客。”
同时,林夏也尝试了一个更直接的方法。她在“山河渡客”账号上,发布了一条相对轻松、带着怀旧和一点点自嘲性质的“寻人启事”:
“寻找一位约在1999-2000年间,可能在‘帝豪歌舞厅’工作的周晓丽女士。有位曾经非常喜欢模仿港片、可能用‘大哥大’给您打过一通奇怪电话的故人(代号阿华),想知道您后来一切安好。并无他意,只为解开一个关于青春模仿秀的小小谜团。”
这条带着特定年代感和戏剧性情节的寻人帖,很快引起了网友们的兴趣和调侃,大家纷纷回忆起自己年少时做过的“中二”事迹,氛围轻松。
几天后,一条来自本地的私信引起了林夏的注意。对方自称是周晓丽的妹妹。
“我姐姐确实在帝豪做过前台。她记得那件事!”妹妹的留言带着笑意,“她说当时有个追求她的小年轻,突然打电话来说些莫名其妙的话,什么‘货’啊‘保重’啊,然后电话就打不通了。她当时还有点担心,后来才猜到他可能是在学电影。我姐姐后来挺好的,嫁了人,开了家小超市,孩子都上初中了。她让我谢谢那位‘阿华’,谢谢他还记得,也祝他一切安好。”
信息简短,却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与阿华记忆中那戏剧性的一幕形成了鲜明而温暖的对比。
林夏将这份“一切安好”的讯息,通过系统传递给了那份属于阿华的记忆碎片。她能感觉到,那份记忆中刻意维持的“潇洒”外壳悄然破碎,流露出了一丝释然和淡淡的窘迫,但最终,化为了一丝真正的轻松。
【任务编号:016 完成!】
【愿力结算:+500点】
【特殊奖励:无】
【新提示:完成特定类型(青春、模仿、喜剧)心愿,解锁隐藏成就‘时代的幽默感’。后续处理类似任务时,宿主共情理解力小幅提升。】
虽然没有实质的技能奖励,但林夏却觉得心情愉悦。这个任务像是一曲轻松的同奏,提醒她,遗憾并非总是沉重的,有时它只是青春成长路上一个略显滑稽的注脚,时过境迁后,留下的更多是回忆的莞尔。
她看着系统提示的“时代的幽默感”,微微一笑。或许,理解和接纳那个时代特有的单纯与夸张,也是她作为“摆渡人”的修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