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预警的验证
市政部门的反应比预想的更为迅速和剧烈。
就在那个电话挂断后不到一小时,本地新闻平台的快讯推送便开始接连弹出:
“【紧急通知】因突发市政设施隐患排查需要,清河桥双向车道即日起封闭,请过往车辆绕行……”
“【记者直击】多辆工程检修车及市政人员已抵达清河桥现场,桥面可见明显隔离墩,技术人员正利用设备对桥体进行详细探测……”
“【专家解读】市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封闭系基于最新风险研判采取的预防性措施,旨在确保绝对安全,请市民不必恐慌……”
没有提及“山河档案馆”,但“最新风险研判”这几个字,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特定圈层内漾开了涟漪。
团队的工作手机开始频繁响起。有相熟的媒体记者旁敲侧击,想知道这“最新风险研判”是否与之前档案馆提交的那份“社情风险提示”有关;有合作社区的负责人打来电话,语气中带着惊叹与探究;甚至之前接触过的非遗保护中心领导,也发来信息,含蓄地表达了“没想到你们的研究范围如此之广”的感慨。
而真正将这件事推向新阶段的,是第二天上午,由市府办公厅牵头召开的一个小型、非公开的情况通报会。林夏、苏哲受邀列席。
会议室里气氛严肃而务实。主持会议的是一位姓王的副秘书长,他开门见山,首先代表市政府,对“山河档案馆”提供的“极具价值的风险预警线索”表示了感谢。
“经过专家组连夜进行的精细探测和结构复核,”王副秘书长语气沉重,“现已确认,清河桥三号桥墩与主拱圈连接部位存在严重的隐蔽性结构性损伤,内部裂缝扩展程度超出预期。若非及时封闭,在即将到来的降雨和持续荷载下,极有可能引发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你们提供的报告,为我们的决策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
肯定的语气,明确的结论。林夏和苏哲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的沉重。赌对了,但后怕更甚。
“今天请二位来,除了表达谢意,更想深入了解一下,”王副秘书长的目光锐利而充满探究,“贵机构是如何通过‘多源数据分析’,精准锁定到这个具体的技术风险点的?据我们了解,这需要非常专业的结构工程知识和详实的内部数据。”
这个问题,是预料之中的核心拷问。
苏哲早有准备,他再次展示了那份精心编辑过的报告,避开了档案馆“共情”和“自主关联”的核心秘密,将重点放在了方法论上:
“秘书长,我们并非桥梁专家。我们的工作,是基于对海量、多元信息的关联性分析。报告中的线索,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整合了近年来公开的交通流量数据、区域发展规划以及气象数据,进行趋势推演;二是收集分析了大量市民关于清河桥体感(如震动、异响)的反馈,这些分散的‘体感记忆’经过聚合,能反映出结构变化的微小信号;三是检索关联了历史上与清河桥相关的部分公开档案、学术讨论纪要甚至是一些民间桥梁爱好者的观察记录。最终,是我们的分析模型,从这些看似无关的信息中,捕捉到了指向三号桥墩连接部位异常的高度关联性信号。”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们认为,公众作为城市设施的长期使用者,其集体感知和记忆,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尚未被充分重视的‘社会传感器’。我们的工作,就是尝试解读这些‘传感器’发出的微弱信号。”
这番解释,半真半假,既突出了档案馆数据分析和关联能力的独特性,又巧妙规避了其最核心的奥秘,将其包装成一种先进的“社会感知数据分析”技术。
王副秘书长听完,沉吟片刻,点了点头:“社会传感器……这个提法很有新意。将公众的微观感受与宏观数据结合,形成风险预警的辅助判断,这确实是传统检测手段的一种有益补充,尤其是在早期预警和趋势判断上,可能具有独特优势。”
他的态度,从最初的感谢,转向了更具建设性的探讨。他询问了档案馆在“社区脉搏”项目上的其他应用设想,以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具体措施。
会议结束时,王副秘书长的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你们这次的表现,证明了民间机构和创新技术在社会治理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关于‘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的评估,我们会加快进程。希望你们能继续秉持这份社会责任感,在规则的轨道上,探索出更多像‘清河桥预警’这样有价值的应用场景。”
走出市府大楼,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苏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像是打了一场硬仗。
“我们过关了。”他看向林夏,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的欣慰,“而且,可能因祸得福,打开了与官方深度合作的大门。”
林夏点了点头,但眉头并未完全舒展。她能感觉到,体内档案馆在经历这次高强度的“城市脉动感知”后,似乎变得更加“敏感”,与这座城市的连接更深了。这是一种进化,但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潜在的未知。
“官方看到了我们的价值,但也必然会用更高标准来要求我们。”她轻声说,“而且,这次的事情,恐怕很快就会传到寰宇科技耳朵里。”
一个能够预警城市基础设施风险的“民间档案馆”,其潜在价值和威胁,在资本眼中,会被重新评估。
果然,当天晚上,陈舟就发现,网络上关于“山河档案馆”的舆论风向,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之前那些铺天盖地的水军谩骂似乎有所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看似“客观”的分析文章,开始探讨“社会数据挖掘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巧合”地提及了清河桥事件,将档案馆描述为一个“掌握独特数据分析技术的创新型机构”。
“他们在调整策略。”陈舟分析道,“从纯粹的污名化,转向试图将我们‘工具化’,或者至少,是在重新评估我们的威胁等级和可利用价值。”
与此同时,林夏的手机再次收到了那条陌生号码发来的信息,内容更短,也更耐人寻味:
“风眼暂静,深海涌动。小心数据‘价值’。”
林夏看着这条信息,再联想到周师傅之前的提醒,心中了然。寰宇科技,或者说它背后的资本力量,绝不会因为一次挫败而放弃。他们就像潜伏在深海中的巨兽,暂时的平静,只是为了下一次更猛烈的扑击做准备。
而这一次,他们觊觎的,可能不再是简单的数据,而是档案馆展现出的这种近乎“预言”般的、能够创造巨大社会乃至经济价值的“数据分析能力”。
清河桥的预警,为他们赢得了喘息之机,但也将他们推向了更广阔、也更危险的舞台。
预警已被验证,新的风暴,正在价值重估的暗流中酝酿。
第158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