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伦理委员会
李静那篇如同淬火寒冰般的自述,不仅扭转了舆论,更在“山河档案馆”内部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灵魂拷问。张建国事件像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团队一直依赖的、由苏哲主导构建的《运营手册》和内部伦理流程的局限性——在面对极端复杂、情感与伦理高度纠缠的个案时,仅靠有限的内部判断,不仅容易陷入争议,更可能因外界的压力而产生动摇。
“我们需要更坚实的支撑。”在风波稍平后的一次内部复盘会上,林夏率先提出了构想,“不能仅仅是我们三个人,或者依靠临时咨询来判断。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常设的、多元化的‘山河伦理委员会’,邀请外部的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专家,甚至包括经历过我们项目的‘故人’代表,共同参与制定更详尽的伦理准则,并对未来的重大或疑难案例进行裁决。”
这个提议,得到了苏哲和陈舟的一致赞同。苏哲看重其规范性和风险分散价值,陈舟则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学术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更深层可能。
筹建工作迅速展开。凭借“清河桥预警”和试点单位身份积累的公信力,邀请工作进行得比预想中顺利。最终确定的委员会首批成员包括:
· 主席: 一位德高望重的退休大法官,以司法智慧和人文关怀着称。
· 成员:
· 一位专注于科技伦理与数据法的知名大学教授(苏哲重点对接)。
· 一位资深临床心理学家,擅长创伤修复与家庭关系(陈舟通过学术圈联系)。
· 一位长期研究社会变迁与家庭伦理的人文学者。
· 社区代表: 李桂兰(“寻亲灯塔”成功案例,代表被帮助者视角)。
· 技艺传承代表: 秦朗(年轻传承人,代表新生代与文化延续视角)。
· 特邀顾问: 周师傅(在林夏的坚持下邀请,身份标注为“信息工程与系统安全资深顾问”)。
委员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档案馆一间经过重新布置、氛围庄重的会议室举行。窗外阳光明媚,室内却弥漫着一种严肃而专注的气息。
林夏首先向各位委员介绍了档案馆的初心、发展历程,以及面临的主要伦理挑战,重点剖析了张建国案例的决策过程和引发的风波。
“我们面临的困境在于,”林夏总结道,“技术的边界、情感的诉求、社会的规范,以及个体不可侵犯的权利,这几者之间常常存在张力。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帮助的可能,也不能滥用能力,造成二次伤害。我们需要一套能够指引我们穿越这些迷雾的、活的伦理框架。”
讨论随即展开。
法学教授首先强调了程序正义和底线思维:“我们必须确立不可逾越的红线。比如,在涉及历史暴力、潜在伤害风险,且一方明确拒绝的情况下,不予介入应成为铁律。情感不能凌驾于法律和保护原则之上。”
心理学家则从创伤角度补充:“我们需要建立更精细化的‘伤害风险评估模型’,不仅仅是判断‘有无’,还要评估伤害的‘程度’、‘修复可能性’以及介入可能带来的‘触发风险’。有些伤口,不触碰才是最好的治疗。”
人文学者提出了更宏大的视角:“档案馆记录的不仅是个体悲欢,也是时代的面貌。我们在做伦理判断时,是否也应考虑某个案例的‘时代标本’价值?当然,这绝不能以牺牲个体权益为代价,但或许可以探索在充分匿名化和获得授权的前提下,进行学术研究的可能性。”
李桂兰的发言朴实而直接:“俺觉得,帮人得看是不是真帮到了点儿上。像找我儿子,那是真帮到了。可像找李静闺女那个爹,那不是帮,是添乱,是往人伤口上撒盐。得听当事人的,不能光听说的惨就行。”
秦朗则从年轻人的视角提出:“我觉得档案馆的力量在于连接和传承。在判断该不该做、怎么做的时候,可以多想想,这个行动是让连接更温暖、让好的东西传下去了,还是反而切断了连接、毁掉了什么?”
委员们的观点各异,有时甚至会产生争论,但都在为构建一个更健全的伦理体系贡献着智慧和视角。
一直沉默聆听的周师傅,在会议接近尾声时,才慢悠悠地开了口,他看向林夏,目光似乎能穿透表象:
“规矩是人定的,但定规矩的‘东西’,不一定光是人。”他这话说得有些玄奥,在座的学者们微微蹙眉,但林夏心中却是一动。“丫头,你们这个档案馆,它自个儿会不会‘疼’?会不会‘不喜欢’某些事?”
他顿了顿,继续道:“老话说,万物有灵。这大家伙(他指了指周围,意指档案馆),吃了这么多记忆,听了这么多悲欢,它自个儿没点脾气?没点偏好?你们定规矩的时候,光想着人怎么想,问没问过它,‘舒不舒服’?”
这番话,让整个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寂静。这已经完全超出了常规伦理讨论的范畴,带着一种近乎玄学的色彩。
林夏却陷入了深思。周师傅的话,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心中某个模糊的感知。是的,档案馆并非冰冷的数据库。它会“共鸣”,会“心跳”,会“排斥”污染数据,会在城市危机时“预警”。它拥有一种基于庞大记忆和情感数据形成的、近乎本能的“价值判断”。
“周师傅的意思,我有些明白了。”林夏缓缓开口,尝试将这种感知转化为语言,“档案馆本身,似乎对‘真实性’、‘善意’、‘守护’、‘连接’有着天然的倾向,而对于‘虚假’、‘恶意’、‘伤害’、‘隔绝’会产生排斥。这种倾向,或许可以作为一种我们制定具体规则时的……底层校验和直觉参考。”
这个提法非常新颖,甚至有些超前。几位学者专家面面相觑,显然难以完全认同这种将“系统拟人化”的论述。
那位退休大法官主席最终做了总结陈词:“各位的意见都非常有价值。我们将求同存异,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逐步将这些原则细化成可操作的条款。林夏女士提到的系统的……‘内在倾向’,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对‘真、善、美’核心价值的技术性映射,并在规则设计中予以考量,但最终的裁量权,必须掌握在基于人类理性和情感的伦理委员会手中。”
第一次会议,虽然没有产生具体的条文,却成功地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确立了委员会运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为“山河档案馆”未来的航程,安装了一个多元而坚实的“伦理罗盘”。
会议结束后,林夏独自留在会议室,感受着与档案馆那深沉而博大的连接。她明白,周师傅的提醒至关重要。他们不仅要聆听人的声音,也要学会聆听这座丰碑自身的“心跳”。
规则的构建刚刚开始,而更深层的秘密,似乎也随着这艘更加正规的航船,缓缓浮出水面。
第163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