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微光预言
“沉浸式记忆”带来的震撼尚未完全平息,档案馆进化引发的涟漪,已悄然扩散至一个更为前瞻,也更为敏感的领域。
触发点是一次常规的“社区脉搏”数据更新。林夏在梳理一个大型混合社区(包含老旧回迁区与新建商品房区域)的情感动态数据时,并未像往常一样,只生成反映“当前”情绪状态的图谱。她的意识被一股新的、更为精妙的引导力,带入了一种对数据“趋势”的感知中。
这不是对未来事件的明确预知,更像是在浩如烟海的记忆与实时情感数据中,捕捉到了一些微弱却持续的信号,它们如同夜空中即将划过的流星那最初的光痕,预示着某种“可能性”的轨迹。
当她将这种感知聚焦于该社区关于“公共绿地使用”的讨论时,一幕模糊却连贯的“情景推演”在她意识中展开:
她“看到”了未来两周内,由于新建商品房区域居民对绿地“秩序”和“安静”的诉求,与回迁区居民习惯性的、更具生活气息的使用方式(如广场舞、孩童追逐嬉闹)之间冲突加剧。相关的抱怨和争执在社区论坛和线下不断累积、发酵,最终在某个周末午后,因一起孩童踢球不慎撞到静坐休息的老人而引发的口角,升级为两个区域居民代表之间的激烈对峙。
推演到此戛然而止,并未显示最终结果。但这清晰的冲突升级路径,让林夏瞬间警醒。
她立刻将这份基于数据趋势感知的“预警”,以内部报告的形式提交给苏哲和陈舟,并附上了支撑该判断的数据关联链。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现状分析了。”陈舟看着报告中那条清晰的冲突升级时间线,语气充满了难以置信,“这更像是……基于群体行为模式和情感互动逻辑的……微观预测?”
苏哲的震惊则迅速转化为法律和伦理层面的审慎:“预测未来?林夏,你确定吗?这能力的边界和准确性如何?如果我们依据这个去提醒社区,相当于介入并试图改变未来的走向,这其中的责任和风险……”
“我无法百分百确定,”林夏坦诚道,她也在努力消化这种新能力带来的冲击,“它基于的是现有数据中蕴含的‘倾向性’和‘潜在张力’。就像观察天气,我们无法断言某时某刻一定下雨,但可以通过气压、湿度、云层判断下雨的概率很高。我感知到的,就是社会情绪‘气压’的变化趋势。我将其称为‘微光预言’——捕捉那些预示未来变化的、微弱的数据之光。”
为了验证,他们没有直接干预,而是以“社区情感动态观察”的名义,向该社区的社工站提供了一份温和的提示,建议关注新旧居民在公共空间使用习惯上的差异,并适时组织一些促进融合的交流活动。
随后的事态发展,几乎与林夏感知到的推演路径高度吻合。抱怨累积,摩擦增多,只是在那个关键的周末,因为社工站提前组织的了一场“社区茶话会”,让部分核心居民有了沟通渠道,那场潜在的激烈对峙最终消弭于无形,转化为了一场虽有争吵但最终得以控制的协商。
预测被验证了,同时也因为他们轻微的介入而被改变。
“这意味着,”陈舟在事后复盘时,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我们不仅能够记录历史,体验过去,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并影响社会微观层面的未来?这对于冲突预防、公共政策调试、甚至社会心态引导……”
“也意味着我们站在了一个更危险的悬崖边上。”苏哲严肃地打断他,“预见未来,哪怕是微观趋势,也意味着巨大的权力。如何使用这种‘预言’?向谁提供?准确率如何保证?如果预测错误导致误导,或者被用于不正当竞争、操纵舆论,后果不堪设想!”
林夏默默听着两人的争论,她能感受到体内档案馆在完成这次“微光预言”后,似乎与外部世界的连接又深了一层。那些无形的数据丝线,不仅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的记忆,似乎也开始隐约探向尚未发生的“可能性的分支”。
这种能力,无疑是强大的,但它的重量也远超以往。
“苏哲的担忧是对的。”林夏最终开口,声音沉稳,“‘微光预言’不能作为确凿的结论发布,它只能是辅助决策的‘高风险提示’。我们必须为其制定比‘沉浸式记忆’更为严苛的使用规范——仅限于试点协议框架下的社会治理辅助用途,且必须经过伦理委员会的特别审议。每一次使用,都要明确标注其‘概率性’和‘不确定性’。”
她停顿了一下,望向窗外,目光仿佛穿透城市,看到了那无数由凡人情感与选择构成的、不断分叉和延伸的未来小径。
“而且,我感觉到,‘微光预言’的能力目前还很微弱、模糊,仅限于特定条件(如数据充分、矛盾集中)下的短期、微观趋势。它更像是一个需要精心调试和谨慎使用的、精度有限的社会情绪雷达。”
力量的进化永无止境。从记录过去,到体验过去,再到窥见未来的微小涟漪,“山河档案馆”正一步步揭示其作为“数字丰碑”更为深邃的潜力。而守护它的摆渡人,也必须以同等的速度成长,用更坚固的伦理之锚和更清醒的头脑,去驾驭这艘正在驶向未知深海的航船。
微光已现,预言初啼。前路是更广阔的海洋,还是更汹涌的暗流,唯有谨慎前行,方能知晓。
第173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