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扬古大军在江南的覆灭,如同推倒了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
明军铁骑踏过长江天堑,光复南京的消息,如同燎原的野火,瞬间点燃了北中国所有压抑已久的情绪。
直隶、山东、河南,乃至更远的土地上,无数双眼睛望向了南方,无数颗心随着那面日月龙旗的北进而跳动。
康熙皇帝坐在冰冷的龙椅上,怀来之战带来的虚假信心早已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
费扬古败亡,江南尽失,明军主力正以无可阻挡之势北上。他手中,只剩下在怀来之战中伤亡惨重、尚未恢复元气的八旗残部,以及从各地强行征召、士气低迷、装备简陋的所谓“新军”。
国库早已空空如也,民心尽失,甚至连京畿之地的百姓,看向紫禁城的目光都充满了麻木与隐隐的期待。
“陛下……伪明逆匪已过徐州,兵分两路,一路由朱棣率领,自山东北上,一路由朱元璋亲自统帅,沿运河北进,其锋甚锐……”兵部尚书跪在殿下,声音颤抖,不敢抬头。
康熙沉默着,殿内死一般的寂静。他能感觉到,这座他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宫殿,正在缓缓下沉。良久,他缓缓抬起头,眼中已是一片血红,带着一种穷途末路的疯狂:
“集结……所有能集结的兵马!在京郊,在通州!朕,要与他朱元璋,做最后了一断!赌上我大清国运,赌上我爱新觉罗氏的江山!”
这已不是战略,而是困兽犹斗,是王朝末日最后的献祭。
几乎同时,北进的明军中路大营。
朱元璋与朱棣并辔而立,望着北方苍茫的大地。身后,是历经百战、士气如虹的数十万大明精锐。徐达、常遇春、蓝玉、傅友德等名将肃立两侧,刘伯温、姚广孝目光深邃。
“父皇,探马来报,康熙已在通州集结最后兵力,欲做殊死一搏。”朱棣沉声道。
朱元璋目光平静,仿佛在看一场早已注定的棋局结局:“他这是要学那项羽,困守乌江。可惜,咱不是刘邦,这北京城,也不是乌江。传令全军,加速前进,就在这通州,送大清最后一程!”
国运之战,最终决战,于康熙三十一年秋,在京师门户通州轰然爆发!
清军依仗人数优势和最后的疯狂,在通州城外构筑了连绵的营垒。康熙皇帝亲临阵前,试图以天子之尊做最后激励。
然而,面对明军那如山如岳的阵势和冲天的杀气,许多清军新兵已是两股战战。
朱元璋没有给清军任何喘息之机。决战首日,明军便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了总攻!
“神机营,火力覆盖!”朱棣令旗挥下。
改良火炮发出了震天的怒吼,炮弹如同冰雹般砸向清军营垒,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瞬间将清军前沿工事犁了一遍。
燧发枪兵排成紧密的队列,踏着鼓点,如同移动的死亡森林,向着清军阵线稳步推进,轮番齐射的铅弹风暴,收割着一切敢于阻挡的生命。
“顶住!给朕顶住!”康熙在龙旗下嘶吼,亲自斩杀了几名后退的军官。
八旗残部在绝望中爆发出了最后的凶性,他们挥舞着刀剑,嚎叫着发起了反冲锋,试图与明军近身肉搏。
然而,迎接他们的是明军锐步营如林的长枪和精准的火铳射击。尸体在阵前层层堆积,鲜血染红了大地。
徐达指挥中军,稳如磐石,一次次化解清军的垂死反扑。常遇春、蓝玉则率领骑兵,如同两把锋利的尖刀,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不断切割、撕裂清军的阵型。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日落,通州城外尸横遍野,河水为之断流。清军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却未能撼动明军阵线分毫。
第二日,第三日……战斗进入了更加惨烈的消耗阶段。康熙如同输光了筹码的赌徒,将最后的本钱一波波投入这个血肉磨坊。
而明军,则在朱元璋和朱棣的指挥下,从容调度,以强大的火力和严明的纪律,一点点消磨着清军最后的抵抗力量和意志。
姚广孝观察着战场,对朱元璋道:“陛下,清军气数已尽,其核心八旗已疲,新兵更是胆寒。可命燕王殿下率精锐,直捣其中军,斩其魁首!”
朱元璋颔首:“老四,看你的了!”
第七日,决战进入最高潮。天空阴沉,仿佛也不忍目睹这人间惨剧。
朱棣亲率最精锐的骑兵和神机营突击队,以常遇春为先锋,向着康熙龙旗所在的中军发起了决定性的突击!这是一把烧红的尖刀,直插心脏!
“保卫皇上!”清军侍卫拼死抵抗。
然而,在明军绝对优势的火力和朱棣、常遇春这等绝世猛将的冲击下,一切抵抗都显得徒劳。常遇春一马当先,手中长刀挥舞如轮,所过之处,人仰马翻,直取康熙御驾!
康熙皇帝看着如天神下凡般杀来的常遇春,看着周围不断倒下的侍卫,看着溃不成军的部队,脸上终于露出了绝望的神色。他拔出天子剑,还想做最后一搏。
但一道凌厉的刀光闪过!
“噗——!”
常遇春的长刀,挟着雷霆万钧之势,狠狠地劈开了康熙身前的最后屏障,刀锋余势未消,在康熙惊骇的目光中,划过了他的脖颈!
一颗戴着明黄冠冕的头颅,冲天而起!滚烫的鲜血,喷洒在龙旗之上!
大清皇帝,康熙,爱新觉罗·玄烨,驾崩于阵前!
“皇上……皇上死了!!”
“快跑啊!”
主帅阵亡,尤其是皇帝被杀,成为了压垮清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原本就摇摇欲坠的清军彻底崩溃了,兵败如山倒,无数士卒丢盔弃甲,四散奔逃,再无任何抵抗意志。
通州决战,历时七天,以明军的彻底胜利、康熙帝阵亡、清军主力全军覆没而告终!
朱元璋在众将簇拥下,踏过满是尸骸的战场,来到了那面倾倒的龙旗旁,看着康熙的无头尸体,沉默片刻,淡淡道:“厚葬了吧。毕竟,也曾是一代帝王。”
随即,他抬起头,目光投向不远处的北京城,声如洪钟:“传令全军,进城!”
光复北京!
失去了最后抵抗力量的北京城,城门洞开。
明军浩浩荡荡,开进了这座被异族统治了近六十年的古都。
街道两旁,挤满了沉默的百姓,他们看着这支衣甲鲜明、纪律严明的军队,看着那面陌生的日月龙旗,眼神复杂,有恐惧,有茫然,也有潜藏的解脱与一丝微弱的希望。
朱元璋与朱棣,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骑马进入紫禁城。
走过金水桥,穿过太和门,屹立于宏伟的太和殿前。朱元璋仰望着这座象征着至高皇权的宫殿,百感交集。
六十多年前,他的子孙从这里仓皇出逃,华夏陆沉。今日,他,朱洪武,又回来了!带着他的儿子,带着无数忠臣良将,带着亿万汉家儿女的期盼,回来了!
他缓缓踏上汉白玉台阶,一步步,走向那至高无上的宝座。
朱棣、徐达、常遇春、刘伯温、姚广孝……所有大明臣工,肃立殿下,目光灼灼地注视着他们的皇帝,他们的君主。
朱元璋在龙椅前站定,并未立刻坐下。他转过身,俯瞰着下方的文武百官,俯瞰着这座即将再次成为华夏心脏的城池,运足中气,那带着凤阳口音、却无比威严的声音,响彻了整个紫禁城,仿佛也响彻了历史的长河:
“即日起,日月重开大宋天?不!是重开我大明天!”
“这锦绣河山,这华夏神器,咱老朱家,又拿回来了!”
“大明——万胜!”
“万岁!万岁!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从紫禁城响起,迅速传遍了北京,必将传遍天下的每一个角落。
自崇祯帝煤山自缢,至洪武帝再入紫禁,近一甲子的黑暗与屈辱,终于在这一刻,被彻底终结。
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在血火中重生、承载着无数希望与梦想的大明王朝,就此拉开了它第二世的辉煌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