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新野的新政推行已近半载。这半年里,这座小城仿佛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
以往荒芜的田埂边,新修的水渠潺潺流淌,滋润着明显比周边郡县更加茂盛的禾稼。
匠作区内,叮当之声不绝于耳,改良后的农具、更加锋利的兵刃正源源不断产出。
市集上,虽因封锁物资不算丰富,但交易有序,价格平稳,往来百姓脸上少见菜色,反而多了一份忙碌带来的充实感。
然而,表面的繁荣之下,危机始终如影随形。
蔡瑁的封锁政策愈发严苛,不仅军械铁器,连粮食、布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输入也变得极其困难。
新野的府库,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耗。
这一日,左将军府内,气氛凝重。
刘备看着诸葛亮呈上的钱粮报表,眉头紧锁:“孔明,库存粮秣,仅够支撑一月之用。若再无补给,军心民心恐将动摇。”
张飞忍不住嚷道:“大哥!那蔡瑁老儿欺人太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让俺老张带兵去抢他娘的!”
关羽虽未说话,但抚髯的手也微微用力,显然心中亦不平静。
“翼德将军稍安勿躁。”诸葛亮羽扇轻摇,神色依旧从容,“强攻乃下策,正中蔡瑁下怀。彼欲困死我军,我等便偏要在这困局中,寻出一条生路来。”
林凡接口道:“主公,封锁虽带来困厄,却也逼得我们不得不自力更生。这半年来,新野粮食产量增加三成,匠作自给率提升五成,已非吴下阿蒙。如今所缺者,一是打通对外渠道,二是解决盐铁专营之困。”
“林军师有何妙计?”刘备连忙问道。
林凡微微一笑,看向诸葛亮:“此事,还需孔明兄与我,一同演一场戏给我们的‘邻居’看看。”
三日后,新野城传出消息,因物资匮乏,左将军刘备忧劳成疾,卧床不起,军政事务暂由二位军师代理。
同时,新野派出一支精干商队,由赵云亲自率领,伪装成普通行商,试图绕道江夏,寻求与江东进行贸易的可能。
这消息自然很快传到了襄阳蔡瑁耳中。
“哈哈哈!刘备病倒?真是天助我也!”蔡瑁大喜过望,“传令下去,加强巡查,务必截住赵云的商队!我要让刘备一粒江东的米都得不到!”
他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拦截赵云和看住“病重”的刘备上,却忽略了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变化。
在新野与南阳交界的一些偏远村落,悄然出现了一些货郎。
他们不仅售卖针头线脑,更以略高于官价的价格,悄悄收购村民手中的余粮、草药,并用一种品质极佳、价格却相对公道的“私盐”进行交换。
这些货郎行事谨慎,路线飘忽,背后隐隐有新野军方的影子。
这正是林凡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的雏形,通过控制乡村资源,一定程度上绕开了蔡瑁对主要城镇的封锁。
与此同时,林凡亲自深入匠作区,与几位老铁匠闭门钻研数日。
他并未拿出超越时代的技术,而是凭借《万神经》中对物质结构的理解,优化了现有的炒钢法和淬火工艺。
不久,新野自产的第一批“新野铁”出炉,其韧性与强度,竟隐隐超过了荆州官制的军械!
虽然产量极低,但意义非凡,它意味着新野在最重要的军备物资上,开始拥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
盐铁问题得到初步缓解,粮食危机却依然严峻。就在此时,诸葛亮布局的另一枚棋子开始发挥作用。
被蔡瑁排挤、一直郁郁不得志的荆州治中邓羲,因钦佩刘备仁德与新野气象,暗中利用自己的职权和人脉,巧妙地将一批本应运往襄阳的官粮,“延误”在了靠近新野的博望坡旧营寨附近。
早已接到密令的关羽,迅速出兵,以“剿匪清路”为名,不动声色地将这批足以解燃眉之急的粮草运回了新野。
当蔡瑁发现粮草“被劫”,暴跳如雷,却查无实据,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
而赵云率领的商队,虽在边境与蔡瑁的巡逻队发生了数次小规模冲突,但凭借其超凡的武勇与机变,成功摆脱纠缠,抵达江夏,并与江东方面建立了初步的联系,带回了部分急需的物资和江东孙权势力愿意接触的善意。
至此,新野在诸葛亮与林凡一文一武、一明一暗的配合下,不仅初步顶住了蔡瑁的封锁,更在悄无声息中壮大了自身,打通了对外联系的渠道。
刘备的“病”也适时痊愈,新野军民士气大振。
左将军府内,刘备握着诸葛亮和林凡的手,感慨万千:“若非两位军师,备几无立锥之地矣!”
诸葛亮谦逊道:“此乃主公洪福,将士用命。”
林凡则望向南方,目光深邃:“主公,困局已破,根基初稳。接下来,该让整个荆州都看看,谁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希望所在了。刘景升的病,怕是也拖不了多久了……”
一股更大的风暴,正在荆襄上空缓缓凝聚。新野这颗钉子,已然深深扎下,即将撬动整个天下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