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捷报如同最后一块拼图,为季汉“复兴”盛世的宏图画卷填上了最雄浑壮丽的一笔。
四夷宾服,海内承平,府库充盈,百姓安乐。
自黄巾乱起,纷扰近百年的华夏大地,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宁与繁荣。
长安城内,朱雀大街拓宽重修,可容十二驾马车并行,两旁商铺林立,人流如织,各色商品琳琅满目,甚至可见西域胡商、南洋海客的身影。
官学、私塾遍布州县,朗朗读书声中,偶尔还夹杂着对《基础炼气诀》的探讨。天工院研发的“流光舟”定期往返于黄河、长江,加快了物资流通与信息传递。
田间地头,老农也能指着官家指导修建的“小云雨阵”桩基,自豪地说上几句门道。
帝国的心脏——未央宫,更是气象万千。
每日朝会,文臣武将济济一堂,所议者,已非兵戈战事,而是如何兴修水利、鼓励工商、修订律法、教化万民。
复兴帝刘备端坐龙椅,看着殿下英才辈出,政通人和,心中充满了作为一代中兴之主的豪情与欣慰。
这一日,大朝会。文正王诸葛亮出列,手持玉笏,声音清越而庄重:“陛下!自陛下承继大统,改元复兴以来,上承天运,下顺民心,文治武功,远迈前古。今四海归一,八荒宾服,百姓安居乐业,盛世之象已显。臣等恳请陛下,循古制,登临泰山,封禅天地,告成功于昊天上帝,以彰我大汉赫赫天威,以定万世不朽之基业!”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齐声附和:“臣等附议!请陛下封禅泰山,告成功于天!”
封禅泰山,乃是古代帝王功成名就、天下太平之时,祭祀天地、宣示正统的最高仪式。
自光武帝后,已许久未有帝王有此资格与气魄。
刘备闻言,亦是心潮澎湃,他看向身旁的护国圣师林凡。
林凡微微颔首,面带祥和笑意:“陛下,孔明兄与诸位大臣所言极是。如今天下归心,气运昌隆,正是封禅告天,稳固国本之时。此乃顺应天命之举。”
见林凡也赞同,刘备不再犹豫,朗声道:“准奏!着文正王诸葛亮、护国圣师林凡,总揽封禅事宜,礼部、工部及沿途州郡全力配合,择吉日,朕当亲往泰山!”
圣旨一下,举国动员。
这不仅是帝王的荣耀,更是整个帝国的盛典。
通往泰山的驰道被修缮一新,沿途行宫驿站准备就绪。
长安至泰山的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皆是各地前往观礼的官员、耆老、以及受到嘉奖的杰出士农工商代表。
吉日选定,在复兴二年的初秋。
这一日,泰山脚下,万籁俱寂,唯有山风拂过松柏的涛声。
自山脚至山顶,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精锐的羽林卫与身着符文轻甲的“天枢营”道兵肃然而立,气势森严。
山腰处,早已筑起高大的祭天坛与祀地坛。坛体以汉白玉垒砌,上刻日月星辰、山川社稷之象,周围旌旗招展,仪仗煊赫。
黎明时分,旭日东升,金光万道。复兴帝刘备身着玄衣纁裳十二章纹冕服,头戴十二旒冠冕,在文武百官、四方使节、万民代表的注视下,缓步登上祭天坛。
诸葛亮与林凡,一左一右,紧随其后。诸葛亮手持祷文,林凡则空手而行,气度超然。
祭坛之上,早已陈列着太牢(牛、羊、猪三牲俱全)等祭品,香烟缭绕,庄严肃穆。
刘备于坛中心站定,面向东方,深吸一口气,声如洪钟,开始诵读由诸葛亮亲自撰写的封禅祷文:
“维复兴二年,岁次壬寅,季汉皇帝备,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备以渺渺之身,承高祖、世祖之遗烈……赖文武之力,圣师之佑,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今四海砥定,黎庶安康,皆赖上天眷顾,祖宗庇佑……备不敢忘厥德,惟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佑我大汉,江山永固……”
祷文情真意切,回顾创业艰难,彰显盛世气象,祈求国运绵长。
随着刘备的诵读,天空中祥云汇聚,隐隐有仙乐缥缈,仿佛天地都在回应这位中兴之主的心声。
祷文毕,刘备率群臣三跪九叩。
随后,仪式转向祀地坛。流程类似,祭祀后土皇只,感恩大地厚德,承载万物。
当最后的叩拜完成,骤然间,天地异象再生!
只见泰山之巅,云开雾散,一道粗大的七彩祥光自九天垂落,笼罩整个祭坛区域!
祥光之中,仿佛有金龙盘旋,凤凰和鸣!
与此同时,帝国各处主要龙脉节点,如长安、洛阳、成都等地,皆有龙吟隐隐,灵气勃发,与泰山祥光遥相呼应!
“天降祥瑞!佑我大汉!”
“陛下万岁!季汉万岁!”
山下观礼的万千民众见到如此神迹,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跪地高呼,声浪震天动地!
林凡立于祀地坛旁,感受着那磅礴的祥瑞之气与沸腾的国运,知道此举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次成功的 “天人交感” ,极大地巩固了季汉的统治根基与气运。
刘备在祥光沐浴中,缓缓起身,接受万民朝拜。他看向身旁的诸葛亮与林凡,三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充满了开创盛世的豪迈与继续前行的坚定。
泰山封禅,大礼已成!
自此,“复兴”盛世拥有了无可争议的天命背书。
季汉王朝的统治,在精神与物质层面都达到了空前稳固。
一个以长安为中心,辐射四海,融合了古老文明与新兴道法,文治武功皆臻极致的庞大帝国,正式宣告了它的鼎盛与辉煌。
历史的篇章,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个由刘备、诸葛亮、林凡共同开创的传奇时代,将永远铭刻在华夏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