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汉营方向有异动!\"
天刚破晓,东海巡防队前哨的了望塔上,哨兵急促的呼喊打破了清晨的宁静。韩信快步走出军帐,接过递来的远镜。
只见对岸汉军大营内人影攒动,隐约传来兵器碰撞和呐喊声。营门处的守卫不见了踪影,几处营帐冒着黑烟,混乱正在蔓延。
\"终于开始了。\"韩信放下远镜,语气平静得仿佛在说一件预料之中的事。
副将紧张地握紧剑柄:\"将军,我们要不要趁机...\"
\"按原计划行事。\"韩信打断他,\"记住,我们不是去打仗,是去接收。\"
与此同时,汉军大营内已乱作一团。
\"凭什么我们的粮食里全是沙子!\"
中郎将陈武一把掀翻面前的饭桶,掺杂着沙砾的粟米洒了一地。他怒视着负责分发军粮的军官,双目赤红。
那军官不屑地撇嘴:\"有的吃就不错了!现在粮食紧缺,掺点沙子怎么了?\"
\"放屁!\"陈武猛地拔出佩剑,\"我亲眼看见你们把好粮都运到后营去了!\"
争吵声引来了更多士兵。他们围拢过来,看着地上掺沙的粮食,个个面露愤慨。
\"昨天我弟弟渡河去了东海,人家分的是白米!\"
\"我家婆娘前天也过去了,说是在楚地分到了水浇田...\"
\"我们在这里吃沙,家人在对面过好日子...\"
怨气在人群中蔓延,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
\"都在闹什么!\"
周勃带着亲兵快步走来,铠甲铿锵作响。他扫了一眼混乱的场面,目光落在持剑的陈武身上。
\"陈武,你要造反吗?\"
\"末将只想讨个公道!\"陈武毫不退缩,\"将士们在前线卖命,连口干净粮食都吃不上!\"
周勃冷笑:\"扰乱军心,其罪当诛!来人,把陈武拿下!\"
亲兵应声上前,却被其他士兵挡住。
\"将军!\"一个老兵跪倒在地,\"陈将军说得没错啊!咱们的粮草确实被克扣了...\"
\"放肆!\"周勃暴怒,\"谁敢再言,与陈武同罪!\"
就在这时,一个浑身湿透的士兵踉跄跑来,哭喊着:\"将军!我娘...我娘昨夜渡河去东海,今早捎信来说,他们真的分到田了!还吃了顿饱饭!\"
这句话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士兵们彻底沸腾了。
\"我们不干了!去东海!\"
\"凭什么让我们在这里等死!\"
\"反了!反了!\"
周勃脸色剧变,拔剑大喝:\"谁敢叛乱,格杀勿论!\"
但这一次,没有人后退。陈武举起佩剑,高呼:\"弟兄们,与其在这里饿死,不如去东海寻条活路!\"
\"活路!活路!\"呐喊声响彻大营。
对岸,韩信冷静地观察着局势。
\"第一队,去接收投诚的士兵和流民。
第二队,抢修渡桥。
第三队,准备粥棚。\"
命令简洁明了。巡防队迅速行动起来,在边界线上架起数十口大锅,米香随风飘向对岸。
副将忍不住问道:\"将军,万一这是周勃的诈降之计...\"
韩信摇头:\"你看他们的眼神。饥饿和绝望是装不出来的。\"
确实,从汉营冲出的士兵们,虽然还握着兵器,但眼中没有杀气,只有对生存的渴望。他们扔下武器,踉跄着跑向界河,有些人甚至等不及渡桥修好,直接跳进河中泅渡。
\"不要急!都有饭吃!\"东海士兵在岸边维持秩序,\"排好队,先登记!\"
陈武是最后一个过河的。他亲手扶着几个受伤的士兵登上渡桥,这才转身面对追来的周勃。
\"陈武!你这个叛徒!\"周勃在马上怒吼,\"本将待你不薄!\"
\"待我不薄?\"陈武笑了,笑声中带着凄凉,\"去年冬天,你克扣冬衣,我麾下十三个弟兄活活冻死!这就是你说的不薄?\"
周勃脸色一白:\"你...你胡说什么!\"
\"我有账本!\"陈武从怀中掏出一卷竹简,\"每一笔克扣,每一次贪墨,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下连周勃身边的亲兵都动摇了。他们面面相觑,手中的兵器不自觉地垂下。
\"你们...你们也要造反吗?\"周勃环视四周,声音开始发抖。
一个亲兵突然扔下长枪:\"将军,对不住了...我爹娘也在东海...\"
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接二连三的兵器落地声响起。转眼间,周勃身边只剩下寥寥数人。
\"好...好...\"周勃惨笑一声,突然调转马头,\"我们走!\"
然而就在他策马狂奔时,路旁的流民中突然飞出一块石头,精准地砸在他的头盔上。
\"砰\"的一声,周勃应声落马,头盔滚出老远。亲兵们慌忙将他扶起,仓皇逃向关中方向。
东海岸边,粥棚前已经排起了长队。
陈武走到登记处,看着名册上\"自愿归附者,可携家属入楚地授田,既往不咎\"的条款,沉默良久。
\"陈将军,\"负责登记的文吏客气地问,\"您要签字吗?\"
陈武深吸一口气,接过笔,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在他身后,成千上万的士兵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韩信漫步在归附的士兵中间,不时停下脚步查看情况。当他看到几个年幼的孩子捧着热粥狼吞虎咽时,眼中闪过一丝柔和。
\"将军,\"副将快步走来,\"降兵已经超过五千人,是否要分营看管?\"
韩信摇头:\"不必。让他们和家人团聚,该治伤的治伤,该吃饭的吃饭。\"
\"可是...\"
\"你看他们的眼神,\"韩信指着那些正在安顿的士兵,\"当一个人找到了归宿,就不会再想着背叛。\"
三日后,战报送达东海城。
萧何捧着奏疏,快步走进议事堂:\"主公,边界大捷。周勃溃逃,汉军五千余人归附。\"
赵政接过战报,仔细阅读。当看到韩信描述接收流民和降兵的细节时,他微微颔首。
\"韩信请示,是否要追击周勃残部?\"
赵政提笔,在奏疏上批复:\"勿追溃兵,先安流民。楚地粮仓可调三成粮支援边界。\"
他将批阅好的奏疏递给萧何:\"你看,民心这道堤,一旦决了,便再也堵不住了。\"
萧何深以为然:\"周勃败不在兵,在失民心。\"
就在这时,一名墨影卫悄无声息地出现,呈上一份密报。
赵政展开一看,眉梢微挑:\"刘邦急火攻心,昏迷不醒。\"
萧何抚须叹息:\"汉地这艘破船,快要沉了。\"
赵政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那株开得正盛的\"火种\"。
\"堵不如疏。\"他轻声道,\"这天下大势,终究要顺着民心而流。\"
窗外,晴空万里。而在遥远的关中,阴云正在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