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那些曾经握惯了弯刀的手,如今握着锄头,是什么感觉?\"
万民宫内,赵政将一份北境送来的屯田区简报轻轻放下,目光中带着几分玩味。简报上详细记录了\"汉匈屯田区\"首季的耕作情况,字里行间透着令人欣喜的进展,却也隐含着些许亟待解决的问题。
侍立一旁的萧何执礼回道:\"陛下,据龙都尉回报,多数匈奴降兵已渐适应农耕,只是......仍有部分人对着秧苗发愁,说是比驯服野马还难。\"
\"比驯马还难?\"赵政轻笑一声,指尖在案几上轻轻敲击,\"那就给他们配一匹'铁马'。传令工部,按北境土质和匈奴人的使用习惯,特制一批轻便农具。告诉宋礼,这'铁马'要是比真马还难驾驭,朕唯他是问。\"
他顿了顿,拿起另一份来自江南郡的奏报,眉头微蹙:\"倒是这些地方官吏,推行新政时总想着一步到位,连议事会的意见都懒得征询。萧卿,你说这是勤政,还是怠政?\"
萧何沉吟道:\"或许是过于急切想要做出政绩......\"
\"急切?\"赵政冷哼一声,\"秦亡之鉴犹在眼前,重蹈覆辙才是最大的怠政。传朕旨意:即日起,修订《行政执行细则》,凡事关民生的政令,必须经议事会审议通过方可施行。监察院每季度需向议事院提交监督报告,明法堂对重要政令拥有审核权。\"
这一连串的指令,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迅速在整个朝堂体系内激起涟漪。
北境,新开辟的\"汉匈屯田区\"。
春风拂过刚刚翻新的土地,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清新气息。龙且挽着裤腿,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这幅奇特的景象:曾经在战场上厮杀的汉匈将士,此刻正并肩在田间劳作。
\"都尉,您看这个!\"王铁柱兴冲冲地跑来,手里拿着一把特制的曲辕犁,\"工部新送来的'轻便犁',比之前的轻了十斤,犁辕也短了半尺!\"
龙且接过试了试,满意地点头:\"这个重量,匈奴兄弟应该能使得顺手。\"
不远处,一个名叫巴图的匈奴汉子正对着一把传统曲辕犁发愁。他学着中原老农的样子用力往下压,结果犁铧深深嵌进土里,任凭他怎么使劲都拔不出来。
\"使蛮力可不行。\"龙且笑着走过去,单手握住犁柄,巧劲一抖,犁铧应声而出,\"这犁跟你们的马刀不一样,马刀要的是劈砍的猛劲,这犁要的是顺滑的巧劲。\"
巴图挠着头,不好意思地笑道:\"都尉,我还是觉得放羊容易些。\"
\"放羊也行啊。\"龙且指着远处的坡地,\"看到那片草场没?以后你就负责在那里放牧。但是有个条件——得帮老农看好牛羊,不能糟蹋了庄稼。\"
\"这个我在行!\"巴图眼睛一亮,\"我放牧二十年,从没让牲口跑丢过!\"
\"那就说定了。\"龙且拍拍他的肩,\"做得好,月底多给你半斗粟米。\"
这时,一个中原老农拿着本小册子急匆匆走来:\"都尉,这书上说的'除草',怎么印成'杀猪'了?匈奴兄弟都在问要不要准备杀猪刀呢!\"
龙且接过一看,顿时笑出声来。原来工部印制的双语《农耕技术手册》出了纰漏,把匈奴语的\"除草\"误印成了\"杀猪\"。
\"准是那帮工匠跟樊哙待久了,满脑子都是杀猪!\"龙且大笑着吩咐,\"快去信工部,让他们赶紧更正。在这之前,先让识字的兵士口头解释清楚。\"
这个小插曲反而拉近了汉匈兵士的距离,田埂上响起阵阵笑声。
与此同时,兴洛城内正在举行每月一次的\"民生服务日\"。
樊哙带着民兵在城西空地上支起帐篷,帮助百姓修缮农具、解答新政疑问。最热闹的要数场地中央的\"农耕比赛\"。
\"下一组,老张头对巴特尔!\"樊哙洪亮的嗓门传遍全场。
一个精瘦的中原老农和一个魁梧的匈奴降兵同时走到田埂前。随着樊哙一声令下,两人熟练地操作起曲辕犁。老张头动作灵巧,巴特尔力大沉稳,竟是不分上下。
最终老张头以微弱优势胜出。樊哙笑着递过奖品——一把工部特制的轻便锄头:\"老张头宝刀未老啊!\"
巴特尔虽然输了,却心服口服:\"张老哥,你这手艺,比我驯马还厉害!\"
\"想学吗?\"老张头豪爽地拍拍他的肩,\"明天来我地里,我教你!\"
这时,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挤到樊哙身边,眼巴巴地看着弓箭比赛场地:\"樊叔叔,我也想射箭......\"
樊哙低头一看,乐了。他一把抱起男孩,帮他拉开弓弦。可惜男孩力气太小,箭矢只飞出去几步远就栽在地上。
围观的百姓发出善意的笑声。樊哙却认真地对男孩说:\"小子,有志气!等你再长大点,叔叔教你骑射,保证比匈奴射手还厉害!\"
男孩用力点头,当场就要拜师。这温馨的一幕,被前来暗访的监察院吏员悄悄记录在案。
万民宫内,一场关于权力制衡的讨论正在激烈进行。
\"陛下,新增这三条细则,是否太过约束地方行政?\"一位资历颇老的郡守提出质疑,\"若是事事都要议事会同意,恐怕会延误政令施行。\"
议事院长张苍立即反驳:\"若是连本地百姓都不支持的政策,强行推行才是真正的贻害地方!\"
监察院正周亚夫缓缓起身,将一叠文书放在案上:\"这是半年来各地百姓的投诉记录。其中七成,都是因为地方官吏无视民意、强行推行新政所致。\"
他翻开其中一页:\"比如江南郡强行推广新稻种,导致三千亩良田绝收;又比如河西县强征民夫修渠,引发械斗......这些,都是'勤政'惹的祸!\"
那位郡守顿时语塞。
赵政适时开口:\"诸位可还记得漠南之战?项羽的勇猛,韩信的谋略,缺一不可。治国也是如此,执行需要魄力,决策需要智慧,监督需要严明。三院制衡,不是互相掣肘,而是要让政令更加完善。\"
他目光扫过全场:\"从今日起,吏部开设'协同理政'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一律停职学习。\"
半月后,培训课上的一幕让人印象深刻。
一个年轻县令抱怨:\"若是议事会故意刁难,就是不同意新政怎么办?\"
张良笑着反问:\"那你可曾与他们同吃同住,深入了解过他们的顾虑?\"
见县令语塞,张良耐心解释:\"当年韩信制定战术前,必先深入前线勘察地形。为政也是如此,不到百姓中间去,怎能制定出合乎民情的政策?\"
他环视在场的官员:\"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学学子房先生——带着诚意去沟通,带着问题去求解。若还不行,我陪你们一起去!\"
这番话引得满堂喝彩。曾经对议事制度心存抵触的官员,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执政方式。
秋收时节,北境屯田区传来捷报。
龙且亲自将一份丰收喜报送抵万民宫:\"陛下,汉匈合作耕作的农田,亩产比预期高出两成!巴图放的牛羊,不但没糟蹋庄稼,还帮田地积了肥!\"
赵政仔细翻阅着报表,突然指着其中一项问道:\"这个'插秧比赛'是怎么回事?\"
龙且笑着解释:\"是樊哙想出来的主意。汉匈兵士组队比赛插秧,获胜的队伍奖励羊腿。现在匈奴兄弟插秧的速度,都快赶上老农了!\"
\"好!\"赵政抚掌大笑,\"这才是我想要的'万民之国'。\"
他走到窗边,望着远方金色的稻田,对随行的萧何轻声道:
\"你看,曾经刀兵相见的敌人,如今在同一个田埂上劳作。曾经互不理解的族群,如今为了共同的丰收而喜悦。\"
\"这江山社稷,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疆土,而是让每一寸土地上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萧何深以为然:\"陛下圣明。只是......臣担心各地新政推行仍有阻力。\"
赵政转身,目光坚定:
\"那就一个一个去解决。\"
\"这天下,终究是万民的天下。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对得起这'万民之国'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