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广寒宫”基地的扩建如火如荼,成为了悬于地球门前的坚盾与利剑。然而,地球联盟的战略家们深知,仅靠一道防线远不足以应对深不可测的威胁。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更远方,那颗闪烁着暗红色光芒的星球——火星。这里,将建成太阳系防御体系的第二道核心支柱,以及未来可能进行星际远征的前进跳板。
代号“红岩”的火星基地全面建设计划,在战役结束后的短暂休整期内,被正式提上日程,并赋予了与月球基地同等的最高优先级。
火星的战略价值无可替代:位于地球与小行星带之间,是内太阳系最后的天然屏障。一旦月球防线被突破,火星将成为阻击敌人的第二道铁闸,为地球争取最后的反应时间。
火星及其两颗卫星(火卫一、火卫二)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水冰资源,可以大大缓解地球的后勤压力,实现“前线生产、前线补给”。
其轨道位置更靠近小行星带和外太阳系,未来若地球文明有能力发起反向探索或远征,火星将是理想的集结地和出发港。
在极端情况下,一个高度发达、自给自足的火星基地,可以成为地球文明延续的“诺亚方舟”。
计划中的火星基地,将远超过去作为科研前哨和少量殖民地的规模,它将被建设成一个功能齐全、高度自持的星球级军事-工业复合体。
第一阶段:巩固与扩张现有据点
以战役中受损但根基尚存的“新希望”穹顶城市为核心,进行加固和扩建。同时,在火星全球范围内选址,建立数个新的、功能各异的基地节点:
· “奥林匹斯”指挥中心: 选址于太阳系最高峰奥林匹斯山内部,利用其巨大的火山通道和稳定地质结构,建立堪比月球“广寒宫”深度的地下指挥中枢,作为火星防御的次级大脑,与月球主脑互为备份。
· “水手谷”工业长廊: 沿着巨大的水手峡谷,建立一系列嵌入岩壁的工厂、精炼厂和造船模块。利用峡谷地形提供天然掩护,并便于获取地下矿藏。
· “极地冰冠”资源站: 在火星南北极冰冠建立大型水资源开采、净化和储存基地,并利用其极地环境,布设大型天文观测和深空预警阵列。
第二阶段:构建全球防御与交通网络
· 轨道防御环: 在火星轨道上,复制并强化月球轨道的防御模式,布设“堡垒”平台、“蜂群”巢穴以及密集的“毒蕈”雷区。同时,在火卫一和火卫二上建立武装观测站和导弹基地,将其变为火星的天然“门神”。
· 地表防御矩阵: 在关键基地外围,建立由自动炮塔、导弹阵地、以及融合了当地岩石和沙尘环境的伪装工事组成的防御阵地。借鉴月球经验,尝试在火星全球尺度上,布设一个超大型的、引动火星本身微弱灵脉的“行星护阵”。
· 全球交通网: 建立连接各主要基地的地下高速磁悬浮隧道网络,以及覆盖全球的短距航天飞机航线,确保兵力、物资的快速投送和机动。
第三阶段:生态改造与长期自持
· 大气改造计划: 开始试验性地建设大型温室、藻类培养池,并研究利用修真手段,如大型“聚灵阵”、“生机阵”缓慢改善局部区域环境的可能性,为长期驻扎提供更宜居的环境和部分食物自给能力。
· 星舰造船坞: 在火星轨道或火卫二上,规划建设比月球船坞规模更大、更专业的星际船坞。这里较低的重力和丰富的资源,非常适合建造大型乃至超大型星际舰船,是未来“远征计划”的核心设施。
火星基地的建设,并非月球模式的简单复制。它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针对火星约为地球0.38倍的重力,需要开发新的建筑标准、外骨骼适配模式以及士兵的长期驻守健康保障方案。
火星 全球性的剧烈沙尘暴是巨大威胁。基地设计必须考虑密封性、空气过滤系统以及能源系统的防尘措施。
利用火星丰富的铁氧化物和硅酸盐资源,开发新型的“火星混凝土”和3d打印建造技术,实现基地的快速扩张。
火星相对独立和广阔的环境,是测试一些在地球上不便进行的新武器、新战术、乃至一些更具攻击性的修真阵法或技术的理想场所。
在王也的神念感知中,火星上正在涌动的建设热潮,代表着一种勃勃生机和坚定的求生意志。他能感觉到,随着基地的扩展,一股微弱但持续增长的人道气运和文明之火,正在那颗红色的星球上点燃。
与月球类似,他也在火星的几个关键空间节点和地脉汇聚点,留下了更为凝练的神念印记。这些印记不仅用于预警,似乎还在潜移默化地,以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调和着这颗星球原本荒芜沉寂的“势”,使其更倾向于接纳和滋养这些来自地球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