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链阵”的成功,如同在封闭的房间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地球的科研者们看到了舰队协同作战的璀璨星空。然而,艾琳娜博士和她的团队并未满足于此。在深入研究帝国战舰残骸,特别是解析了其高度智能化的武器系统和部分依赖于生物神经网络的控制单元后,一个更大胆、也更富争议的构想被提上了日程——能否将类似的生物神经网络技术,与地球的舰船操控系统相结合,创造出反应更快、直觉更强、甚至具备某种“成长”潜力的新一代星舰?
这个代号“织梦者”的计划,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对帝国“戈尔贡级”巡洋舰的深入解析。研究人员发现,帝国战舰的某些子系统,尤其是负责复杂环境感知、威胁评估和多目标跟踪的单元,并非完全由传统的计算机芯片控制,而是嵌入了一种高度特化的、类似生物神经组织的处理核心。这种“生物湿件”在处理模糊信息、并行计算和模式识别方面,展现出远超纯电子AI的效率,并且似乎能与帝国的灵能者产生某种低延迟的“意念交互”。
然而,帝国的技术充满了侵略性和不可控的混沌特性,其生物神经网络往往与危险的基因改造和混沌能量纠缠在一起,直接应用风险极高。地球的“织梦者”计划,必须走一条截然不同的、更温和也更符合自身伦理的道路。
宇宙浩瀚,生命形式无穷。在“远望计划”前期对邻近星系的探索中,考察队曾在一个海洋星球上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群居智慧生命体——“灵犀鲸”。这种生物体型庞大,脑域开发程度极高,能够通过复杂的生物电场和声波在族群间实现近乎瞬间的信息共享和集体决策,其庞大的大脑天生就是一台高效的生物并行处理器。
经过谨慎的评估和漫长的友好接触,地球联盟与“灵犀鲸”族群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在征得对方同意后,一支由生物学家、神经学家和擅长与灵兽沟通的修真者组成的特殊团队,开始尝试与自愿参与的年轻“灵犀鲸”建立深度精神链接。
这不是奴役,而是共生伙伴关系的探索。修真者以自身温和的神念为桥梁,引导“灵犀鲸”的意识,逐步理解星舰的结构、系统的运作。而“灵犀鲸”则以其天生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和群体感应特性,帮助优化舰船的传感器数据融合、航道计算以及多目标威胁排序。
在模拟测试中,一艘由“灵犀鲸”伙伴辅助操控的驱逐舰,其规避机动效率提升了百分之十五,对隐形目标的探测距离增加了百分之十,尤其是在复杂的小行星带环境中,表现出了远超纯AI控制的灵活性和预见性。
考虑到并非所有舰船都能获得“灵犀鲸”这样的外星伙伴,另一条路径也在同步进行:在高度可控的实验环境下,利用基因工程和灵能诱导技术,培育纯净的、无自主意识但拥有超强计算和学习能力的生物神经网络组织,作为舰载AI的协处理器。
这项工作主要在火星基地高度隔离的生物实验室进行。科学家们以人类神经干细胞为基础,结合从某些具有强大再生和学习能力的外星微生物中提取的基因片段,在蕴含滋养灵气的培养液中,诱导其生长成复杂的、布满突触的神经网络。阵法师则在培养舱外布设“凝心阵”和“纯化符”,确保神经网络在成长过程中不受外界杂念和混沌能量的污染。
这种培育出的“生物电脑”,不具备自我意识,但其结构天然适合处理非线性问题和海量数据。将其与“伏羲”的量子计算核心连接后,能够极大提升AI在处理复杂战术态势、预测敌方行为模式、以及优化“星链阵”能量流动等方面的效率。它就像是为冰冷的AI注入了一丝生物的“直觉”。
无论是外星伙伴还是培育的生物电脑,其生物神经网络与舰船冰冷的金属和能量系统之间,依然存在着天然的隔阂与阻抗。最初的直接连接尝试,往往导致信号失真、效率低下,甚至对生物神经组织造成损伤。
关键时刻,那枚悬浮于维生舱上的无名戒指,再次展现了其超越理解的能力。研究人员尝试引导出一缕极其微弱的混沌道韵——这缕道韵似乎蕴含着某种“调和万法”、“兼容并蓄”的本源特性——注入到生物神经网络与舰船系统的接口处。
奇迹发生了。在混沌道韵的浸润下,生物电信号与物理电信号之间的转换变得异常流畅,那种天然的隔阂感被大幅削弱。生物神经网络能够更“自然”地理解并影响舰船系统,而舰船系统的反馈也能更清晰地被生物神经网络所接收。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连接,更像是一种“共生”关系的初步建立。
第一艘全面测试“织梦者”计划的舰船,是一艘改装后的“远望级”科学探测舰,被重新命名为“观星者”号。它搭载了一台培育的中型生物电脑作为核心协处理器,同时舰桥内设置了一个特殊的“灵犀座舱”,用于与一条自愿参与实验的年轻“灵犀鲸”代号“洋流”,进行深度精神连接。
在首次深空试航中,“观星者”号的表现令人惊艳。当驶入一个充满高能粒子风暴和空间湍流的星域时,传统的传感器系统受到严重干扰,数据杂乱无章。然而,通过“洋流”的生物感知和生物电脑的并行处理,“观星者”号仿佛拥有了某种“直觉”,总能提前一丝预判到最危险的湍流核心,并找到相对安全的路径穿梭其间。在一次模拟遭遇战中,它甚至凭借生物神经网络对敌方能量波动的细微特征捕捉,提前零点三秒预判了对方的主炮射击轨迹,成功规避。
“这种感觉……难以言喻,” “观星者”号的舰长,一位同时具备科学素养和筑基期修为的军官在报告中写道,“不再是单纯地看屏幕、下指令。当与‘洋流’和生物电脑深度连接时,整艘船仿佛成了身体的延伸,我能‘感觉’到引擎的脉动,‘听到’星尘的低语,‘嗅到’潜在的危险。决策不再是纯粹的逻辑推演,而夹杂了一种……属于生命的敏锐。”
当然,“织梦者”计划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伦理争议。生物神经网络的稳定性、长期运行可能产生的未知变异、与外星伙伴关系的维护、以及防止技术被滥用等,都是需要持续关注和严格监管的问题。